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信运营企业的重组意味着我国电信运营企业成为多业务运营企业。随着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和传输技术的发展,数据、话音和视频业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新的业务形态不断出现,全球各国尝试业务牌照发放方式的改革,基于全IP的多业务核心网络、宽带接入网络被业界看做近期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方向。本文对多业务运营和多业务网络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电信网技术》2007,(5):58-61
由于IP网络是随Intemet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产物,其尽力而为的报文传递方式和园区网架构在面临承载多业务的电信运营级要求的面前就遇到了网络安全性、可靠性、管理性等诸多考验。因此,IP网络从尽力而为结构向高可靠、高安全、可控制的电信级网络转变是网络转型的必然趋势。在IP网络多业务承载和运营的解决方案中.多业务控制网关MSCG以其不可或缺的地位正推动着ALLIP的进程,其重要作用在于促进运营商业务的转型和提升赢利能力。由此可见,MSCG是ALLIP多业务运营的引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所撰((MSCG宽带多业务实现运营的发动机》一文详细介绍了华为最新推出的大容量MSCG系列设备——ME60,通过这样的解决方案使宽带网络业务和资源良性的互动起来,避免了以前那种尽力传送模式带来的资源无序消耗的情况.从整网的角度保障了业务的QoS,使电信客户在使用宽带网享受业务时有良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世界电信》2007,20(5):74-76
因IP网络业务给人们生活、工作、经商、投资、消费、娱乐等一系列活动带来便利和好处,整个社会已经显示出对其依赖性,以至“ALLIP”这个融合数据、语音、视频业务于一体的未来IP承载网以及多业务经营备受运营商的关注,而且已经成为本世纪初业界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4.
因IP网络业务给人们生活、工作、经商、投资、消费、娱乐等一系列活动带来便利和好处,整个社会已经显示出对其依赖性,以至“ALL IP”这个融合数据、语音、视  相似文献   

5.
杭州移动面向TD-SCDMA及多业务的城域传输网组网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野 《电信技术》2009,(6):41-44
1 引言 杭州移动TD—SCDMA和多业务建设的大幕已正式拉开,基站业务格式已南传统的TDM 2Mbit/s向着统一的IP化格式FE、GE推进,多业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移动互联网业务、数据业务等的接入需求,因此传输网络首先必须从承载方式上适应接入业务IP化的趋势。此外,海量的IP化业务将使杭州移动的接入带宽在几年内翻倍。如果继续采用升级扩容MSTP环路的方式不仅网络调整工作量巨大,  相似文献   

6.
因为技术和资费等优势,IP电话(VoIP)引发了全球电信市场的重大变革.经过10多年的发展,IP电话技术逐步消除了话音质量差的主要障碍,已经从简单的互联网应用向电信业务转变.由于运营门槛的降低,其运营商不仅包括传统电信公司,还包括Internet业务提供商(ISP)、专门的IP电话业务提供商以及第三方业务提供商等新兴的IP电话业务提供者.由于不同运营商地位和优势的差异,加上针对不同的居民和商业用户提供不同质量的IP电话业务,从而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对下一代互联网IP—VPN业务服务质量分等级的有效管理,定义了IP—VPN业务的服务等级,提出了下一代互联网支持多业务等级的IP—VPN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并详细描述了各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IP多媒体子系统(IMS)已成为当今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重要工具之一,但由于其全IP扁平化、网元功能单一、网元种类多的特点,传统的网管理念已经较难适应IMS网络的管理。文章对全业务运营背景下的IMS网管建设理念进行探讨,并提出IMS网管在网元管理层的统一、端到端应用的重要性、增强的电信运营图(eTOM)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TIL)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毕然 《电信网技术》2007,(11):40-43
1引言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为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提供IP多媒体业务。IMS作为NGN网络业务控制层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未来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了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用于提供包括PSTN/ISDN仿真业务、PSTN/ISDN模拟业务、IP多媒体业务(如Presence,Messaging,Conferencing,PoC等)、固定移动融合业务等在内的NGN业务。  相似文献   

10.
李宁 《电信技术》2003,(10):62-64
IP组播技术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有效地节约网络带宽和降低网络负载。在多媒体业务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组播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利用组播技术可以开展许多宽带增值业务。而xDSL网络平台经过各大运营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颇具规模。在xDSL网络平台上开展组播业务商业运营的解决方案,解决运营中的系列问题,使组播业务商业运营成为可能,可使运营商在现有的网络平台上挖掘更多的赢利能力。本文从分析组播业务商业运营的问题着手,介绍中兴通讯关于组播业务运营解决方案以及中兴宽带接入服务器(UAS)在组播业务运营中…  相似文献   

