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与荠菜属间杂交新品系的形态及解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与荠菜属间杂交新品系YD16的根、茎和外部形态似母本美国油菜,但分枝部位较低,茎秆较矮、成熟期早等性状偏向父本荠菜。YD16根、茎、叶大多数结构特征介于双亲之间,少生状如根中韧皮部和木质部所占的比例偏向母本,花粉料大,叶片厚度小,叶片绿色浅等属超亲性状。  相似文献   

2.
油菜异源花粉在柱头上萌发过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朋  常桂菊 《中国油料》1995,17(2):16-18
以甘蓝型油菜为母本,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异源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及其花粉管进入柱头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管生长表现几种异常形态,即花粉管短,顶端球状膨大和棒状膨大,分杈,花粉管细长,均匀或长均匀扭曲。  相似文献   

3.
刘忠松 《中国油料》1994,16(3):1-5,10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经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在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  相似文献   

4.
《粮油加工》2006,(9):38-38
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及检验测试中心8月28日出具的油菜籽测试报告显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培育的“中油-0361”油菜新品系种籽含油量高达54.72%,这一数据比国际上有报道的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最高记录还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陈锦清在国际上首次从光合产物分配的角度,提出了利用反义PEP基因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技术路线,据此育成的反义PEP超油油菜新品系,含油量最高达52.82%,经查明是国际上含油量最高的甘蓝型油菜。2001年12月29日,这一研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甘蓝型油菜的含油量一般为40%左右。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油料作物品质,提高含油量是当前国际上植物基因的一个热点。从1995年起,浙江省农科院陈锦清为主的课题组自行构建了反义PEP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途径,将反义PE…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甘蔗品种新台糖10号与主要生产品种或优良亲本杂交,探讨新台糖10号作杂交亲本的育种效果,结果表明新台糖10号作母本充种效果不佳,而作父本较优良,特别与大茎,强生势母本杂交。  相似文献   

7.
将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821(2n=38,AACC)与芸薹属野生资源Brassica maurorum(2n=16,MM)的三倍体杂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得到异源六倍体(2n=54,AACCMM)。该多倍体雄性高度不育,雌性育性极低。在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17Ⅰ+20.71Ⅱ+0.56Ⅲ+2.25Ⅳ+0.08Ⅴ+0.06Ⅵ。用甘蓝型油菜与该多倍体连续回交2次,均需借助幼胚培养才得到后代植株,BC1、BC2植株均雄性不育,雌性育性很低。BC2植株的形态特征接近甘蓝型油菜,但各植株形态有明显差异。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表明,BC2植株含有2~5条M基因组的染色体,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多配对形成二价体,附加的染色体多以单价体形式存在,或与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发生联会配对。  相似文献   

