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在总结五榀偏心框架结构试验的基础上,指出了这种新型抗震结构具有与纯框架结构相同的延性,但其抗侧刚度,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与GBJ11-89变形限值相比较,可充分发挥材料性能,而且其在反复荷载下的耗能性能,塑性性能及强度退化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对连系梁和偏心支撑框架的分析可知:连系梁及支撑是影响这种结构的主要因素,而且钢筋粘结滑移,p-Δ效应的不利影响明显的减小,结构不再以形成机构为极限状态的  相似文献   

3.
对纤维增强层合板的弯曲刚度特性及其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应用梯度概念对层合板进行设计,为更好地理解纤维层合板的结构参数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脆性材料三点弯曲试样的最大荷载及其挠度和刚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三点弯曲试样广泛用于测定各种材料的强度,断裂能和断裂韧度.利用材料力学和断裂力学原理,得到脆性材料三点弯曲试样的最大荷载及其挠度和刚度的无量纲化显式表达式,并给出这些无量纲化力学量的图表,揭示它们随切槽深度变化的规律.两种力学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还指出使它们进一步完善的研究方向.验证和讨论了与文献[6~8]中相应的实验荷载-挠度曲线,理论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利用得到的表达式和图表,可以鉴别脆性材料荷载-位移曲线峰前(最大荷载前)部分所显示的无量纲化最大荷载及其挠度和刚度的变化合理性, 以及预测实验时这些力学量随切槽深度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由于目前框架-BRB结构设计方法是基于结构层间位移全部由楼层剪切型变形造成,忽视了结构弯曲型变形的影响.为了准确计算防屈曲支撑提供的层间抗侧刚度,在现有层间剪切模型分析方法基础上,讨论结构弯曲型变形对框架-BRB结构影响规律.提出考虑结构弯曲变形下的层间抗侧刚度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方法验证.提出了抗侧刚度变化系数,考虑结构在弯曲型变形下BRB的相关设计参数的计算,抗侧刚度变化系数可应用在等效线性化设计方法中.  相似文献   

6.
偏心支撑钢筋砼门式框架结构的试验研究与极限分析研究生陈新孝导师朱梅生(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1试验概况为了改善钢筋砼纯框架结构抗侧刚度小、侧向承载力低、延性利用少以及位移限值不易满足规范要求等缺点,本文通过对四榀具有同一外形尺寸而具有不同型式的偏心...  相似文献   

7.
Y型支撑钢框架耗能段滞回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Y型支撑耗能梁段在低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耗能性能,建立了耗能梁段模型。采用非线性壳体有限元,引入混合强化的材料本构关系,对剪切屈服型耗能梁段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得出影响能量耗散的因素及变化规律。提出设计Y型支撑剪切屈服型耗能梁段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耗能梁段长度的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滞回性能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耗能梁段长度的增加,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强度、刚度、延性和耗能性能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耗能梁段愈短,其塑性变形愈大,由此而导致耗能梁段过早塑性破坏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而耗能梁段过长则抗震性能较差。最后.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对耗能梁段的长度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9.
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为了更好地了解V型偏心支撑框架抗侧力性能和耗能梁段的受力特性,本文针对V型偏心支撑钢框架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V型偏心支撑的耗能梁段在加载后期发生剪切屈服型破坏,保证了钢框架其它杆件仍处于弹性,提高了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变形能力,显著地改善了钢框架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结合EBF的工作原理,建立了两层Y型耗能支撑模型,并以ANSYSIO.0为工具,研究其在低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在研究中,以腹板高度、腹板厚度为参数,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耗能段耗能性能的影响,并对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提出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钢结构设计中避免确定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的复杂性,提出一种应用于剪切型支撑框架的假想荷载法,将假想荷载作用于框架楼层,与其他荷载组合进行二阶弹性分析,框架柱即可取层高为计算长度进行设计.推导了有水平力和无水平力作用时的假想水平力,发现水平力的作用不影响假想水平力的大小.采用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分析方法,考虑构件初始弯曲、结构初始侧移和残余应力,研究了多种几何条件和荷载条件下的支撑框架,提出假想荷载近似计算公式,并与有限元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实际应用算例分析,验证了该简化公式能够应用于支撑框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用机动法求刚架的极限荷载时,常用基本机构迭加法设定破坏机构,然而,当所设机构的塑性较数<n+1(n为原结构的超静定次数),验算屈服条件时内力计算必将遇到超静定问题,此种情况的内力如何计算,现行《结构力学》教材中未提及或未充分论述;已有方法不具有一般性,求出的内力不一定是完全解的极限荷载对应的真实内力,着重讨论了刚架极限荷载计算中的超静定问题的处理廉洁,给出了既能验算屈服条件,又能求出安全解的真实内力的求解方法及算例。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三维无网格Galerkin方法研究了无限大立方体中球形孔洞应力集中问题. 分别采用最大拉应力准则、格里菲斯(Griffith)和摩尔-库伦准则作为稳定性判据,数值模拟了含球形孔洞岩盐路基稳定性问题,给出了不同孔洞埋深下岩盐路基的临界载荷.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双层柱间支撑框架(steel two-tiered braced frames,简称STBF)的滞回性能及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对1个1/2缩尺STBF进行了往复加载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又对31个经试验验证的STBF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STBF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变形和内力变化规律,研究了柱顶荷载、支撑长细比、支撑截面径厚比和层高比等参数对STBF破坏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STBF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支撑破坏主要集中在某一层,该层支撑会出现较大支撑平面外屈曲变形,并可能发展为断裂破坏;由于上、下层支撑不同时破坏,导致柱产生支撑平面内弯矩;随着层高比的增大,STBF的耗能能力提高;当轴压比大于0.5或层高比小于0.5时,STBF可能由于柱失稳而过早破坏,建议柱轴压比不应大于0.5,且层高比不应小于0.5。  相似文献   

