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对青东凹陷古近系断层几何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有同沉积断层、后期正断层和基底走滑断层3种类型,平面上以近EW向、近NW向和近NE向3组方向展布,在数量上以近EW向最多,其次为近NW向,近NE向最少。按照主干断层和次级断层的组合形态,剖面上可划分为Y型、复合Y型、马尾状、多米诺骨牌式、梳状、卷心菜型等6种样式;平面上划分出平行断层系、斜交断层系和雁列断层系等3种形式。在分析区内断层的形成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区内断层在油气生成至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主干断层活动控制了该区的盆地构造格局、沉积以及烃源岩展布;断层空间展布形态及组合构造样式控制了圈闭的类型,同时也组成了复杂的三维输导网络,为油气的垂向运聚成藏提供了有效通道。受断层控制形成的北部次凸和南部次凸构造高区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2.
青东凹陷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东凹陷是济阳坳陷的一个次级的构造单元,位于渤海浅水海域。该凹陷主力油源层埋藏浅,成熟度低,人们对其勘探潜力认识不足。文章对青东凹陷石油基础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其深洼区烃源岩已经成熟;并提出凹陷构造运动微弱,保存条件较好,以及油气近距离成藏等新认识;经研究认为有利勘探区域为靠近生油中心的各类构造和地层 圈闭。 相似文献
3.
杨村断裂是金湖凹陷南部边界断层,控制龙岗、汊涧次凹形成和演化,由于其展布方位与区域南北向拉张应力的交角不同,导致沿走向不同部位断裂性质、活动性等存在明显差异。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杨村断裂不同部位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也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总结杨村断裂油气运聚规律,挖掘该区成藏潜力,指导下步勘探方向,从断裂应力特征、活动性质、断面形态等多个角度对杨村断裂几何、运动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合现今已发现的油藏,总结杨村断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建立断裂控藏主要模式,同时指出了杨村断裂下步勘探有利层系与潜力地区。 相似文献
4.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5)
渤海湾盆地内中、新生代火成岩广泛发育,大多沿走滑断裂带分布,与油气田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大量研究表明,岩浆活动对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渤海海域内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综合地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口凹陷郯庐走滑断裂西支-伸展大断裂"接力棒式"联合控制岩浆活动机理,明确了火成岩地震测井响应特征、岩浆活动时空演化规律并建立岩浆喷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和微量相容元素对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和转化率的促进作用,碱性环境下形成的黏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以及火成岩对油气的封盖作用,为火成岩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青东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东凹陷古近纪的断裂体系和主要同沉积断裂的活动和特征分析,表明区内主要发育NNE、EW、NW向三组断裂体系,NNE向的凹陷边界断裂青东1号断层和EW向的主要二级同沉积断层f1、f2控制了凹陷内次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凹陷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北部深洼、北部凸起、中部次洼、南部凸起、南部次洼、西南缘缓坡带以及东部陡坡带等7个次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凹陷内各洼陷的沉降中心在古近纪发生了明显的分异和迁移,这些变化受控于区内主要同沉积断裂的差异活动和演化,青东1号断裂和f3断裂在古近纪的持续活动共同控制了北部深洼的沉积充填,f1和f4断裂分别控制了中部次洼和南部次洼的发育;主要断裂的活动及其组合样式控制着湖底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体系的发育。与生油洼陷相邻的主要同沉积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具备形成砂岩油气藏的各种有利条件,其中东部盆缘断裂带是区内砂岩油气藏勘探最有利的区带。 相似文献
6.
东海西湖凹陷流体动力场与油气成藏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认识东海西湖凹陷油气成藏规律,优化选择勘探目标,加快油气勘探与开发进程,文章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钻井试油、地球物理及化验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静态精细描述与动态刻划相结合的技术,系统研究了东海西湖凹陷的温度场、压力场及势能场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与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凹陷内各区带地温梯度相对较高,有利于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与烃类生成;凹陷泥岩欠压实段主要出现在平湖组,这些层段有利于油气的封闭;洼陷为主要供流区,斜坡带为泄流场所,保俶斜坡内的平湖构造带和浙东中央背斜带南部的苏堤构造带均是十分有利的油气运移指向区.这些认识与目前凹陷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成果相吻合,并将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决策及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贵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5):18-21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在识别了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郯庐断裂带营潍段的西支断裂带为青东凹陷的东部边界断层,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郯庐断裂带多期走滑活动的影响,凹陷经历了3期断拗、2期反转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大型边界走滑断层、背形负花状构造和走滑压扭褶皱构造等多种具显著走滑特征的构造样式。走滑构造对烃源岩热演化、构造圈闭发育以及油气运移聚集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张扭断层立体运聚、压扭断层走向运聚和凹中隆近源运聚等3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着青东凹陷油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8.
