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尊敬的主任评委、评委: 我叫××,男,1969年8月出生,××县人,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2.
四位外国专家评委: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北京奥运会会徽出色、富有诗意!中国专家评委:“中国印”是诚信、个性的象征。中国美协主席靳尚宜:它传递着友好、真诚和热情。2002年7月,北京2008奥林匹克设计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北京奥组委正式向全球1  相似文献   

3.
王颂 《建筑创作》2004,(6):24-26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德国欧博迈亚公司合作设计的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设计竞赛方案,日前经过专家评委的评选,在8个参选方案中入选为两个入围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4.
偶有所得     
<正>偶然地,我去参加了一个评奖活动。虽然,我自己也觉得不自在,人家做得累死,轮得上你们这些没干活的人品头论足吗?然而,一旦去了,就得按人家的程序往下走。我惊讶地发现,这个评奖是很开放、自由的。至于评判标准是什么?只怕任何一个评委都必须扪心自问,回答这个问题。我也不例外,思考了好久。摆在我面前的是几百件作品,说好听一点,美不胜收、琳琅满目,大家付出艰辛的劳动,可叹、可赞。可是,要评出个金、银、铜奖,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总得有个原则什么的。  相似文献   

5.
偶有所得     
《Planning》2019,(5)
<正>偶然地,我去参加了一个评奖活动。虽然,我自己也觉得不自在,人家做得累死,轮得上你们这些没干活的人品头论足吗?然而,一旦去了,就得按人家的程序往下走。我惊讶地发现,这个评奖是很开放、自由的。至于评判标准是什么?只怕任何一个评委都必须扪心自问,回答这个问题。我也不例外,思考了好久。摆在我面前的是几百件作品,说好听一点,美不胜收、琳琅满目,大家付出艰辛的劳动,可叹、可赞。可是,要评出个金、银、铜奖,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总得有个原则什么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城市规划,如果我们总是要做什么空间布局、地理位置职能的划分,那就一定是没有从一个误区中跳出来.任何空间的布局、职能的划分都是不自然的,都是人为的,是强加给这个城市的.城市的发展,应该自然而然的成长.今天北京碰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为的城市规划造成的难题.某一个区域是教育区,某一个区域是居住区,某一个区域是办公区,人们每天要在城市中来回穿梭,浪费许多时间、精力,还造成城市的交通拥挤.城市规划和建筑一样要融合,功能不能单一.我刚从莫斯科回来,莫斯科的交通拥挤比北京还严重,北京的城市规划和莫斯科的城市规划犯的是一个毛病.北京在上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就是照搬莫斯科的城市规划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华中建筑》2008,26(3):I0005-I0005
28日上午10:30分,第一轮初选正式开始。摆在各位评委面前的是已装订完好的成套三大本作品资料——人物和作品介绍。评委们比较看重建筑创作思想及其创作能力,在评选流程中,亦注重作品是否符合国家的建设方针、政策,及其创新性、环保和节能方面的成就。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入选对象。  相似文献   

8.
建筑技术不在"新",而在于"实用" 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当时处于中学时代的我们深受影响,都愿意学技术,好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后来我考入浙江大学就读建筑专业,1 962年毕业后参加工作.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在生产一线做实习工长,在项目上要直接管理施工小组的工人.那时我是个单身汉,家又不在北京,所以白天黑夜的时间都在工地上度过.一年的劳动实习之后,我调到局基建处工作.  相似文献   

9.
评委感言     
《世界建筑》2022,(4):6-11
崔恺 WA建筑成就奖评委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WA中国建筑奖已经举办了多年,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参评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高水平与新水准,每一次担任评委都是很好的学习经历.很多参评作品我都早有耳闻或是实地参观过,都是非常优秀的建筑作品.建筑成就奖的评审,我认为实际上...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开始,因为主持798文化创意聚集区规划定位和编制方法研究的课题,我开始深入地了解以原798和751为主的大山子地区.前期工作正值炎热的夏天,助手们实地采访了几十位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各行各业的人士,同时调研整理了北京其他艺术家聚集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状,准备工作相当充分.当年秋天形成初步成果.这个初步成果,因为采用了不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工作方法,而是提出了以市场为主导、以国情为参考的规划和管理观点,以至在讨论的时候,无论是同行还是所涉及的企业集团主管,并没有表示全盘接受.我做设计、搞研究,从来说大实话.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
<正>童卫东: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室内乐学会理事、中国文化部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组委会秘书长、2012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音乐艺术总监、2013年香港国际小提琴评委会主席。曾先后师从于汪缮修、杨通六、胡惟民、隋克强、林耀基教授以及jorg-wolfgang、jahn教授学习小提琴。1984年,童卫东在第2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奖,1996年获得德国DAAD基金会奖学金并由国家教委公派赴德国留学,1998年获硕士学位并回国工作。童卫东曾多次担任国内外重大比赛的评委工作:2001年文化部第7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评委;2003年11月中国音协全国"金钟杯"成人小提琴比赛评委;2009年第9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评委,意大利第15届安德烈、波斯塔基尼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2011年8月美国库伯杯奥柏林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2012年4月韩国东亚首尔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2013年第15届  相似文献   

