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天然茶色素上染涤纶织物,探讨了不同条件下染色对涤纶织物拉伸、弯曲、压缩特性及表面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毛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色素染色后增加了织物的柔软感、蓬松性、抗变形等能力,同时毛细效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织物弹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以天然茶色素上染棉织物,探讨了不同条件下染色对棉织物拉伸特性、剪切特性、弯曲特性、压缩特性及表面特性的影响,及对折皱回复角及毛效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色素染色后增加了织物的柔软感、蓬松性,克服了棉拉伸性差的特点,织物弹性、回复能力增强,粗糙度降低;但降低了抗剪切能力和丰满感,同时折皱回复角及毛效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茶色素减肥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普洱茶中茶色素对营养性肥胖模型大鼠的体重、体内脂肪重量、李氏Lees’指数的影响。采用营养性肥胖模型大鼠茶色素灌胃处理,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及大鼠的体重、体内脂肪重量和Lees’指数。结果表明,茶色素能显著降低营养性肥胖模型大鼠的体重,体内脂肪重量和Lees’指数,明显降低血清TC、TG、LDL-C的浓度水平及提高HDL-C的水平。茶色素具有降脂减肥,调节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姜秀娟 《毛纺科技》2022,50(2):65-69
为了研究茶色素染色的效果,为茶色素的应用提供参考,以羊毛织物为染材,通过直接染色和媒染染色2种方法进行染色工艺研究.探讨了茶色素直接染色时染色工艺参数以及茶色素染色的色域和硫酸亚铁媒染的染色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染色最佳染色温度为90℃,pH值为4时得色最深;浴比1:50,染色温度90℃,染色时间50 min,pH值为中性条件下直接染色时,初期染色K/S值随茶色素用量的提高而提高,茶色素质量浓度达10 g/L时,得色接近饱和;茶色素染色可获得黄、棕、蓝黑等多种颜色;皂洗会引起直接染色和硫酸亚铁媒染染色试样的色光变化,硫酸亚铁媒染可提高茶色素染色的耐皂洗色牢度.  相似文献   

5.
茶色素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茶资源丰富。茶色素作为一种天然植物色素优点较多,已成为未来国内色素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本论文是基于国家质检总局计划性项目的研究成果而作,从茶色素来源、功效、种类、性质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对茶色素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大量调研,并对茶色素应用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普洱茶茶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研究其抗氧化性活性。方法:以与蒸馏水的色差作为普洱茶茶色素提取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普洱茶茶色素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能力评价普洱茶茶色素的抗氧化性活性。结果:普洱茶茶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5:1(mL/g)、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150min、色差52.97,高出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组合中的最高色差4.73%;普洱茶茶色素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30.83μg/mL。结论: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普洱茶茶色素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可行;普洱茶茶色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普洱茶茶色素低(0.45g/kg)、中(0.90g/kg)、高(1.35g/kg)浓度组。每天灌胃给药,称体重及测体长,连续灌胃29d后,禁食24h,取血测血清中的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处死小鼠,记录体内脂肪湿重,计算小鼠的Lee’s指数和脂体比,以研究普洱茶茶色素对小鼠的预防肥胖作用。结果显示:普洱茶茶色素能显著降低小鼠的体重、脂体比、Lee’s指数和脂肪系数(p0.05),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Glu、TG、TC、LDL-C的水平(p0.05),升高HDL-C的水平(p0.05)。因此,普洱茶茶色素对小鼠具有预防肥胖、降血糖及调节血脂的作用,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症、II型糖尿病及血症异常的功能性饮品。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国家“碳中和”的背景下,纺织行业的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成染料是利用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制备而成,产生的印染废水造成了环境污染。生物染色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清洁生产技术,近年来一直受到关注与研究。茶色素是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在食品、制药、化妆品及印染行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综述了茶色素的制备和对天然纤维的生物染色应用,以及在发酵和催化体系中色素的制备途径,分析了酶催化茶多酚转化为茶色素的转化机理,概述了茶多酚氧化聚合为茶色素对天然纤维的生态原位染色。并对纺织品生物染色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茶色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系统地叙述了茶色素的种类、性质、制备方法、生理功能、应用范围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色素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文琼  刘睿 《食品科学》2010,31(8):137-142
