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8)
由于阶级文化背景不同、整个社会人文气息上的差异,导致了每个时代本身各自不同时代烙印下的特点,而对于古时候的时代特征,分析其最好的工具就是古籍资料。《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文学著作,深刻地表现了清朝乃至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可挽回的颓势,趋向没落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4)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石头"是《红楼梦》的中心意象,倾注了作者很大的心力。本文将从石头意象的几个方面略作阐释,期望对这部小说做进一步的理解,多角度解读此部小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5)
"_起来"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动趋结构,其作用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位移。本文采用穷尽式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层面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_起来"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多角度考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128-130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以其忽隐忽现、外丑内慧的非凡魔力,于红楼世界尽显仙佛工夫。清代《红楼梦》评点关于"一僧一道"的论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双真幻像。"一僧一道"多以癞僧、跛道的形象出现,几乎每次显化都有脂批给予提示。其他评家几无关注。二是关于度脱情事。诸家评点持论不一:或以叙盛衰,警醒痴迷;或借径二氏,以演儒学;或为凸显情幻出之以"此书枢纽",或为强调真情出之以"一部大线索"。而脂批之"点明迷情幻海",当是二仙要务,亦属红楼要旨;至于"僧因凤姐,道因宝玉,一丝不乱",则言僧道各有分工,亦具章法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3)
本文主要分析《红楼梦》中第三人称代词在句子中的含义,语篇解读者需依靠语篇的物理环境,经验知识及其认知能力来构造恰如其分的认知语境。并借助就近理解原则能够有效的帮助读者理解第三人称回指中先行语的这种状态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
本文通过比较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个译本从功能翻译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古董的翻译以促进古董翻译发展并对中国对外文化宣传做出贡献。《红楼梦》两译本对中西之间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小说中的古董词汇不但烘托出了大家族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而且其本身也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
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为《石头记》,它是我国相传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并且很好的将艺术性以及高度的思想性交相融汇其中。曹雪芹是依据自己家族的真实兴衰史,并将其进行相应的艺术升华而得到的,它是一部尖锐的批判我国等级制度、包办婚姻、封建的科举制度以及社会中的统治思想等方面的书。书中最多的是展现女性的刚强意志,以及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并与其进行斗争的反封建形象。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美丽女性,其中林黛玉是曹雪芹全力塑造的典型人物。她的美是异样的,与众不同的。黛玉美在本质,美在气质,美在才情。在宝玉的心目中她是超凡脱俗的仙女,只有她才能成为宝玉的知己。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是一部杰出的叙事学作品,以"石头"为主叙事者,彻底摆脱了以往说书体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达到了我国叙事学的顶峰,这其中既有女娲补天之石、灵通宝玉,又有灵通宝玉的化身——主人公贾宝玉,他们共同构成了这部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者,本文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顽石"的叙事学作用,来阐释《红楼梦》的叙事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3)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认为悲剧的本质在于两种社会阶级力量、两种历史趋势的尖锐矛盾和冲突,以及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不可解决,因而必然地导致其代表人物的失败与灭亡。《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主义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如个人悲剧、女性悲剧、爱情悲剧、婚姻悲剧、家族悲剧、伦理悲剧、社会悲剧等。本文将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悲剧观的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