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以钛铁矿钛液水解后的偏钛酸为原料,研究了磷酸对偏钛酸pH值、钛白初品金红石转化、消色力和亮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磷酸电离得到的磷酸根或磷酸氢根离子与体系中的阳离子结合成了沉淀,电离出的氢离子抑制了偏钛酸的电离。随着磷酸掺入量的增加,金红石晶型转化起始温度和TiO_2全部转化成金红石时的温度逐渐提高。样品中P_2O_5含量与金红石晶型转化起始温度和TiO_2全部转化成金红石时的温度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在钾—磷—铝盐处理体系中,P_2O_5含量低于0.13%时,消色力TCS和蓝相SCX大幅降低;P_2O_5含量高于0.13%时,磷酸对消色力TCS和蓝相SCX的影响不显著。初品中P_2O_5含量0.15%~0.19%时,初品亮度值较佳。  相似文献   

2.
以水解偏钛酸和煅烧晶种为原料,在偏钛酸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煅烧晶种,通过调整煅烧温度制备金红石含量98%~99%的钛白初品,考察煅烧晶种加量对煅烧温度的影响。然后通过XRD、SEM等手段对钛白粉的晶体结构、形貌、粒度分布和颜料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晶种加量增加,金红石合格所需煅烧温度呈现下降趋势,煅烧晶种加量在4%~6%时对金红石合格所需煅烧温度影响不大。随着晶种加量的增加,初品平均粒径呈现下降趋势,离散系数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当晶种加量达到6%,离散系数最小。随煅烧晶种加量的增加,铝系和锌系盐处理样品的蓝相(SCX)均随晶种加量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消色力(TCS)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煅烧晶种加量在5%左右时,样品消色力达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3.
以某钛白粉厂2019年全年钛白初品和成品为分析对象,统计分析了产品铁含量和金红石含量对钛白干粉白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铁含量和金红石含量相当的不同白度样品,分别采用激光粒度仪和SEM进行激光粒度分析和SEM粒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产品白度随着铁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铁含量(质量分数)超过50×10~(-6)后白度显著下降;金红石含量在97%~100%范围内,随金红石含量的增加,产品白度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随产品激光粒度粒径D_(50)的增加,产品白度呈现下降趋势,D_(50)300 nm可获得较高的白度;SEM平均粒径在200~300 nm范围内,产品白度随粒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随150~350 nm粒径比例增加,产品白度呈现增加趋势。平均粒径在240 nm以下,150~350 nm颗粒所占比例在75%以上时产品亨特白度可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4.
以工业钛液为原料,采用目前硫酸法钛白企业常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法制备水解晶种工艺,改变关键原料指标和工艺参数,考察晶种粒径和晶种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然后将不同粒径的晶种用于水解,研究了晶种粒径对偏钛酸粒径及固定盐处理煅烧后所得金红石钛白初品粒径和消色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钛液TiO2浓度、F值、铁钛比以及碱液浓度的升高,相同稳定性下晶种粒径变大;随着晶种制备碱钛比、钛液预热温度、碱液预热温度的增加,相同稳定性下晶种粒径减小;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晶种稳定性降低,晶种粒径变大。随着晶种粒径的变大,水解所得偏钛酸D50和径距逐渐变小,偏钛酸晶粒尺寸略增;对应金红石钛白初品的SEM平均粒径和标准差逐渐减小,同时其Tcs、Scx均增加。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210~260 nm范围内粒径对金红石型钛白粉颜料性能及漆膜遮盖力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对粒子粒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钛白粉粒径由216 nm增大到259 nm,消色力逐渐增大,蓝相值逐渐减小。亮度随粒径增大而增大,从95.36增大到96.18,增加约0.8,粒径达到250 nm后,亮度基本不变。钛白粉制成的油墨样品遮盖力随粒径增大而逐渐变大,增长速率由快变慢。250~260 nm为最佳粒度范围,消色力达到2100雷诺数以上,蓝相值在3.5~3.8,亮度大于95.9,遮盖力大于78.9%。  相似文献   