12.
分别就评分指标设置与指标权重,评委成员组成,评委个人责任,畸高畸低打分的消除,评标专家劳务补偿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在我国有及公有投资工程招标评标过程中提高专家打分信度与效度的措施,同时指出了我国现行《招标投标法》中的某些尚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3.
图面真实VS现实真实 图面真实还是现实真实是竞赛中的永恒话题,是否在意“真实性”可以洞见评委的立场.概念的荒谬、空间状态的虚假和技术手段的不真实往往是被诟病的主要方面.也许,在真实世界中的确如此,而在理想的世界里,却又存在更多可能性.那么图中真实究竟有多大价值和意义?有评委认为用绘画的方式来进行建筑的生成和设计刺激而又梦幻,但本身却是虚假的;也有评委认为真实是相对的,尤其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没有什么算是真实的.图面真实的核心内容就是将概念贯彻到整个形体生成和空间组织过程,即要求作品体现关系链,借助完整的逻辑系统进行表达.而现实真实较难判断,不同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的评委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找不着北京     
在北京,当地人有句流行语:"找不着北."大意指摸不着头脑或迷失了方向.我想说的是:我找不着的是北京.明明身在北京,我却找不着北京了.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9)
<正>判断创业项目好不好,无非三个要素:是否有独特产品;面向的市场是否有足够大的空间;有没有好团队。袁岳做评委,表面游戏,心似明镜。8月中下旬的北京处在夏秋两季的交界点,雾霾未到,阳光明媚,但风里已带着微凉。这样宜人的天气里,第五届朝阳海外学人创业大会创新峰会&全球总决赛在19日拉开序幕,在袁岳前往现场担任评委前,《消费电子》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6.
有容于院     
评委评语 刘克成:【有容于院】方案的概念表达是清晰的,而且剖面很有趣味性。值得欣赏之处在于设计者重新发现了传统街巷空间,以“院”作为重点,贯穿始终,这个概念,由此成为该作品的一大优点。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中,评委已形成了专家库,在具体工作中,招标人按程序在专家库中对评委进行随机抽取,组成评标委员会,并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8.
郭恩章 《城乡建设》2016,(11):43-44
我觉得自己挺有福气,打小儿就生活在北京的姥爷家,那是坐落在古城北中轴东侧,带有两个小院的几间青瓦顶平房.从家门往北看,能见钟鼓楼(图1图2);往南瞧,可以望景山;西向什刹海,东倚通惠河(图3),这可是北京古都首善之区的精华荟萃之地啊!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品德禀赋、生活习性,以至对古城建筑的偏爱等等,都是自童年开始就受到这个环境蕴涵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熏陶而得来的,还有我游泳、滑冰和骑自行车的本领也都是在什刹海学会的,我第一次骑车上路就是穿过中轴线上的地安门门洞的.北中轴的首位标志物钟鼓楼的巍峨壮丽,烟袋斜街和锣鼓巷的人群熙攘,集聚在胡同和四合院里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恬静安逸的民俗意趣以及走街串巷的“胡同游”,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我至今不忘.可以说,忆北京,我的最忆是什刹海和中轴线,是让我最早留住记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我从去年开始担任普利兹克奖(下面简称普奖)的评委,参加了本年度的评选工作,知道今年该奖定于在北京颁奖和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奖是一个巧合。普奖,即国际的肯定,一方面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优秀的建筑师,但另一方面,这个巧合带来了对普奖政治化的猜测,背后则是对中国建筑师水平的怀疑。这两种反应似乎都是中国目前依然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来,北京与巴黎有许多故事.   作为在北京写建筑的一名记者,我能够举出不少法国建筑师最近在北京设计的宏大作品,包括中国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西直门交通枢纽,等等.中法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了.就我本人而言,2004年初夏我终于踏上了巴黎的土地,那是因为我写了一本书,是关于上世纪北京城市变迁的,其中涉及大量北京古建筑消逝的往事,包括雄伟的城墙、精致的牌楼,还有许许多多古老的寺庙,它们多是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北京的建设中被拆除了.没想到,这本以中文出版的书,引起了法国文化界浓厚的兴趣.我应邀参加了在法国波尔多举办的“东西北南“文化活动,展示了这本书的内容,之后来到了巴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