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适应新采矿方法的需要提高充填体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富家矿原应用的采矿方法是电耙出矿的胶结充填法,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原来的采矿方法出现了采场出矿效率降低、损失贫化增大、劳动强度加重、选矿技术指标下降等问题.为此,采用了铲运机出矿的高分层胶结充填法.但是,新方法对充填体强度要求增高.因此,经过多方实验,使充填体强度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2.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针对新桥硫铁矿上向水平分层江砂胶结充填采矿法存在的问题,优化了采矿方法,科学地设计了胶结充填体强度,在试验基础上,优化了充填材料及配合比。得出了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充填体强度:矿柱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为2.1MPa,矿房浇面充填体σ14=1.0MPa,σ28=3.0MPa;达到了最佳充填材料配比:矿柱和矿房浇面的充填体灰沙比分别为1:7和1:5。研究成果已在新桥硫铁矿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陈国山  冷述智 《采矿技术》2007,7(3):18-18,21
吉林富家矿原采用电耙出矿的下向六边形进路胶结充填法,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原来的采矿方法出现了采场出矿效率降低、损失贫化增大等问题.为此,采用了铲运机出矿的高分层胶结充填法.但新方法对充填体强度要求高.经过试验,对原有充填工艺进行了改造,使充填体强度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4.
充填体强度计算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鑫公司通过应用新型尾砂胶结材料,充填体质量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胶结充填体的强度和自立高度能够满足采矿方法的要求.采用类比法、模型法等充填体强度计算方法计算了充填体保持稳定的强度.通过矿房胶结充填体的稳定性分析为二步矿柱回采方案和结构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生产中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考虑设计合理的一步骤矿房回采充填体强度,降低了充填成本.  相似文献   

5.
吉林镍业公司富家矿,应用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采矿。因充填砂石井出水,不能保证充填料的输送质量,影响了充填体的强度。通过对充填砂石井出水的治理,使充填体强度提高,保证了充填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国锋 《有色矿山》1999,(1):10-11,19
吉林镍业公司富家矿,应用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采矿。因充填矿石井出水,不能保证充填料的输送质量,影响了充填体的强度。通过对充填砂石井出水的治理,使充填体强度提高,保证了充填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金厂河多金属矿充填系统的正常运行,亟需确定适合矿山条件的最佳充填参数。通过矿山取样和实验室试验研究,结合矿山采矿方法所需的胶结充填体强度,确定了一步骤采场充填料浆浓度为72%,底部采用分级尾砂胶结充填,灰砂比为1∶4;中上部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灰砂比为1∶6。研究成果可为确定同类矿山尾砂胶结充填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矿山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方法充填接顶率不高的问题,开展了新型膨胀性高效胶结充填材料的性能研究实验。充填料浆在相同的浓度和灰砂比条件下,对不同的新型膨胀性胶结材料添加量的膨胀性、充填体强度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辅料添加10%、充填尾砂浓度60%左右时,充填体的膨胀系数约为11.8%,28 d龄期强度可达1.68 MPa。新型膨胀性胶结材料的性能基本上能达到充填接顶的目的,满足该矿充填采矿要求。  相似文献   

9.
充填采矿方法是现代地下矿山开采的主要方法。某金矿使用粗尾砂进行胶结充填,造成了大量的细尾砂排放到尾矿库中,增加了整个开采成本和安全隐患。为了改进充填骨料,对全尾砂充填进行了通过试验对比。试验表明,全尾砂充填体的强度高于粗尾砂充填体,可满足采矿方法的要求,并能有效降低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某矿胶结充填体破裂后的强度变化及其原因,对充填体样品进行烘干浸水物理试验和岩石力学强度测试,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充填体主要矿物组成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胶结充填体破裂面颜色变化深浅与其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及所处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含水率与空气是胶结充填体破裂面发生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充填体破裂后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发生了"析盐"反应,其矿物组成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强度及完整性,使得胶结充填体强度急剧降低,其抗拉强度大约为未反应胶结充填体抗拉强度的52.9%,胶结充填体破裂后产生的"析盐"反应对充填体的整体稳定性存在着安全隐患,矿山需要加强关注,以免影响矿山安全作业。  相似文献   

