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共聚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反应型乳化剂(DNS-86)、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醚磺基琥珀酸酯钠盐(OS)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小、耐水性好且固含量为50%的苯丙微乳液。研究结果表明:当w(引发剂)=0.7%、m(MMA+St)∶m(BA)∶m(AA)=5.0∶4.7∶0.3、w(St)=15%~25%、m(DNS-86)∶m(SDS+OS)=3∶2且w(复合乳化剂)=5%时,高固含量苯丙微乳液的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固含量40%、粒径50nm、分布0.050级别的纳米微胶乳,优选出了适宜的聚合工艺条件。依据正交试验法,比较了高固含量条件下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其加入方式、聚合温度、单体滴加速度等对微胶乳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3.
采用种子半连续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苯丙微乳液。以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为单体,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考察了乳化剂、引发剂、丙烯酸单体和电解质对聚合反应的稳定性和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由此确定了适宜的合成条件,制备了固含量在48%左右,粒径在60~70 nm的苯丙微乳液。  相似文献   

4.
高固含量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意  张力  刘敬芹  朱志博 《精细化工》2002,19(12):729-731
采用半连续微乳液聚合法,在复合型乳化剂体系中,进行高固含量微乳液的研究,结果表明,当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与DNS6(乙烯基烷基酚聚氧乙烯磺酸盐)的质量比等于2时,制备了固体质量分数为42%,总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的高固含量聚丙烯酸酯微乳液。TEM图片显示,随固含量的增加,乳胶粒子的尺寸变大,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5.
高固含量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阴 /非离子型及反应型乳化剂作为复合乳化剂体系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进行高固含量苯乙烯 /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研究 ,获得了固含量达 4 0 %、乳化剂总用量为 3 0 %、乳液粒径为37 0nm的聚合物微乳液。讨论了聚合方法、乳化剂、反应温度、单体滴加速度、搅拌强度等因素对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体预乳化聚合法,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单体,制备了苯丙微乳液,研究了合成温度、引发剂浓度等反应条件对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引发剂浓度为单体质量的0.7%,软硬单体的质量比为4∶6时,反应温度为85℃时,苯丙微乳液的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以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为共聚单体,丙烯酸为功能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直接合成了苯丙微乳液。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温度为80℃左右,较佳的St与BA的质量比为0.9~1.0,复合型乳化剂用量为5%左右,引发剂用量为0.4%~0.6%、丙烯酸用量为2%~3%时,微乳液性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高固含量交联型苯丙微乳液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原料,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功能件单体,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固含量交联型苯丙微乳液.研究了种子聚合阶段引发剂用量、种子用量、St用量、NMA用量对微乳液性能的影响,利用粒径分析仪、红外光谱(FT-IR)、差示热量扫描(DSC)等对微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乳化剂用量为单体总量1%的条件下合成的微乳液固含量为43.6%,平均粒径69.7 nm,分散度0.079;合成的苯丙微乳液所有单体发生共聚反应,机械稳定好.  相似文献   

9.
高固含量无皂乳液聚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国内外采用水溶性单体共聚、用反应性表面活性剂或大分子乳化剂代替常规小分子乳化剂制备稳定高固含量无皂乳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反应型乳化剂对苯丙微皂乳液聚合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结构类型的反应型乳化剂应用于苯丙微皂乳液的聚合,讨论了聚合方式、乳化剂的结构类型和用量等对乳液聚合及性能的影响。借助DSC、粒径分布仪、FT-IR、拉力机、TEM等仪器及分析技术对制得的苯丙乳液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发现通过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方式,采用合适的反应型乳化剂复配体系,可以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粒径小于100 nm的苯丙微皂乳液。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固含量67%左右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乳液。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复合乳化剂的复合比例对该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烯丙氧基壬基酚乙基聚氧乙烯硫酸钠(DNS-86)为反应性乳化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性单体,采用预乳化种子半连续聚合方式,合成了固含量65%的无皂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软硬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聚合温度等反应条件对高固含量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固含量 70 %以上的高固含量BA/MMA/HAM共聚物乳液。探讨了单体配比、引发剂、链转移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对BA/MMA/HAM高固含量共聚物乳液乳胶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高固含量(不挥发物质量分数≥50%)丙烯酸酯乳液。采用红外光谱(FT-IR)、激光粒度仪(LPA)、透射电镜(TEM)等检测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乳化剂的用量及复配比、引发剂、交联剂以及核单体中软单体含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软﹑硬单体发生了共聚反应;乳液粒径分布较窄,核层聚合时适当加入少量BA,乳液的稳定性能明显提高,复合乳化剂m(SDS)∶m(OP-10)为2∶1且质量分数为3%,引发剂KPS质量分数为0.5%,交联剂EGDMA质量分数为2%时可制得性能较好的乳液。  相似文献   

15.
高含量聚苯胺水性微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分批滴加单体式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含量聚苯胺水性纳米微乳液及纳米粒子。所得微乳液中聚苯胺含量达1.0%(质量分数),是其他微乳液聚合的1.25~27.8倍。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聚苯胺纳米粒子的粒径、产率、相对分子质量、电导率等的影响。发现前后两次滴加的单体比例、酸浓度以及酸种类是主要影响因素。当滴加的单体比例为80:20、盐酸浓度为0.1moL/L时,在20℃下反应24h,可获得稳定的聚苯胺微乳液,放置至少半年不分层。该纳米聚苯胺的粒径为10~40nm,电导率为0.12s/cm。  相似文献   

16.
高效切片固体石蜡/丙烯酸改性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采取半连续滴加法和预乳化法,以OP-10作为乳化剂,以(NH4)2S2O8作为引发剂,以丙烯酸(AA)为单体接枝改性高效切片固体石蜡乳液,合成了高效切片固体石蜡/丙烯酸复合乳液。实验以乳液稳定性作为评价指标,选择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搅拌速度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实验L9(34)筛选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5~90℃,反应时间4.5 h,引发剂用量w(NH4)2S2O8=0.2 g,单体用量w(丙烯酸)=6 g,搅拌速度1 200 r/m in。红外光谱显示丙烯酸单体已引入到共聚物大分子中,扫描电镜揭示高效切片固体石蜡/丙烯酸复合乳液的表面性状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利用可聚合的反应性乳化剂和非离子乳化剂复配,以丙烯酸酯为共聚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了高固含量且低黏度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聚合反应过程中的相关因变量进行了选优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无乳聚合进行高固含量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无乳聚合进行高固含量乳液的研究,探讨了不同聚合方法,不同的乳化性单体及乳化性单体的含量对合成高固含量乳液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