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浙江杭州为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杭州地区乡村聚落平面形态进行相似性分析,总结了该地区乡村平面形态特征,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合理的分类和优化调控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湘中梅山地区水车镇乡村聚落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历史、人文条件,研究乡村聚居空间形态构成基础、特征以及规律。从乡村聚落构成五大方面深入剖析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探索乡村聚落空间应对现代乡村聚落发展的对策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要求的逐步提高,越来越需要重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吉林省东部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利用卫星地图对其进行宏观的观察与分析,重点研究地理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山体阻隔、水体限制、山体走向引导和水体走向引导等地理环境的作用力下,村落在选址、规模及分布形态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与催生,同时也体现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关系.了解和认识这种适应关系,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提高乡村地区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功能、复杂的空间系统,城市化社区在农村的简单复制破坏了其原有的多样性、自发性和创造性,使之趋于同质化,引起农村聚落空间结构性危机。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的传统聚落与规划聚落为例,运用多种指标对比考察了规划聚落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庭院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庭院分布秩序性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两类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最后,本文提出在乡村聚落规划建设时,可借鉴当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和庭院组合形式,适当地在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与结果中引入自下而上的村民自建行为。本文完善和丰富了传统乡村与规划乡村的研究内容与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退耕还林后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以吴起县马湾村为例,通过对比退耕还林前后该区域乡村聚落的不同特征,解析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的影响,有助于把握该区域乡村聚落变迁特点与发展模式,从而指导该地区的新型绿色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准格尔地区传统乡村聚落形态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乡村聚落分布的空间形态较多地受到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制约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在传统特征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并在城乡关系的多元分异背景中产生了多元形态。而就单一聚落形态来讲,由于规模、区位、组织方式、性质、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8.
黄宇博  孙弘 《城市建筑》2022,(2):5-7,15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西南地...  相似文献   

9.
岭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生态智慧及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遮阳隔热措施以及聚落格局的通风策略和水资源利用角度入手,探讨了传统民居聚落的气候适应性,并运用建筑能耗软件进行了环境模拟为研究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为避免破坏性建设,增强区域可识别性,基于模拟及相关分析,总结和归纳了一系列传统聚落和建筑营造智慧,对岭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适应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林琳  陆琦 《风景园林》2020,27(4):81-86
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乡村聚落既有格局具有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认识,传统营建策略得不到借鉴和完善,既有资源被严重浪费,导致了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从对粤西地区乡村空间环境一体化特征分析入手,对乡村空间形态构成进行解读和分析,对规划尺度的聚落模型进行环境模拟,关注聚落整体的互动功能,从聚落地块形态、建筑单体形态、聚落道路形态、村域边界形态等方面挖掘聚落尺度的整体气候适应性智慧,从中找到关联机制和既有空间形态可持续经验转化的途径,回应当代粤西乡村聚落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导致区内农村居民点向城市社区转变,迁村并点是其具体表现。本文通过分析迁村并点的作用主体,选择政府力与市场力作为影响开发区迁村并点模式的主导力量,并结合地域性,基于“工业邻里”理论,总结出几种不同的迁村并点模式,阐述在政策、空间、经济等各方面实施路径的不同表现。最后结合实践案例,分析开发区迁村并点过程中“工业邻里”规划理论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历程、逻辑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内在规律,为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本文在"自(他)组织理论"的视角下,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并依据相关政策和时代特征,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分为失衡、模糊、转变、升华四个阶段。通过对自组织、他组织演变路径的分析,探讨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内部主体之间、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之间的互动,并进一步探析了"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作用逻辑。最后在逻辑框架的指导下,对三大驱动因子提出了优化路径和发展引导的建议,以期实现新时代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集聚的集约住宅,而是应该营造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基于这一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布局而形成的新农村规划使得规划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并充分激发聚落活力,延续传统文脉。这些努力有利于形成城乡建设协调推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陈代俊  杨俊宴  史宜 《中国园林》2022,38(12):115-120
村镇聚落空间形态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群系特征。综合多学科视角构建基于空间基因的村镇聚落空间谱系,一是精准刻画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的地域特征类型,二是准确判读村镇聚落类型的内在关联,进而从群体关联的视角科学认知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类型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规律。以重庆永川地区为例,对村镇聚落的多尺度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数字化解析,在此基础之上,采用聚类方法,对村镇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类型划分,将永川村镇聚落分为5种类型;运用形态类型学等方法识别提取村镇聚落空间基因,并采用信息编码的方式,以空间基因序列信息为索引,构建村镇聚落空间谱系,为全面解析村镇聚落形态类型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性规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为村镇聚落的特色保护和风貌管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地处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山东南部地区县级市滕州为例,探讨了该地区的城镇化特征和驱动机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得出在位于交通廊道、人口密集、远离特大城市且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滕州市也具有半城市化特征。同时分析了这种半城市化地区存在的问题,指出在该地区进行城镇体系规划时必须关注乡村居民点的整合,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加强对这类地区乡村居民点建设和用地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何悦  陈荣  张云路 《风景园林》2022,29(3):31-36
新型农村社区是当下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公共空间地方性的丧失、过度城市化等现象让原住民的地方依恋这一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化解新型农村建设与原住民地方依恋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设现代治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为例,采用地方依恋量表问卷和村民访谈等方法度量不同年龄段村民对于不同公共景观要素的地方依恋感知程度,细化人群并深入研究各群体依恋感知出现差异的原因,揭示触发原住民场所依恋感知的乡村公共景观特征。结果显示,村民对具有生产性质和情感牵绊的公共景观依恋感较强,不同年龄群体对于各类公共景观要素的关注点和认同度具有较大不同。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强地方依恋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的优化建议和策略,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以16本建筑规划学期刊所收录的乡村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对高被引文献进行引文编年图谱绘制,通过文献间的引证关系,分析其知识流动过程.结果显示:知识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民居聚落""乡村景观""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4股知识流.其中"民居聚落"为经典研究,而"新农村建设"为当下研究热点,但知识传承关系较弱.跨专业研究为乡村规划...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我国关于城乡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指标与方法,包括综合指标体系方法、最优集约度法和各类信息技术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提出并分析了我国农村住区集约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指出从"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空间属性和村民满意度(4+1)"方面,建构我国不同地域农村住区规划开放式数据库基本框架的思考,为建立全国范围典型农村住区类型的三维数据库打好基础,有效分类指导我国不同地域的新农村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