研究云南普洱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工艺。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方法,在研究提取时间、料液比、微波功率及提取次数等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采用响应面法分析和典型性分析,确定普洱茶中茶色素的最优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对提取得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微波功率对提取得率有较显著影响(P < 0.05),而料液比对提取得率的影响不显著,最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9.48min、微波功率640W、料液比1:58.79,在该条件下进行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得率能达到理论预测值的97.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优化白茶馒头的配方并评价其品质。方法 在传统馒头制作的基础上,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酵母、白砂糖和茶叶添加量3个因素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 白茶馒头的最佳配方为: 酵母1.5 g、白砂糖16.0 g、白茶18.0 g, 经蒸制得白茶馒头的感官评分为95.7, 颜色鲜艳均匀有光泽、茶味清甜醇爽、表面光滑, 弹性适中、咀嚼时爽口不粘牙, 没有异味和苦味, 外观平滑, 表面色泽均匀, 具有白茶独特的香味; 且该白茶馒头样品中含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糖及醇类、维生素、有机酸、游离脂肪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甘油酯等初生代谢物。结论 该白茶馒头的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可为茶叶馒头和风味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Fluoride concentrations in UK tea, including the leading supermarket economy labelled products, were determined. Fluoride ranged from 93 to 820 mg/kg in the products and 0.43 to 8.85 mg/L in the infusions. The UK supermarket economy teas contained elevated fluoride, ranging from 3.60 to 7.96 mg/L in a 2 minute brewing infusion, comparable to Chinese brick tea, indicating the use of mature leaves in their manufacture. Considering the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 (DRI) of 4 mg/day of fluoride for an adult consuming 1 L of tea, prepared from an economy tea, containing 6.0 mg/L fluoride, 75–120% of the DRI fluoride is available for absorption by the human system in the presence of food, increasing to 150% when fasting. Excess fluoride in the diet can lead to detrimental health effects such as fluorosis of the teeth and skeletal fluorosis and consuming economy branded tea will lead to exposu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一起因食物化学反应误判为食物中毒的事件进行调查, 以期对临床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提供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根据事件现场调查, 设计同等过程实验, 将相同的酸菜和面块混合, 用不同材质锅加热制成酸菜面块汤;把茶叶用开水泡成茶水, 分别加入不同的锅内, 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 用铁锅加热制作的汤颜色变黑, 其他的不变色, 即酸菜中的铁与茶叶中的鞣酸生成鞣酸铁沉淀, 并导致人体口唇、牙齿、舌苔发黑, 引起胃部不适和烧灼感。结论 此次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实质上是属于鞣酸铁引起的食物中毒误判。  相似文献   

14.
王天元 《食品科学》2001,22(11):59-60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柞蚕丝素粉进行鞣化处理,通过抑菌实验发现,以茶多酚为鞣化剂的柞蚕丝素粉对口腔中主要致病、致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对微小消化链球菌3×103CFμ/ml,MIC为0.075mg/ml,对致主要菌变异链球菌3×106CFμ/ml,MIC为0.15mg/ml,提示该种丝素粉可用于口腔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广东省当地种植的茶叶矿物质元素和茶多酚含量范围、成分差异及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2017-2018年广东省7个茶叶产区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绿茶、乌龙茶、红茶)样品,按照国标法对样品中的9种矿物质元素和茶多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种类、不同产区中矿物质元素和茶多酚的含量差异.结果 乌龙茶中钾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南茶高纬度北引后对茶类适制性及绿茶品质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理化方法,分析同一品种茶树在高纬度北引后对其叶片厚度、鲜叶成分、不同茶类感官品质、绿茶成分及感官品质所产生的变化。结果随着纬度的增加,绿茶品质较好,而红茶品质较差;随着南茶高纬度北引,叶片厚度、氨基酸、水溶性糖、水浸出物和芳香物质(精油)总量等含量随纬度增大而增加;茶多酚含量则相反;对精油中各成分分析显示,北方茶烃类成分较多,醇类成分较少。