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知乎”社区是国内著名的社交问答平台,吸引各行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信息过载时代,研究个性化推荐方法对用户精准获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自研的爬虫程序收集“知乎”平台数据,获取该平台特有的“知识语义标签”,然后开展标签相似度计算,确定用户行为特征的相似度,最后,基于该相似度进行知识个性化推荐,并开发Web网站展示推荐效果。区别以往研究,本文密切结合“知乎”平台的“知识语义标签”开展知识个性化推荐,为社交问答平台用户的知识精准获取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利用社交媒体用户生成的内容构建用户画像系统,为个性化服务和电商平台的精准营销提供支持,这是社交媒体分析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文中研究用户以时间线方式发布内容形成篇章级长度的多模态数据,并针对由此给用户画像自动构建带来的挑战展开分析.以用户性别和出生年代为主的自然属性为目标,研究如何有效处理与分析社交媒体用户发布的篇章级多模态数据,提出基于Moments的社交媒体用户画像自然属性预测模型.在认知心理学启发下,通过工作记忆理论设计数据分块方式,缓解以拼接和滑动窗口为主的传统方法存在的语意破坏和语篇合成的问题.再针对用户在发表社交内容时存在的模态偏好问题,综合注意力平衡模态内数据和模态间数据对预测任务贡献度的差异,实现用户画像中自然维度属性的预测.实验表明,文中模型在用户性别和出生年代预测任务上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隐私安全正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攻击者通过识别用户不同网站的账户,可以构建用户的完整画像,对用户隐私形成威胁. 模拟评估攻击者的重识别能力是进行用户隐私保护的前提.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高相似同天同行为算法. 该算法通过检测账户在不同网站是否存在多次同天发表相近或相同内容的行为,判断账户是否属于同一用户,并通过为用户属性构建一种权重计算模型,进一步提高用户重识别的准确率. 经过对两个国内主流社交网站的一万多用户进行实验,本文算法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实验表明,即使不考虑用户社交关系,用户的推文与属性依然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攻击者将用户不同网站的账户相关联,从而导致更多的隐私被泄露.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以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Deep-Web网站.由于Deep-Web包含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其安全性日益引发广泛关注.通过对主流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站实施Cookie劫持攻击实验,发现虽然Deep-Web网站提供了诸如HTTPS协议等的安全保障措施,但大多数并不能抵御Cookie劫持攻击.攻击者可以仿冒合法用户行为,获取用户信息.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安全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量剧增。利用使用者在电商平台上的浏览痕迹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商品的精准推荐,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热点应用技术和领域。用户行为的有效分析强烈地依赖对用户属性、行为和期待数据画像的精准刻画。然而,就目前的方法和技术而言,在数据画像模型的表现能力和推荐算法的处理效率方面还有许多技术挑战。面对上述挑战,利用数据画像和数据画像概率分配模型等概念,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预测推荐算法,通过构建用户行为的先验概率计算可能产生消费的后验概率。对信用卡APP的真实浏览日志数据进行测试,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推荐算法有着高于传统营销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学术社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研方式,对于如何基于学术社交网络为学者进行团队个性化推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多维度潜在团队推荐模型(multi-faceted team recommendation,MFTR)。该模型首先通过投影梯度非负矩阵分解方法提取团队和用户的特征向量,并根据两者的特征向量计算其相似度,然后再融合用户的社交好友关系和热门团队信息来为用户推荐具有相似研究兴趣的潜在团队。最后在真实学术社交网站——学者网的数据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提高推荐的准确度,并缓解了冷启动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极少将用户属性和信息特征这两个因素纳入到信息传播模型研究中的不足,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自身属性的信息传播模型。首先该文抽取用户影响力、用户态度、用户年龄、信息能量、信息价值等特征并构建交互规则;其次,根据这些特征建立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型,模拟社交网络舆情演化过程;最后,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开展了与真实事件的实证分析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仿真结构与真实数据的相似度大于0.97,因而该模型符合社交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特性,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星  於志文  梁韵基  郭斌 《计算机科学》2014,41(4):215-218,229