15.
目前钢结构设计难以考虑围护墙体作用,原因是缺乏围护墙板对钢框架抗侧力性能影响的量化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带有围护墙板钢框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考虑了墙板节点刚度、墙板之间的接触与摩擦作用、以及墙板的轻质混凝土材料特性,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轴压比、跨高比、墙板宽度、墙板厚度及墙板开洞形式等关键参数变化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带围护墙板钢框架的抗侧力性能.结果表明:当框架柱轴压比在0~0.6变化时,与空框架相比,内嵌墙板钢框架的承载力及初始刚度增大1.0~2.0倍,且在层高一定、跨高比增大时,增大系数呈线性增大;内嵌墙板宽度宜优先选取600 mm;墙板厚度不同时应采用相应的刚度及承载力增大系数;墙体洞口加固后,其对整体结构影响较小,设计时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6.
厂房纵向支撑体系的设计强度和刚度要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保证厂房柱列纵向稳定性的角度,对柱顶系杆和支撑体系的设计要求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理想体系的研究得到了对支撑体系的刚度要求;考虑实际工程中厂房柱和横系杆的初始缺陷,利用无量纲化的柱列平衡方程和微小干扰下平衡稳定性的判定方程,得到了对柱顶系杆及其支撑体系的强度要求.利用得到的数据进行公式拟合,经简化可用于实际工程中厂房纵向支撑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利用拟动力试验对T型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两种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了T型钢连接钢框架在柱顶施加竖向荷载和无竖向荷载等两种工况下的应变、位移和荷载变化以及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从而研究竖向荷载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型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滞回性能良好,抗震能力较强,且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大,钢框架的动力反应增大;竖向荷载对钢框架的层间位移反应影响较大,而对节点区域的应变和层间荷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框架柱的轴压比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延性的影响,建立了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验所得的滞回曲线进行对比,可见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精确,可以应用于框架的结构分析中。利用此模型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轴压比不同的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其滞回曲线和位移延性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边柱和中柱轴压比的增大,框架延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轴压比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延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框架柱的轴压比对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延性的影响,建立了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验所得的滞回曲线进行对比,可见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精确,可以应用于框架的结构分析中。利用此模型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轴压比不同的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对其滞回曲线和位移延性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边柱和中柱轴压比的增大,框架延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系统介绍了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结构的划分标准、连接形式以及连接模型,对不同的连接模型进行了比较,说明了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半刚性设计理论的完善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将会对结构安全及经济性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在钢框架的分析和设计中,应考虑节点半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