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2)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体,在学生的终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家校互动合作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本文在对周边学校、家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家校互动合作中的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多边关系主体间存在的问题来探究改善家校互动合作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起长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随着新市民子女受教育权的教育政策保障从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教育,学生生源和家长结构的变化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家校合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面向新市民子女的家校合作的困境体现在学校、教师和家长三个方面,为破解这一困境,应当完善家校合作机制,鼓励教师深入家校合作,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4)
在幼儿教育中,为了能够帮助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家校互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家校互动的重要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教师将通过分析当前家校互动的现状,探究进行良好的家校互动的策略,希望对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4)
<正>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多,教育教学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家庭的条件越来越好,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电脑也逐步普及。家校的互动不再仅依靠《告家长书》、学生带信或打电话等落后的途径,可以通过校信通、QQ、微信等新媒体,这些都为互动学习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整合家长、教师、学生三维力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1.让家长参与,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互动平台的创建,加强家校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42)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与家长,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发展情况与家长的教育背景以及家庭环境等都给家校的沟通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的沟通策略取决于很多因素。同时,家长、老师以及学校也缺乏系统的专业理念,教师也常常单兵作战,双方都未能把家校沟通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多年的教育经验,分析诸多家校沟通的案例,探究家校沟通的作用以及家校沟通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5)
在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其顺利过渡,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是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都应该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发挥家、园、校三位一体的互动教育合力,转变衔接观念,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双向衔接,理念先行,达成共识。利用网络打开家、园、校互动的通道,家、园、校三位一体互助,创新活动形式,形成教育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小顺利衔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2)
结合传统文化不断消失的现状,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能够解决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能够明确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因此可以采用家校联动的方式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家校联动的方式,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有很大作用。学校管理人员要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家校合作共育的有序进行,提高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家庭与学校对孩子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家校合作、家校互动是整合教育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创新家校互动方式,提升家校交流效能。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2)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逐渐结合,家校合作已然成为教育学界发展的主流。在我国,家庭教育早已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渗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也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家校合作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可轻视的。1.家校合作的概况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庭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其主要意义就在于通过这样的关系来强化学校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学校可以运用互联网,发挥教育优势,给家长和学校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使学校和家长能够及时沟通、互动,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实现家校共育,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