发现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社群结构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在社会推荐、群体特征发现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的社群结构发掘方法多忽略了用户之间的社会属性,导致获取的社群结构难以反映细粒度的结构特征。文中将用户的社会属性引入到社群结构发掘算法中。为了衡量用户的社会交互属性,提出了用户交互相似度模型。基于用户交互相似度模型,提出了一种面向在线社交网络的细粒度社群发掘方法。该算法可以有效衡量用户之间的社会属性,通过层次聚类的手段获得不同粒度的社群,并过滤无关数据。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以社交网站人人网的用户交互记录为数据集,比较了与其他社区挖掘算法的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发掘出的细粒度社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发现社群之间的不同话题上有着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微博注册用户及活跃用户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其目标用户定位和网站发展模式的需要,目前普遍采用单一指标作为用户排名的依据.然而,微博与其他社交网络服务存在差异,单一指标排名方式难以真实地反映服务中的活跃用户.本文研究了“新浪微博”和“Twitter”服务中两类用户的分布特点和消息传递方式,提出用户活跃指数模型.实验及分析表明,活跃指数在微博服务中能够较好地反映活跃用户的特征,适于度量用户活跃度排名情况.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使用率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其多样性的特征,用户可能同时具有多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如果能够识别出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账号,就能够整合出该用户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对于好友推荐、广告推荐、信息扩散的研究也很有帮助。目前用户识别研究主要是基于用户属性的用户识别和基于社交关系的用户识别。随着用户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保护,社交网络的数据获取限制越来越严格,用户识别也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跨社交网络用户识别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整理和归纳了跨社交网络用户识别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用户通话产生的详细话单数据具有丰富的时空信息和社交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模式,对于移动通信用户画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研究是基于中国某运营商提供的10 000名用户一个月详细话单数据,本文从用户日常移动模式方面提取移动距离、回旋半径、访问点个数和移动方向熵特征,从用户社交生活方面提取通话时长、联系人数量、主叫比率和社交熵特征,利用上述特征对用户进行群体划分和构建用户词云名片,从而完成对移动通信用户的画像研究.本文使用用户话单数据为推测用户属性、理解用户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俞菲  李治军  车楠  姜守旭 《软件学报》2017,28(8):2148-2160
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朋友推荐已成为各大社交网络的青睐对象,在能够帮助用户拓宽社交圈的同时可以通过新朋友获取大量信息.由此朋友推荐应该着眼于拓宽社交圈和获取信息,然而传统的朋友推荐算法几乎没有考虑从获取信息的角度为用户推荐潜在好友,大多是依赖于用户在线的个人资料和共同的物理空间中的签到信息.而由于人们活动具有空间局部性,被推荐的好友分布在用户了解的地理空间,并不能够满足用户通过推荐的朋友获取更多地理信息的需求.本文采用用户在物理世界中的签到行为代替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资料,挖掘真实世界中用户之间的签到行为的相似性,为用户推荐具有相似的签到行为且地理位置分布更广泛的陌生人,能够增加用户接受被推荐的陌生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和在保证一定的推荐精度的基础上增加用户的信息获取量.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估算用户签到行为概率分布,用时间熵度量签到行为在时间上的集中程度,选择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新的地理信息的陌生人作为推荐的对象,通过大规模Foursquare的用户签到数据集验证本文的算法在精度上保证了与目前已有LBSN上陌生人推荐算法的相似性,在信息扩大程度上高于上述已有算法.  相似文献   

13.