6.
《钢铁钒钛》2006,27(1):49-49
攀钢钢铁研究院和攀渝钛业针对攀渝钛业原有产品白度、色相、消色力、亮度、金红石含量存在的问题。通过包膜新工艺开发、调整晶种制备参数、降低偏钛酸杂质、后处理优化等研究和工业试验,开发出通用型金红石钛白产品R-258成套生产技术,其产品主要指标与国外进口钛白R930相当,已形成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填补了攀钢高档硫酸法金红石钛白的空白,整套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低浓度工业钛液水解所制的偏钛酸为原料,采用L27(313)正交试验考察盐处理剂加量(锌盐、钾盐、磷盐)和煅烧段最高温度的正交交互作用影响,并进行金红石型钛白粉制备过程中盐处理煅烧工艺正交优化试验,检测所得样品的消色力、蓝相、亮度和粒度,并用SEM、TEM对煅烧样品进行表征。最佳盐处理煅烧条件为:锌盐加量0.30%,钾盐加量0.60%,磷盐加量0.12%,煅烧段最高段温度850℃。该条件下,所得金红石型钛白粉样品的消色力、蓝相、亮度值分别为1713、3.07、96.88,粒度为0.28μm。盐处理剂之间、盐处理剂与煅烧强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锌盐系钛白砂磨后浆料和铝盐系钛白砂磨后浆料为原料,考察了偏铝酸钠-硫酸并流包膜工艺、偏铝酸钠-硫酸铝并流工艺和偏铝酸钠-硫酸铝串流包覆工艺对钛白颜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氧化铝包膜工艺对产品的Jasn(亮度)、消色力、白度等颜料性能影响不大。相比偏铝酸钠-硫酸并流包膜工艺,采用偏铝酸钠-硫酸铝串流工艺产生的副产物少,相同洗涤条件下可得到电阻率高、吸油量较低的钛白产品,在工业生产应用中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煅烧温度对锐钛型钛白消色力、白度、形貌及粒径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拉曼光谱、颜料性能检测、SEM对煅烧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从915℃增加至970℃,消色力逐渐增加,蓝相逐渐降低;较高煅烧温度下钛白粒子将发生烧结,平均粒径增大至310 nm,且不均匀。935~945℃为最佳煅烧温度,得到的钛白粒径为260 nm,粒度分布较窄,消色力大于1 500,蓝相大于4.0。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波制备晶种诱导低浓度钛液水解,实现了160 g/L低浓度钛液的水解,对硫酸法钛白生产具有良好的节能效应。通过对偏钛酸进行TG与SEM分析,确定了偏钛酸煅烧的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制备晶种诱导水解工艺制备的偏钛酸具有高的转晶活性,可在不添加煅烧晶种的情况下850℃煅烧30 min即可完全转变为金红石晶型,晶种可进行长时间储存,容易实现工业化。研究了盐处理及煅烧参数对二氧化钛颜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磷含量有利于提高金红石干粉白度,过低的钾含量会造成粒子烧结从而大幅降低金红石干粉白度。优化的盐处理参数,K_2O 0.55%、P_2O_50.1%条件下以900℃煅烧90 min,可获得白度高、形貌较好、粒径均一(200~350 nm)的金红石二氧化钛。  相似文献   

11.
提出采用ICP—AES法直接测定金属铬中的Fe、Al、Si、P、Cu的含量,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满足分析要求,该测试方法满足该产品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现象入手,首次提出了第四情报源”的概念,并由此及彼地探索,形成了第四情报源理论框架,其内容包括:现象的启迪,定义及其属性,第四情报源的功能及其协调原则  相似文献   

13.
卫立道  高茜 《山西冶金》2004,27(1):52-53
通过保温涂料在75kA电解槽上的应用后,使我们了解到使用保温涂料可优化技术指标,更好地组织生产,最终反映到吨铝电耗降低,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杨琮琪 《黑龙江冶金》2011,(3):14-15,18
对TP304H钢管螺柱焊销钉根部产生的裂纹进行分析,寻找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经济危机的日益迫近,以及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全国建筑行业正面临着重新调整,承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全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要想在危机中立足于建筑行业,必须把成本降低到最合理的地步,而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在于搞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新形势下企业推行质量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孟瑞娥 《山西冶金》2005,28(1):44-45
回转式烘干机在着对矿渣烘干中存在产量低、煤耗高、电耗高、出机水分波动大等不足,是机立窑生产的瓶颈。其原因为人工放料,燃烧不完全,L形扬料板结构短小等。通过喷煤燃烧、增设圆盘给料机、合理布置扬料板等技术改造,能够产生显的烘干质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浅谈现场总线的特点及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民 《甘肃冶金》2008,30(3):68-69
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智能化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开放式、数字化、双向串行、多节点的通信总线。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由于其巨大的技术优势,被认为是工业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将逐步取代传统的PLC点对点接线的控制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现场总线的特点,对常用的5种现场总线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控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焊接应力在焊接结构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炼钢厂在制作渣罐车的施工中,提前考虑了焊接应力的失效,实施了各种防止焊接变形的措施,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以赣州市赣县王母渡镇东埠头钨矿矿区开采区、尾砂库、矿区附近河流沿岸及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该矿区污染土壤样本21个,采用王水消煮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处理,运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土壤样品中Pb、As、Hg、Cr、Cd、Zn、Cu、Ni的含量.选用修正的BCR法测定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As、Zn、Cr、Pb、Ni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可转换为可交换态,矿区中残留选矿剂对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较大,As、Cd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