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江苏省水利厅在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技术研讨会上提出,2001年江苏省将继续完善防汛指挥系统,重点建设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苏北地区已初步建成联结长江、淮河、沂沭泗河,统筹调度多种水源的跨流域调水运行系统,其中江水北调工程是苏北水资源系统的骨干工程。目前,江水北调沿线有关单位与省厅实现了数据、视频、语音传输功能,60多个水文站已建自动测报系统,部分泵站已安  相似文献   

2.
何伟  徐向 《治淮》1996,(9):19-20
地球缺水,中国缺水,位于淮、沂、泗水系下游素有“洪水走廓”之称的淮阴市同样缺水。水危机、水资源稀少成为制约淮阴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水危机的表现及其成因 淮阴地处苏北腹地,用水主要依靠洪泽湖、骆马湖,受淮河中上游水来量大小的制约,形成了全市水资源可用不可靠的特点。供水现状:一般干旱年份可供水量118亿立方米,及利用现有江水北调工程可抽取江水150至180立方米每秒;特大干旱年份可供水量为66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3.
<正>一、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现状1.现状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既承担着抽引长江水北送,又承担着排泄淮河洪水、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自流引江水灌溉里下河地区和为苏北沿海地区提供淡水资源。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继建成后,江都水利枢纽可抽调江水北送至  相似文献   

4.
1194年黄河决口,主流在淮阴夺淮,淮河入海受阻,造成淮河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淮河来水留滞洼地,形成洪泽湖,成为淮河下游调洪、调蓄水库。1949年江苏开始治理淮河,取得1954年淮河大洪水防汛胜利,但淮河下游的洪水出路仍未妥善解决。1959年开始江水北调工程,补充淮水不足,水资源供应有了改善,淮河下游地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开始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淮河下游江苏段既作为水资源调出区,又作为调入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该区的可用水资源,将导致淮河下游流域水不安全。河湖分离的目的是要降低淮河行洪水位,使中游淮北平原涝水能自排入淮河,新建低水行洪入海的淮河不仅工程量巨大,还因上、中游已建水库留滞了60%~70%的平均年径流量,致使入海的平均地面径流量将难以维持入海感潮河段不被淤狭,使河水位抬高,中游淮北平原涝水仍将无法自排入淮河,而且导致失去洪泽湖水源,已建的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等不再能分泄淮河洪水和利用洪水资源。建议采用机械抽排,有把握解决淮北平原排涝入淮河,且投资少、风险小、见效益快。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延伸和扩大,江苏里下河地区现状由江水北调工程和东引工程进行水资源供给,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为保证北调供水目标,必须对里下河现状沿里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的部分灌区用水水源进行调整.里下河地区处于淮河下游,长期以来淮水可用而不可靠,加强里下河水源调整区淮水利用机率研究,对于进行洪泽湖水资源科学调度,实现节水节能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现状分析 1.1水量 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下游,洪涝、旱灾频发,全市1万km2承接上游15.8万km2的洪水下泄,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汛期大量客水压境,防洪压力大,有大量过境水东流人海;非汛期干旱频发,淮河常出现断流或污水下泄.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一般多集中在汛期,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且与上游来水基本同步;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倍多.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为34.90亿m3,人均占有量仅为675 m3.这种过境水量大、利用率低和本地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一直制约着全市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以2000年为现状年,在一般干旱年份(P=75%),全市水资源需求量为49.02亿m3,而水资源可供给量为45.27亿m3,缺水3.75亿m3,而且随着全市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淮安大中城市的构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地处淮河、长江中下游,总面积13.9万km^2,分属淮河,长江和新安江流域,境内地形复杂,年降雨800 ̄1800mm,由于降雨不均匀及年际间变差大,水旱灾害频繁。全省水资源比较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亩均的1/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供需矛盾更为突出,本文主要针对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要求,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  相似文献   

8.
顾志鸿 《江苏水利》2008,(10):15-15
射阳县地处淮河地区最下游、里下河人海尾间,东临黄海,是苏北沿海垦区,全县总面积2975km^2,耕地约10.44万hm^2,滩涂面积7.2万hm^2,是粮、棉的主产区。县境西高东低,河流纵横,里下河腹部地区排水主要通道四大港有三大港(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横穿射阳县境。全年降雨年内分布差异很大,年平均降雨1072mm,年最大降雨1521.9mm(1972年),年最小降雨533.9mm(1978年);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江水北调和江水东调、淮水北调、里下河自流引江,是苏北地区治理淮河、跨流域调水的战略措施,也是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骨干工程。本文仅就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从水利规划上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0.
大力建设山丘区集雨工程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水资源现状 迁安市为水资源短缺市,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62mm,水资源量3.72亿m^3,可利用水资源量2.1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0m^3,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8,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70%-80%的降雨集中于汛期,且峰高量大,难以利用,而其他季节干旱少雨,春旱、夏涝、秋吊现象普遍;  相似文献   

