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多研究表明,蓝藻毒素的释放对水体产生不利影响,它不仅对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生物体会有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解决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水体富营养化所产生的蓝藻毒素严重影响饮水用水安全.随着人们对水安全的重视和蓝藻毒素研究的不断深入,藻毒素快速、高灵敏分析检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对目前国内外的藻毒素的致毒解毒机理和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期寻找或建立一套灵敏度高、简单易行且快速的藻毒素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蓝藻是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藻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遗传和致癌毒性.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及其去除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各个技术的去除效能,并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囊藻毒素去除领域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滤法去除藻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藻、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YST)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滤在不同的水温透膜压力、藻含量、膜污染程度下对藻的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超滤对池塘水中囊藻毒素的去除情况,初步探讨了超滤除藻技术应用于水厂生产实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微囊藻毒素-LR是蓝藻暴发期常见的毒素,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且难以通过饮用水常规工艺去除,成为饮用水中的潜在危害物质.针对此情况,对南太湖S水厂原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对各制水工艺去除微囊藻毒素-LR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室内试验,对该水厂的微囊藻毒素-LR应急去除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水体中藻毒素的种类、特性及其危害。按毒素的靶器官分类,可分为肝脏毒素、神经毒素和皮肤、肠胃刺激性毒素3种,其中已解明藻毒素分子结构的有70余种。本文还介绍了关于藻毒素净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为防范和减少藻毒素的危害,同时还提出了藻毒素危险管理对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针对蓝藻暴发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分别阐述了其含义、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水体中微囊藻的检测标准和限值,对两种常用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方式进行了对比,并简要介绍了微囊藻毒素在海河流域的检测概况.  相似文献   

7.
藻毒素给传统净水工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水处理难度。通过对国内外饮用水源藻毒素去除技术的分析,揭示了各种技术去除效果、局限性,对藻毒素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综合控制办法:水污染综合治理、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和生物调控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卢健  谷金钰 《中国水利》2012,(20):66-68
技术研究背景 近年,我国许多湖泊水藻泛滥,河湖水华现象严重,除了云南滇池、江苏太湖、安徽巢湖、武汉东湖和上海淀山湖等大型淡水湖泊已发生严重的蓝藻水华污染外,长江、黄河以及珠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和水库也都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目前已有超过70%的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水藻的面积、强度以及藻毒素含量均大幅度增长.湖泊是最大的淡水供水源,其富营养化的典型标志——蓝藻水华暴发,加剧了我国水质性缺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水源水中藻类及藻毒素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氯、高锰酸钾、臭氧等单独预氧化及与混凝沉淀联合作用时,水源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发现预氧化对藻类的去除作用有限,混凝沉淀对藻毒素的去除作用也有限,而两者的联合作用可提高对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在合适的投加量下,藻类去除率在80%以上,藻毒素的去除率近90%,可有效减轻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污染环境中毒素压力影响的单种群Smith模型,得到了种群-毒素动力系统是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的结果,证明了当环境中毒素周期性扰动时,系统妥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1.
拉曼光谱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在检测环境毒物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在论述了微囊藻毒素的特性及其现行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拉曼光谱应用于微囊藻毒素检测的可行性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方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压力强化混凝沉淀过滤除藻工艺中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试验对比研究了预加压和预氧化后的含藻水,经混凝沉淀、粉末活性炭吸附后的藻毒素去除效果,考察了不同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及投加量对藻毒素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含藻水加压后混凝沉淀,藻类和浊度物质去除效果最优,蓝藻去除率达到96.2%,浊度降至0.49NTU。含藻水在加压和高锰酸钾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未增加,而次氯酸钠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最大增幅为215.78%;对于加压水样,在混凝剂投加前30min或投加后7min投加粉末活性炭效果较好,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5~20 mg/L时,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分别达54.13%和53.57%,而与混凝剂同时投加则效果不佳。对次氯酸钠预氧化的水样,粉末活性炭与混凝剂同时投加时效果最好,沉淀水藻毒素平均去除率15.84%。  相似文献   

13.