罗恩韬  王国军  刘琴  孟大程  唐雅媛 《软件学报》2019,30(12):3798-3814
随着移动设备和在线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通过用户的个人属性配置文件匹配,能够帮助用户在邻近的社交网络中迅速找到和自己共同特征的朋友.然而,交友匹配很有可能泄漏用户的敏感信息,因此用户隐私得不到保障.提出一种移动社交网络中交友匹配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协议,用户利用混淆矩阵变换算法和内积计算实现交友过程中的隐私安全和高效的匹配;用户可以细粒度定义自己特征属性的特征权重,从而使匹配结果更精确.此外,利用机会分析模型模拟真实交友场景来保证交友的有效性.安全性分析表明,提出的方法更具有隐私性、可用性和更低的通信和计算开销.通过结合真实的社会网络数据进行测试和评估,对比结果显示,比现有解决方案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王绍卿  王征  李翠平  赵衎衎  陈红 《软件学报》2018,29(10):3134-3149
随着基于活动的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活动推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人们在线上发现有趣的活动,并在线下面对面地参与活动.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推荐系统,活动推荐面临着很多挑战.(1)用户只能参与很少的活动,这就导致一个非常稀疏的用户-活动矩阵;(2)用户对活动的响应是隐性反馈;(3)活动本身有生命周期,已经过期的活动不能再向用户推荐;(4)每天会有很多新的活动产生,需要及时向用户推荐.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一个联合建模异构社交和内容信息的活动推荐模型.该模型可同时探索用户的线上和线下社交活动,并结合活动内容建模用户对活动的决策行为.在Meetup数据集上做实验以评估所提出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5.
边符号预测即根据网络拓扑结构挖掘符号相关隐含信息,旨在揭示用户之间的潜在关系。节点地位和相似性能够较好地体现边符号属性,为改善预测效果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探究二者与边符号属性之间的强相关性,建立符号预测模型。首先,利用排序算法prestige评估用户节点的社会地位,同时使用余弦相似度表示用户的社交偏好;然后,在逻辑回归学习模型的基础上融合二者建立边符号预测模型LR-SN;最后,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采用随机梯度上升算法优化求解。三个真实网络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基准方法,LR-SN模型的符号预测准确率显著提高且具有一定的推广性,说明通过融合局部信息与全局信息能够进一步改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discussion about the recent Starbucks' “Race Together” cup campaig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entral users in the online discussion network on Twitter and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a user's central status in the network.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18,000 unique tweets comprising 26,539 edges and 14,343 Twitter users indicated five types of central users: conversation starter, influencer, active engager, network builder, and information bridge. Moreover, path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 of people a Twitter user follows, the number of followers a user has, and the number of tweets a user generates within a time period helped a user increase his/her “indegree” connections in the network, which, together with one's “out-degree” connections in the network, propelled a user to become a central figure in the network.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浪微博作为公开的网络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活跃用户. 然而由于用户数量庞大,且个人信息并不一定真实,造成训练样本打标困难. 本文采用了一种多视图tri-training的方法,构建三个不同的视图,利用这些视图中少量已打标样本和未打标样本不断重复互相训练三个不同的分类器,最后集成这三个分类器实现用户性别判断. 本文用真实用户数据进行实验,发现和单一视图分类器相比,使用多视图tri-training学习训练后的分类器准确性更好,且需要打标的样本更少.  相似文献   

18.
汪潜  申德荣  冯朔  寇月  聂铁铮  于戈 《软件学报》2018,29(3):811-82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不断发展,用户通过多个社交网络进行社交活动,使用社交网络带来的丰富内容和服务.通过识别出不同社网上的同一用户,可以有助于进行用户推荐、行为分析、影响力最大化,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已有方法主要基于用户的结构特征和属性特征来识别匹配用户,大多仅考虑局部结构,并且受已知匹配用户数量的限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视角特征结合众包的跨社交网络用户识别方法(OCSA).首先,利用众包来提高已知匹配用户的数量,接着,应用全视角特征评价用户的相似度,以提升用户匹配的准确性,最后,利用两阶段的迭代式匹配方法完成用户识别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算法可显著提高用户识别的召回率和准确率,并解决了已知匹配用户数量不足时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交网络用户的指数型增长,导致用户在网络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友.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检测算法SSD和时序模型的微博好友推荐算法BSBT-FR,首先利用SSD对搜集到的用户图像进行信息提取,再利用时序模型在时间维度上对提取到的信息做进一步处理,然后利用JS散度公式计算用户间的相似度,最后与基于用户个人信息得出的相似度进行加权式融合,得出综合的用户相似度,使用Top-K思想进行用户推荐.在新浪微博用户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参考因素的权重取值会影响推荐结果,BSBT-FR算法与只考虑用户属性或用户图像的算法相比,精准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