11.
多业务网络综合运营将是新型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发展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有线电视运营商在DTV传输网、VOD内容传输网、宽带城域网、双向HFC分配网的纵向、横向关系和特性,提出了"分而治之、综合运用"的多业务网络运营办法,并分析了多业务网络运营架构.本文对有线电视运营商多业务网络的发展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网IP化进程不断加深、各业务系统CE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本文通过对现有IP承载网承载业务的介绍,探讨了多业务系统共用CE的可行性,提出了多业务系统共用CE的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3.
多业务IP承载网的建设,有利于实现统一运营和管理,提升业务部署的灵活性。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IP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取代了ATM以及TDM技术。文章从IP承载网网络建设的相关协议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多业务IP承载网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电信网技术》2010,(6):79-81
3G网络的发展带动了移动网络中数据业务的流量比重将快速、大幅度地增加,并大大超过传统的语音业务而占据主体地位,最终随着2G/3G语音业务的IP化,ALLIP将是大势所趋。面对接入层2G/3G基站IP化需求,如何规划部署RAN的IP化承载网,成为大家最为关注和积极探讨的问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OmniRAN多业务互通传送方案》一文介绍了中兴通讯基于IPTN的OmniRAN方案充分考虑了RAN业务传送中的互通灵活性问题,从业务需求、网络保护、网络维护、时钟同步和投资保护等多个方面确保了RAN的IP化平滑演进。  相似文献   

15.
从2000年开始,宽带IP城域网一直是中国电信运营商数据网建设的重点,运营商在宽带IP网络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总体来说收益不佳。BISC根据几年来的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产品线,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宽带IP网络解决方案。BISC方案的特色在于设计一个能承载多业务的IP网络,从而帮助运营商获得更好的网络运营利润。BISC认为,IP网络的价值不在网络本身,而在于网络所承载的业务。运营商建设IP网络,最终是为了向网络用户提供满意的业务和服务,设计宽带IP网络,最重要的是满足网络业务的需求。IP网络中除了传统的Web、E-mail等业务之外,其它主要的新兴网络业务和这些业务对IP网络的需求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电信技术》2004,(8):78-79
Internet在近些年中的爆炸性增长,对骨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IP网络不仅能够提供E-mail、上网等服务,还能够提供宽带、实时性业务。ATM曾经是被普遍看好的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的交换技术,但由于实际网络中已经普遍采用IP技术,纯ATM网络已经不可能存在,现有ATM一般也是用来承载IP的。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多协议标签交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且成为在IP网络中提供增值业务的手段。Tellabs 8800多业务交换路由器(MSSR)系列充分考虑了运营商的需求,使运营商可以在已有ATM/FR多业务网络基础上,向可预测、可升级并创造利润的包业务网络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17.
可视电话(videophone)业务是通过传统电话网、互联网或视讯专网的形式,对称、实时地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交流的多媒体通信业务,例如可视通信、网上浏览、视频监控、多点会议、视频邮件、电子游戏、收发短信等。最早的可视电话业务是通过PSTN、ISDN等实现的,而现在的可视电话业务更多的是通过IP和NGN实现的,目前实现商用运营的主  相似文献   

18.
从技术、运营、市场等角度对基于IP的可视电话业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指出了运营中的一些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给出了快速发展可视电话业务的模式,同时指明了可视电话业务运营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最后得出可视电话业务运营化是可视电话业务发展趋势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唐力耒 《电信快报》2012,(10):25-30
在"电信网IP化"、"IP电信化"和全业务运营的趋势下,电信运营商传统的传送、接入网络已无法满足业务IP化、多样化、融合化及高带宽的发展需求。文章对综合业务接入技术的选择、建网模式及节点选择、业务承载及保护策略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品洲 《信息通信》2014,(11):192-194
随着IP RAN的大规模部署,其端到端的IP化能力也带来了多业务网络承载的实现空间,文章在深入了解IP RAN与各类传统专线技术在组网结构、接口能力、服务应用场景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探究了IP RAN技术的多业务承载可行性以及对应的替代组网方案,为促进网络集约化运营、提升投资效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