9.
不整合纵向结构体中的高孔渗带与不同结构层组成的储盖组合常形成类型多样的岩性、地层圈闭。为此,通过井震结合,综合不整合之上、下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中/上二叠统不整合划分为平行—平行、平行—削截、平行—褶皱、超覆—削截和超覆—褶皱等五种类型;利用测井资料构建判别参数,识别不整合体结构,分析其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根据钻探成果,建立不整合结构体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不整合体结构主要受剥蚀量、母岩岩性及构造部位高低的控制,不整合结构体上层与中层厚度呈负相关;超覆—削截不整合区域为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不整合上层结构中的水进砂体,是不整合体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湖(海)湾区易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该成果对其他类似地区不整合油气藏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层序—构造对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分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凹陷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层序—构造角度对其油气分布及成藏进行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表明,明下段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和下降半旋回中、晚期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部位,也是油气分布的主要部位;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指向,正向构造带是油气长期运移、聚集成藏的有利地区,纵贯深、浅层的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至新近系的主要通道,晚期断裂主要对油气起到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层序—构造耦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层位和富集程度,断裂(尤其是油源断裂)与储盖组合的良好匹配关系是油气在明下段富集成藏的主要原因,层序—构造决定了新近系圈闭的有效性,并控制了岩性-构造、构造-岩性和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渤海南部海域青东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东凹陷为一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箕状凹陷,凹陷内发育沙三、沙四段两套重要烃源岩,主要目的层沙三下、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及滩坝等沉积砂体,该凹陷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研究其成藏主控因素,可有效指导青东凹陷和莱州湾凹陷以及渤海湾盆地内类似凹陷的高效勘探。通过地质综合研究尤其是油气运聚特征的研究,总结出该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宏观上油气成藏受构造背景及烃源岩分布控制,良好的运聚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最后指明了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方旭庆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2):39-44
新近系披覆构造油藏是沾化凹陷凸起带主要的油藏类型,但不同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的含油气性相差甚远。综合钻井和地球物理等资料,通过区域地质力学分析、断裂旋扭特征分析以及油气藏解剖等,对沾化凹陷凸起带旋扭运动及其与新近系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新近纪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和北东—南西向区域弱挤压应力场的影响,沾化凹陷凸起带具有顺时针方向旋扭运动的特征。在旋扭运动作用下,凸起带左侧断层(以北为参考的顺时针方向)呈扭张性质,形成新近系油气纵向优势运移通道和油气富集区带;凸起带右侧断层呈扭压性质,不利于油气纵向输导。左侧断层(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发育的凸起带新近系披覆构造易于形成规模油气藏,左侧断层控藏区是下步研究区新近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构造活动对莱州湾凹陷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莱州湾凹陷构造活动、生储盖组合及所发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影响该区油气成藏的构造活动主要为喜山运动和郯庐断裂活动。古近纪晚期喜山运动引起的区域性地壳抬升,使得莱州湾凹陷及其周围凸起东营组顶部泥质盖层遭受剥蚀,早期形成的古近系下组合油藏中的烃类因埋深变浅或有效封盖层变薄而遭受了严重的生物降解;郯庐断裂活动对区内构造形成、沉积发育、上组合油气成藏起到了重要作用,走滑断层不利于油气运移,地层与断层的产状配置关系控制了新近系上组合油气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7.
18.
马海-大红沟凸起位于柴北缘中段,被多个生烃凹陷所包围,其侏罗系烃源岩的成熟演化和排聚作用控制了区内油气的分布。断裂促使形成了研究区"两凹夹一隆"的基本构造形态,同时断裂控制圈闭发育及油气运移。研究区3套不同储、盖组合对油气保存起到很大作用,构造运动对油气进行调整和改造。初步认为马海-大红沟地区成藏主要受4种因素的控制:烃源岩,包括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和位置;断裂展布及输导体系;圈闭的形成时间和有效性;油气藏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20.
富林洼陷中生界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及构造反转过程,地层遭受多期强烈剥蚀,火山活动频繁,导致本地区中生界地层与构造发育情况复杂,储层岩性多样,勘探程度较低。为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中生界的勘探,首先从油源条件入手明确富林洼陷中生界为新生古储型油藏,之后在物性统计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岩性和风化壳及断层导致的储层非均质性,明确了风化壳和断层附近的凝灰岩和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从本地区中生界油藏的现今分布于不整合和断层附近的特征出发,结合中生界地层压力没有异常高压的研究结果,明确了不整合与断裂、微裂缝体系是中生界油藏形成的的主要运移聚集条件。在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气藏与烃源岩的空间展布关系及油气运移特征的不同,提出了源上成藏模式,源侧成藏模式,源下成藏模式以指导中生界的油气勘探。对富林洼陷中生界油气成藏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类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