11.
柏坊铜矿是一个矿岩极其松软破碎,遇水泥化,地压大、矿石和围岩稳固性很差,开采困难、小而富的矿山。该矿采用下盘竖井开拓,分区对角式通风,中段高度30米,曾先后采用过分层崩落、上向水平分层充填,下向分层胶结充填、上向倾斜进路胶结充填等几种采矿方法。本文就其上向倾斜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的应用谈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是国内外应用广泛的一种采矿方法,充填体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上向回采的工作平台,充填体强度需满足高效无轨设备的运行条件。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上向水平分层充填体的作用机理,以建立更合适的上向水平分层充填体强度模型,本研究将充填体分为胶结层和尾砂充填体2部分进行研究。通过对无轨设备动荷载下充填体的作用机理和受力分析,参照路基路面工程中关于路基路面的设计原理,选取半正弦脉冲荷载来表示车辆荷载模型轮载的动态作用,运用弹性力学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充填体强度模型,总结出无轨设备荷载下胶结充填体厚度的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大红山铜矿西矿段上向水平分层充填体的强度设计的胶结层的厚度设计,实践证明该模型是合理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陈何  杨和平 《矿冶》1995,4(2):11-16
秦岭金矿垂直分条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废石胶结充填体强度试验,回采及充填工业试验、采场支护与地区观测等内容.本文概述了这些工作以及该采矿方法试验所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4.
非胶结粗颗粒充填体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斌 《中国矿业》1993,2(5):24-26
斜壁充填采矿法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采矿方法,其技术关键是如何提高充填体的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在锡矿山矿务局利用非胶结粗颗粒充填料进行这一采矿方法试验中,对充填体稳定性的计算分析和采取预埋荆巴棍进行加固的新措施。现场试验研究表明,这种加固方法,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对提高非胶结粗颗粒充填体稳定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斜壁充填采矿法试验成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高阶段大直径深孔采矿嗣后一次充填、小中段分段崩落嗣后一次充填、平底浅孔留矿嗣后一次充填和浅孔水平分层上向充填等采矿方法在安庆铜矿的应用,以及采用的分级尾砂胶结充填、分级尾砂水砂充填、废石充填和废石胶结充填等充填方法;阐述了多种采矿方法的应用在矿山经济、生活、安全和环境等多方面带来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煎茶岭镍矿的开采技术条件、采矿方法选择、工程布置、回采工艺、充填工艺。生产实践证明,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在围岩极不稳固的条件下,具有充填体强度高、整体稳定性好、回采安全风险低、大幅度提高采矿回收率、降低贫化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现在多用采空区完全胶结充填的各种采矿方法,开采要求保持岩体稳定状态的有色金属急倾斜厚矿体以及其它类型的矿床。胶结充填的单位费用介于3~25卢布/m~3之间。在这类条件下提高矿床开采效率的途径之一,是降低每采1m~3矿体的充填工作量,亦即用采空区不完全充填的采矿方法开采矿床。采用列宁格勒矿业学院设计的菱形矿房  相似文献   

18.
沃溪坑口采矿重心已下移至深部,现有的竖分条废石胶结充填采矿方法存在生产效率低、作业安全隐患大、充填质量低等问题.针对现存问题,从技术、管理和经济角度展开分析,从采用高效率设备、先进的充填工艺两方面对采矿方法进行优化,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实践表明,采矿方法优化后,单个采场生产能力达到45 t/d~70 t/d,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9.
金川有色金禹公司所属两个地下矿山——龙首矿、二矿区,所采用的采矿方法在不断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的发展、完善,以适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应力大、矿岩破碎、稳定性差的不利条件。早在六十年代中期,龙首矿就将设计的崩落采矿方法通过试验研究改变为上向水平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七十年代中期又将矿岩破碎、稳定性差的地段改用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为了使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方法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其生产能力,在八十年代初又通过试验研究将低进路回采改为高进路回采。这就减化了回采工艺和充填工艺,提高了采场生产能力和采场的稳定性,保证了安全生产。这种采矿方法现已成为龙首矿唯一的采矿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地下采场胶结充填体强度设计过程中,充填体围岩界面峰值抗剪强度是充填体安全系数计算的一个重要参数。为给出一定充填体侧压力下,充填体围岩界面峰值抗剪强度预估方法,使用非线性拟合能力强大的神经网络进行预估。基于试验所得考虑胶结剂含量、养护温度、养护时间和剪切面法向压力的试验数据,对胶结充填体围岩界面峰值抗剪强度进行预计。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初始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权值和偏置参数,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对给定法向压力下胶结充填体围岩界面的峰值抗剪强度进行预估,预估结果可作为胶结充填体强度设计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