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南茶高纬度北引后茶叶品质特点及化学成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红茶、绿茶、乌龙茶活性成分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与方法:通过醇提得到各种茶多酚提取液,酒石酸亚铁法测定了多酚的含量;水提得到各种茶多糖提取液,用硫酸- 苯酚法测定其中多糖的含量。通过DPPH·法、水杨酸法及邻苯三酚法测定不同茶叶中多酚、多糖含量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的影响,对比研究八种茶叶的抗氧化能力。结果:不同茶叶中多糖的含量从2.19%增大到2.89% (半发酵乌龙茶>红茶>绿茶),抗氧化能力:红茶>绿茶>乌龙茶(DPPH·法);红茶>绿茶>乌龙茶(水杨酸法);红茶>乌龙茶>绿茶(邻苯三酚法);不同茶叶中多酚的含量从1.71% 增大到9.75% (绿茶>半发酵乌龙茶>红茶);结论:茶多糖和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抗氧化成分。绿茶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来自茶多酚,红茶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来自茶多糖。除乌龙茶多糖提取液外,两种抗氧化成分的抗氧化能力与其含量成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安化黑茶水溶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邓慧芸  吴茂  郭亚平  邓斌  马强  谢练武 《食品科学》2017,38(20):125-130
目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研究湖南安化黑茶指纹图谱,并对安化黑茶的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湖南安化黑茶的成分分析与鉴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2个安化黑茶样品与4种外省黑茶(云南普洱茶、湖北青砖茶、广西六堡茶、四川土司黑茶)为实验材料,采用梯度洗脱(A相为0.17%乙酸溶液,B相为乙腈),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 L/min,建立安化黑茶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了相似度评价与主成分分析,确定共有色谱峰。结果:22个安化黑茶样品具有19个共有色谱峰,这些黑茶样品在共有模式下的相似度为0.783~0.958,而广西六堡茶、四川土司黑茶、湖北青砖茶以及云南普洱茶与安化黑茶相似度很低(0.3);定量分析表明,安化黑茶中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含量明显高于4种外省黑茶,而广西六堡茶中的咖啡因和云南普洱茶中的没食子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安化黑茶;此外,茯砖素A仅在安化黑茶中检出,可作为安化黑茶的标志性成分。结论:根据所构建的安化黑茶HPLC指纹图谱及找到的标志性成分茯砖素A,可用于安化黑茶的鉴定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干燥成形方式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白叶1号鲜叶为原料, 采用相同的萎凋、揉捻、初烘程序, 用不同的干燥做形方式制成不同形态的红茶,以感官审评结合理化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形态的红茶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 通过不同干燥成形方式获得了卷曲形、毛峰型、针形、扁形4种形态的红茶。4种红茶茶黄素、茶红素及氨基酸含量稍有差别,针形红茶茶黄素、类黄酮与氨基酸总量略高, 有利于提高其饮用价值,但4种红茶色、香、味感官品质总体接近。二次干燥(足火)-成形过程促使不同形态白叶红茶香气组成发生一定变化, 进而对红茶香型产生了细微影响,4种红茶以甜香为基本香型,卷曲型红茶香气特征偏于花香,扁形红茶略带果香。结论 毛火过程对白叶红茶品质的形成和固定具有关键意义, 干燥成形方式不改变总的香气特征, 但可使白叶红茶的具体香型发生细微分化。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levels of fluoride in commercial teas and to 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ea consumption to the fluoride 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 A total of 558 tea products in 6 categories, green tea, black tea, oolong tea, pu'er tea, white tea, and reprocessed tea, were collected in the period from 2010 to 2013. The levels of fluoride in infusions of these teas were determined by a fluoride‐ion selective electrode. The mean fluoride level in all of the tea samples was 85.16 mg/kg. For each category of tea, the mean fluoride levels were 63.04, 99.74, 52.19, 101.67, 159.78, and 110.54 mg/kg for green tea, black tea, white tea, pu'er tea, oolong tea, and reprocessed tea, respectively. The fluoride content of tea from 4 tea zones in descending order were Southern tea zone (111.39 mg/kg) > Southwest tea zone (78.78 mg/kg) > Jiangnan tea zone (71.73 mg/kg) > Jiangbei tea zone (64.63 mg/kg). These areas produced teas with lower fluoride levels than available foreign‐produced tea (161.11 mg/kg). The mean chronic daily intake (CDI) was 0.02 mg/(kg?day) or 1.27 mg/kg. Generally, consuming tea from these 6 categories does not result in the intake of excessive amounts of fluoride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