8.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后代与亲本甘蓝型油菜和新疆野生油菜(野芥)的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白芥(Sinapis alba)和野芥(Sinapis arvensis)的种皮纹饰具有种的特异性,同一物种内的不同品种具有相同的种皮纹饰亚微结构特征,如甘蓝型油菜黑籽品种中油821与黄籽品系YEP011具有十分相似的网-穴状结构;2份新疆野芥与2份欧洲来源的野芥都具有相同的由向心条纹组成的近六边“回”字型网-穴状结构,表明新疆野芥与欧洲野芥同属一个物种。甘蓝型油菜与野芥属间体细胞融合杂种7007-4具有与亲本之一甘蓝型油菜中油821相同的网-穴状结构;同属白芥属的野芥(Sinapis arvensis)与白芥(Sinapis alba)的种皮纹饰存在很大差异,说明种皮纹饰不具有属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应用改良拉裂法,对286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裂角力测定.结果表明,抗裂角性状在现有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中存在广泛变异.在146份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组合)中,裂角力变异范围0.82~ 2.87N(牛顿),平均裂角力1.83N,变异系数22.11%;裂角力小于1N的有3份(占2.05%),1~2N之间的96份(占65.75%),在2~3N之间的47份(占32.19%),没有检测到裂角力大于3N的品种或组合.在140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中,裂角力变异范围0.58 ~ 3.47N,平均裂角力1.94N,变异系数31.55%,均高于杂交油菜,其中裂角力小于1N的6份(占4.29%),在1~2N之间的76份(占54.29%),在2~3N之间的49份(占35%),大于3N的9份(占6.42%).与角果和籽粒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油菜角果的裂角力值与单角壳重、单位面积壳重、千粒重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每角粒数和角果宽度达到显著正相关.分析杂种与亲本恢复系之间的关系,发现杂种裂角力与恢复系的角果宽度、单角壳重、单位面积壳重、千粒重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壳比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角果大小显著影响油菜的抗裂角特性,角果大、果壳厚、千粒重高等可以作为筛选抗裂角油菜的形态指标.在杂交油菜育种中选用大角大粒恢复系亲本能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抗耐裂角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QD,2n=20,AA)与几种不同的甘蓝(CC,2n=18)正反杂交,辅以幼胚抢救、子房培养和染色体加倍技术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结果表明:以QD为母本的多个杂交组合获得69株杂种苗,反交组合均未得到正常发育的胚。与中迟芥蓝杂交后的QD子房在MS、1/2MS、MS+0.2mg/L 6-BA三种培养基中得胚率依次为15.5%、8.9%和4.4%,共获得24个杂种胚,而在MS+1.5mg/L 6-BA+0.25mg/L NAA分化培养基上角果内未发现成熟胚。染色体加倍处理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素后加倍率最高(59.4%~86.4%)。SSR分子标记结果显示:受试材料全部为真杂种,并且没有出现新增带和缺失带。人工甘蓝型油菜在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千粒重较高,达到5.48g~7.45g,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油14号和中双4号。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国际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涂金星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揭示了两个新基因在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三系育种系统7365ABC中雄性不育的作用机制。新基因通常能够推动基因互作网络的进化,这一过程在生物体中创造出新的遗传和表型多样性。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三系育种系统7365ABC由于其显著的育种优势,在中国油菜育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一组适用于品种纯度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核心引物,以100份具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研究材料对746对SSR引物进行筛选,综合考虑PIC(平均多态信息量)值大小、引物重复性、扩增带型清晰度、连锁群分布等因素,确定44对引物为甘蓝型油菜核心引物,其中20对引物为首选核心引物,24对引物为备选核心引物。20对首选核心引物每对可检测到3~9个多态性位点,PIC值介于0.56~0.80,共检测到102个位点,分布于11个连锁群上。随机抽取1对核心引物对一个杂交组合大田制种F1纯度进行鉴定,其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结果一致,并可同时鉴别出来源于父本及外来的混杂单株。将44对核心引物应用于品种的系谱分析和100份品种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同样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结果。该套SSR核心引物适用于甘蓝型油菜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甜菜单粒型雄性不育系内糖工农m101的选育过程。先以单粒雄性不育株7418为母本以多粒型自文系自_(12)为父本进行杂交,从杂交母本株上收获的F_1作父本与自_(12)回交,再以回交后代为父本与单粒雄性不育株进行杂交,在10年内选育出了单粒雄性不育系。并对m101的选育实践及m101×8-8_(722)组合的杂种优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发芽种子缺氧处理后幼苗耐湿性状为指标,初步评价了60份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并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二维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缺氧处理严重抑制油菜幼苗的生长,不同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差异明显且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相关分析表明,相对活力指数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长、相对茎长、相对鲜重、相对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幼苗活力因子、幼苗恢复生长因子、细胞膜稳定性因子等3个对耐湿性贡献较大的主成分,它们对耐湿相关信息的累积贡献率达87.33%。根据相对活力指数大小和二维排序一致结果筛选出1份来自重庆和3份来自德国的强耐湿性甘蓝型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5.
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AtPexl6p/SSEl基因序列与油菜数据库BBSRCBrassicaDB比对,得到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同源EST序列,拼接出油菜Pexl6p基因全长eDNA电子克隆,然后设计全长引物,以甘蓝型油菜种子eDNA为模板,克隆Rexl6p基因,得到全长为1101bp的eDNA,编码366个氨基酸的蛋白,命名为BnPexl6p。Bn-Pexl6p基因序列与拟南芥AtPexl6p/SSE1同源,其蛋白与拟南芥同源蛋白具有完全相同的vrs2型过氧化物酶体定位肽,进化关系相近。半定量PCR(RT—PCR)发现BnPexl印基因在油菜幼嫩的根、茎、叶和种子中均有高丰度表达,在种子发育过程的中期和后期表达水平增加,暗示该基因在油脂的积累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的常见类型,也是人类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中美科研人员历时4年研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有助于通过基因选育提升甘蓝型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甘蓝型油菜由白菜与甘蓝通过自然杂交进化而来,因产量高、抗病性强在全球得到广泛种植。但甘蓝型油菜起源于何时,"家族血统"如何,科学界仍在研究。2015年,来自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美国佐治亚大学的3支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开展甘  相似文献   

17.
甘蔗新品种粤糖94-128选育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粤糖94—128是以湛蔗80—10l为母本、ROC1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戍的甘蔗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萌芽好,分蘖力特强,中至中大茎,有效茎数多,粗生耐旱,抗风、抗病力强,宿根性特好。其蔗茎产量和甘蔗蔗糖分与ROC22相似,但可克服ROC22感染黑穗病、容易风折和宿根性能差之缺点;而明显优于主对照品种ROC1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巢式PCR和基因组步移方法,从油菜的基因组中获得一段长度为3 356bp的序列。分析显示,该序列包含了KCS13基因的编码序列和启动子,命名为甘蓝型油菜KCS13基因,其转录区全长为1 587bp,编码区长1 389bp,无内含子,编码一条长462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在甘蓝型油菜A、C基因组中都有KCS13基因存在。该基因主要在花蕾中表达,茎、叶和种子中表达稍弱,根中未检测到该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波里马不育胞质向南方白菜型油菜转育及育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菜型油菜品种、自交系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回交至BC2F1,再用南方白菜型油菜自交系与BC2F1测交,花期研究测交后代育性变化规律及定株定时观察白菜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29A、广丰A三种白菜型细胞雄性不育材料育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6个测交后代中,雄性不育的占23.1%,恢复可育的占7.7%,介于两者之间或育性分离的占69.2%。在南方白菜型油菜中发现能安全恢复育性  相似文献   

20.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杂23的选育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23是利用雄怀不育与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资源杂交、转育交筛选和连续回交定向培育而成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具有优质、高产、抗(耐)菌核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2000多hm^2大田生产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