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冯营矿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严重的现状,研究了矿井充水水源、充水通道等充水条件,认为石炭系L8灰岩水、顶板砂岩空隙裂隙水和L2灰岩水是主要充水水源,断裂构造是主要的导水通道.研究表明:煤层顶板砂岩含水性相对较弱,太灰和奥灰含水层属中等-强富水性;断裂构造是沟通煤层底板太原组L8,L2灰岩和奥陶系(O2)灰岩的主要通道,也是矿井突水且突水量较大的主要因素之一.井田断层发育且导水良好,形成矿井突水的潜在威胁;对煤层底板采动裂隙影响的计算表明其有效隔水层较薄,加之矿压对底板的破坏,可构成煤层底板导水通道.以上因素导致冯营矿水害频发.  相似文献   

2.
中型断层导水通道的井上下联合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焦作矿区地质构造、充水水源和断层充水水害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中型断层导水通道井上下联合注浆加固的矿井水害防治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九里山矿和演马庄矿中型断层导水通道的防治水工作中.研究表明,井上下联合注浆加固技术对于减弱含水层的富水性并切断断层补给通道,增强巷道围岩及底板隔水层的强度,实现巷道不突水掘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平顶山十矿下保护层开采是否达到释放己_(16-17)煤层瓦斯的目的以及是否会诱发底板灰岩承压水突水问题,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以十矿24130首采面为例,模拟采动条件下顶底板围岩的变形破坏过程。结果显示:开采下保护层所引起的顶板冒裂带发育高度能够达到己_(16-17)煤层,满足释放己组煤层瓦斯的裂隙要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最大为24.5 m,破坏裂隙会成为灰岩承压水进入矿井的导水通道,突水系数超过临界值。为确保24130首采面的安全生产,设计并实施了水害综合探查、疏水降压、完善排水系统、安全带压开采等综合防治水措施。该首采面成为平顶山矿区以开采下保护层释放己组煤层瓦斯和成功防治灰岩承压水的示范性工作面。  相似文献   

4.
肥城煤田滑动构造在矿井水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总结了肥城煤田滑动构造的基本特征,深入地研究了滑动构造与矿井水害之间的关系.认为肥城煤田的滑动构造强化了五灰和奥灰之间的水力联系,造成了该煤田水文地质块段的东西差异性,同时,滑动构造还造成了煤田浅部和深部煤层底板隔水层厚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浅部和深部底板突水的概率.探讨了滑动构造与导高的关系,提出了应力溶蚀机理,揭示了滑动构造影响下的突水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10煤层开采可能产生的水害影响,根据矿井含、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指出10煤层受采动破坏,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太原组和奥陶系岩溶水沿采动裂隙和断层溃入矿井,对矿井开采形成威胁。根据对矿井充水因素的分析,得出矿井的充水强度不大,充水通道主要为隔水层薄弱地段采动裂隙和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曹村煤矿十采区综合研究分析,认为K8砂岩、第四系空隙含水层是2#煤开采时的主要充水含水层;十采区下组煤主要受到顶板K2灰岩含水层和底板奥灰水突水的影响;通过对奥灰水突水危险性的定量计算,并对突水危险性进行分区,在Ⅰ区突水危险性较小,应重点加强对Ⅱ、Ⅲ区探测和监测工作,对局部富水地段进行注浆加固,以增加隔水底板的有效厚度和强度,达到防治突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煤矿开采时煤层底板突水问题,介绍了我国矿井水害的现状和防治水技术发展的情况,阐明了喀斯特裂隙水的赋存条件、运移规律以及奥陶系灰岩喀斯特发育的规律;结合国外治水理论,论述了煤层底板突水机理,总结出煤层底板突水的水害特点、突水机理和评价方法,通过突水事例说明"突水系数法"的实际治水效果,最后对煤层底板突水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对某矿含水层富水性、地质构造、隔水层等影响底板突水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突水系数法和安全水头压力值对4号煤层底板主要灰岩含水层突水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伏青灰岩水对-550m标高以下4号煤层的开采具有突水危险性,而对其他含水层均不构成突水威胁,这为矿井防治水和安全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焦作矿区底板岩溶突水特征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作矿区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岩溶水充水矿区,底板突水灾害严重.介绍了突水源、突水强度与突水点的分布特征,阐述了矿压与突水、矿井充水程度与突水水压及隔水层及突水的关系.从突水地点、突水时间、突水量和突水危险度4个方面提出了评价和预测突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焦作矿区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岩溶水充水矿区,底板突水灾害严重.介绍了突水源、突水强度与突水点的分布特征,阐述了矿压与突水、矿井充水程度与突水水压及隔水层及突水的关系.从突水地点、突水时间、突水量和突水危险度4个方面提出了评价和预测突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