富营养化是我国湖库面临的共性问题,藻类水华造成的藻毒素污染严重威胁到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供水安全。选择硅藻土吸附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MC-LR),研究其吸附性能及稳定性。结果表明,硅藻土对水中微囊藻毒素(MC-LR)的平衡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最大能达到4.4μg/g,相同温度下,平衡吸附量随微囊藻毒素(MC-LR)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硅藻土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较符合一级速率方程,反应速率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选择典型湖库自然水体,验证硅藻土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性能,1 h内可将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降至1.0μg/L以下。通过对示范工程进出水跟踪监测,进一步验证了硅藻土对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给水厂,研究夏季水源高藻期和冬季水厂各工艺段微囊藻毒素的浓度变化,讨论不同水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深度处理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为38.97%~100%,出厂水藻毒素总浓度为3.91~7.31ng/L;常规处理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为-684.54%~68.13%,出厂水藻毒素总浓度为7.43~237.80ng/L。常规处理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有限,在夏季原水藻类较多时,预氧化至砂滤工艺段出水的微囊藻毒素浓度显著增高,此时常规处理出厂水微囊藻毒素浓度高于进厂水,尤其是MC-LR和MC-RR,出厂水浓度为进厂水的2~6倍。深度处理的臭氧氧化对微囊藻毒素的平均去除率为76.08%~100%,活性炭工艺的去除率为6.41%~88.78%,紫外消毒去除效果不明显。给水厂处理中,针对微囊藻毒素建议采用臭氧活性炭为主的深度处理工艺。另外,原水高藻期的水厂滤池反冲洗水中微囊藻毒素总浓度高达1 477.06ng/L,应关注滤池反冲洗水的安全处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蓝藻水华污染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藻毒素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生物降解技术尤其是生物滤池由于运行维护费用低并且不产生有毒副产物,已广泛应用于去除藻毒素。然而,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降解多种藻毒素效果的信息少有收集,这在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藻毒素能同时在水源地中检测出来的情况下更加重要。综述了目前所有藻毒素生物降解性的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藻毒素生物降解的因素,并探讨了目前藻毒素生物降解技术如何在水处理过程中应用优化去除藻毒素效果,为运用生物降解方法控制或去除各种藻毒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王占生 《中国水利》2005,(17):67-68
当前我国水源水质污染主要类型 1.无机离子污染 以重金属为主的有毒有害物质. 2.有机物污染 我国应优先控制的58种有机污染物中均包括挥发性卤代烃;三氯甲烷等物质是消毒副产物;汽油中添加剂铅的替代物甲基-t-丁醚已被证实是强致癌物;一些藻类能产生毒素,微囊藻毒素最为多见,微囊藻毒素-LR的上限定为1μg/L;细菌、病毒长期暴露在微量浓度的抗生素环境下,将逐渐产生抗药基因逐代遗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以生物接触氧化作为预处理工序的富营养化原水的实用处理方法 ,以有效去除蓝藻及其藻毒素。考察了生物反应器内流态、构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和处理效率 ,并初步探讨了藻类和藻毒素的降解机理。同时与传统自来水厂常规工艺处理富营养化原水中藻类及其藻毒素的处理效果相比较 ,讨论了生物预处理工艺保障水厂供水水质的积极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水厂常规工艺出水取样检测发现 ,NH3 -N ,NO2 --N ,CODMn等常规指标的去除效率普遍不高 ,藻类和藻毒素的去除效率也不理想。(2 )三阶生物接触氧…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致毒效应,微囊藻毒素不仅损害肝脏,还可导致其他组织(肾脏、心脏、脑、腮等)病变。另外还能引起机体的氧化损伤和血清酶的改变。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致毒机理可能是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和造成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北方某水库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EMCs)和藻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IMCs)的3种异构体(LR、YR、RR)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研究了EMCs和IMCs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EMC-RR和IMC-RR的全年变化规律非常一致,在9月初之前其含量比较低,随后迅速上升并在10—11月份同时出现峰值;EMC-LR、IMC-LR、EMC-YR和IMC-YR全年出现多个起伏,且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峰值出现时间也不一样,EMC-LR和EMC-YR峰值出现在8—9月,而IMCLR与IMC-YR的峰值则出现在9月份中下旬。IMCLR和IMCRR是藻类细胞内主要毒素,但是2种异构体所占总的细胞内毒素的比值并不是固定的,5—12月份其比值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的引黄水库普遍存在原水中藻类过量繁殖、藻毒素的释放和胞内有机物释放等问题.鹊山引黄水库的水质连续检测表明,叶绿素α值随着气温升高持续增长,7-8月份叶绿素a值达到20μg/L,受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引黄水库高藻问题,分别对混凝沉淀法、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除藻方法以及藻类监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高藻水库水体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