11.
今年7月进入主汛期后,淮河流域相继出现了4次较大范围的强降雨,淮河出现了1954年以来较大的洪水过程。国家防总根据这次暴雨洪水的降雨强度、持续时间、覆盖范围、洪水总量和水位以及受灾程度,把这次洪水定性为自1954年(相当于50年一遇)以来淮河全流域性的第2次大洪水。在这次强降雨洪水过程中,河南省的淮河干流、洪汝河流域、沙颍河流域和豫东淮河平原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降了大雨、暴雨、局部大暴雨,全省淮河流域7市44个县(市)576个乡(镇)都遭受了洪涝灾害,受灾人口845.6万人,农作物受灾绝收面积13.47万hm~2,初步估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51亿元。  相似文献   

12.
《治淮》2019,(8)
<正>一、概述江苏省盐城市地处淮河下游区江淮平原东部,东临黄海,市境内有灌河、废黄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通榆河等10条流域性河道和110余条区域性骨干河道。该地区的水资源特征如下: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降水量约占全  相似文献   

13.
淮河入海水道:现代水利工程理念的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江苏省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工程全长163.5km.贯穿江苏省淮安、盐城两市的清浦、楚州、阜宁、滨海、射阳5县(区).并分别在楚州区境内与京杭大运河、在滨海县境内与通榆河立体交叉。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200万hm^2耕地防洪安全的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14.
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化效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义声 《治淮》2003,(9):10-11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自北向南递增,年内分配约65%的降水集中在汛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际间降水丰枯悬殊,连续丰、枯水年交替出现。水资源相对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30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远低于人均1000m~3的国际水资源紧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需水量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为缓解水资源日趋短缺的严峻形势,淮河干流洪水资源利用研究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以淮河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流域降雨异常偏多,汛期面平均降雨达370mm,为常年同期的2—3倍,梅雨期(6月19日~7月26日)淮河流域降雨量达437mm,出现了6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受降雨影响,淮河干流出现四次洪水过程,干流水位全线超警戒水位,王家坝至润河集河段超保证水位,润河集至汪集河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相似文献   

16.
2007年7月进入主汛期后,淮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四次较大范围的强降雨,淮河出现了1954年以来较大的洪水过程。在这次强降雨洪水过程中,河南省的淮河干流、洪汝河流域、沙颍河流域和豫东淮河平原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降了大雨、暴雨、局部大暴雨。全省淮河流域7个市44个县(市)576个乡(镇)都遭受了洪涝灾害,受灾人口845.6万人,农作物受灾绝收面积13.47万hm^2,初步估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51亿元。  相似文献   

17.
1概况 阜宁腰闸位于阜宁县境内苏北灌溉总渠上,是淮河流域苏北灌溉总渠上继洪泽高良涧闸、淮安运东分水闸之后的第三级水工节制闸。它调节总渠水位,解决了运东闸至六垛闸之间的用水矛盾,灌溉农田8万hm^2,排泄来自洪泽湖的洪水,配合渠北800km^2分级排涝;还起着协调航运、配合水力发电等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8.
庄亚洲 《治淮》2002,(5):31-32
一、概述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区3000万亩耕地、2000多万人口安全的战略性工程。由于大堤施工接头多,地质条件差,延伸距离长,薄弱环节多,南堤又与苏北灌溉总渠北堤嵌接,因而防洪与抢险任务较重。  相似文献   

19.
徐向 《江苏水利》2001,(7):35-36
淮安市位于苏北平原腹地,地处淮河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用水主要依靠洪泽湖,受淮河上中游来水量制约,形成了全市水资源可用而不可靠,供需极不协调的特点。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一般干旱年缺水10亿m~3,特殊干旱年缺水达30亿m~3。近年来,为保证全市农业、工业、航运和居民生活用水,水利部门连年从长江调水补缺,提水  相似文献   

20.
徐向 《江苏水利》1999,(3):43-44
淮阴市位于苏北平原腹地,地处淮河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洪水走廊”。但是,由于该市的用水主要依靠洪泽湖,受淮河中上游来量大小的制约,造成了全市水资源可用而不可靠,供需极不协调的特点,水危机的警钟已在该市连年敲响。 水资源短缺的表现及其成因 淮阴市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遇一般干旱年缺水9亿立方米,遇特殊干旱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