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尘磨损引发的线路连接金具失效,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金具材料表面特征、表面接触和磨粒性状均会影响到金具沙粒磨损过程。为了探索金具沙粒磨损与风力、沙粒和荷载等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线路金具沙粒磨损模拟试验,分析了金具磨损量的影响因素,测量了磨损后金具截面的硬度,微观分析了金具磨损的表面特性,对比了金具无沙磨损和沙粒磨损的行为。结果表明:1)施加的荷载、沙粒流量均促进了金具的磨损过程,沙粒磨损比无沙磨损对金具的损伤更大。2)沙粒粒径在0.09~0.1 mm时,出现了磨损截面尺寸剩余率的最小值。3)磨损后金具材料硬度的最小值出现在磨损边缘的中间部位。4)现场和试验的磨损形貌中均存在粘着磨损和磨料磨损的特征。5)风致荷载引起的粘着磨损,沙粒的压入和切削行为引起的磨料磨损,均为金具磨损提供助力。研究结果为沙漠区域金具磨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在电厂运行过程中,由于机械原因(包括磨料磨损,咬合磨损和表面疲劳磨损等)和化学原因(主要指腐蚀磨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锅炉辅机设备和零部件的磨损。磨损不仅降低了设备和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还严重威胁着电厂的安全生产。解决锅炉辅机的磨损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双吸式离心泵叶轮泥沙磨损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对双吸式离心泵内的水流和泥沙颗粒运动进行了模拟,并采用离散相冲击磨损模型对不同泥沙浓度和粒径条件下的叶轮磨损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离散相冲击磨损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叶轮的磨损位置和磨损强度;随着泥沙浓度的增加,叶片的磨损强度显著提高;叶片吸力面的磨损强度明显高于压力面,压力面的磨损位置集中在叶片的进口和出口处,吸力面的磨损位置则随着泥沙浓度的增加而改变;泥沙粒径是影响磨损强度的重要因素,随着粒径的减小,磨损强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采用销子—圆环磨损试验置,研究铸态和热处理状态球墨铸铁的干式滑动磨损特性。磨损试验是在滑动线速度为0.88M/S、恒定载荷1.5kg、室温下进行。对球墨铸铁试样磨损前后重量测定,并时球墨铸铁试样磨损痕迹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及X射线衍射检测,研究磨损损伤程度和磨损机理。通过销子对圆盘滑动9500M以后的磨损率测定发现铸态球墨铸铁销子试样磨损率是热处理状态球墨铸铁销子试样磨损率的三倍。热处理状态球墨铸铁主要的磨损机理是磨抖磨损,而铸态球墨铸铁损机理是粘着磨损、剥离和表面疲劳组合磨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某核电厂二回路主蒸汽隔离阀为例,介绍了腐蚀磨损中的腐蚀加速磨损与磨损加速腐蚀的交互作用机理,分析了主蒸汽隔离阀的腐蚀磨损损伤原因,建议了减少和防止腐蚀磨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纳米划痕试验、SEM微观形貌分析和显微硬度测试方法对AgCuNi/Cu系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初期磨损行为进行研究,探讨了材料磨损初期磨屑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使用AgPd30划头时,AgCu4Ni0.3/Cu材料的初期磨损以塑性变形机制下产生的犁沟为主;AgCu6ZnNi0.3/Cu材料的初期磨损机理以粘着磨损和微观疲劳磨损为主;AgCu3ZnNi0.3/Cu材料的初期磨损则符合多次塑变磨损机理;覆有金基合金的三层复合材料,初期磨损明显减小,耐磨性增大,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只发生了微弱的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压电力金具的磨损问题日益突出,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和实际磨损的实验测试来缓解磨损问题。通过对U型环和调整环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得到其应力分布和不同角度的磨损情况;在实际测试中通过设计不同角度的磨损方式,来验证建模和仿真的准确性,通过仿真和实验的对比,得出现场实际维护金具磨损的指导建议和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振京 《河北电力技术》2000,19(5):25-25,27
1 概述我国火力发电厂普遍采用钢球磨煤机作为制粉的主设备,主要因为它能确保锅炉燃烧稳定,又适应多种劣质煤种。但钢球磨煤机都存在着磨损问题,不仅给维修带来很多不便,且增加了检修费用,提高了发电成本。笔者经过长期现场观察和实践总结出钢球磨煤机制粉中磨损可分为2种:有效制粉中的磨损为有功磨损;反之为无功磨损。下面着重探讨无功磨损,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维修工时和费用,降低发电成本。从造成的原因方面可将无功磨损分为3种情况:空载运行造成的磨损;低出力产生的磨损;由于杂物造成的磨损。2 磨损原因及对策2.1 空载运行有时上煤…  相似文献   

9.
对某电厂670t/h锅炉直流浓淡煤粉燃烧器喷口和浓缩器叶片的表面磨损、材质以及微观磨损形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燃烧器的喷口和浓缩器叶片磨损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燃烧器喷口磨损失效以氧化磨损为主,浓缩器叶片磨损失效以冲击磨料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了若干不同磨损程度的楔块,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的方法,探究楔块磨损对相控阵超声检测缺陷定位和定量影响,并给出楔块磨损的有效范围和楔块磨损的测定方法,为提高相控阵超声检测缺陷定位和定量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87年上半年,我厂锅炉受热面漏泄点多达83点,其中磨损漏泄28点,占33.73%。锅炉发生临修17次,其中磨损临修9次,占52.94%.尽管厂管理部门和锅炉分场为防止省煤器磨损漏泄做了不少工作,但磨损漏泄仍然频繁发生.我厂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找出省煤器磨损规律,控制锅炉的磨损漏泄,从而提高锅炉的可用率.\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磨损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流化床锅炉由于磨损问题经常造成停炉。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易磨损部件,并从磨损机理出发分析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产生磨损的原因,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及耐火材料因受到高浓度固体物料的不断冲刷而产生磨损,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磨损的主要原因为烟气速度与受热面特性,提出循环流化床设计和运行时应采取的防磨损措施,结合实际,阐述了TG75/382-M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水冷壁,旋风分离器,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所采取的防磨损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磨损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UMT-2模拟了绕组绝缘纸在变压器中受到的微动磨损,研究了绝缘纸厚度、绝缘纸浸油前后、法向载荷和摩擦次数对绝缘纸磨损形式和磨损层数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耀坤 《黑龙江电力》2007,29(4):312-314
针对CFB锅炉水冷壁管由于炉内飞灰颗粒浓度较大磨损较为严重的问题,阐述了飞灰磨损规律,找出了水冷壁的主要磨损部位和原因.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和防磨技术,降低了水冷壁管束的磨损程度.  相似文献   

15.
电容器组用SF_6断路器存在关合涌流,其预击穿电弧烧蚀使动、静弧触头间机械磨损加剧,研究弧触头机械磨损,提出改善磨损措施,对提高断路器电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弧触头碰撞接触应力与电弧烧蚀温度场仿真计算,分析高温下弧触头物性参数,结合试验后弧触头的检测分析揭示了弧触头在常温和高温情况下的磨损机理的类型,提出减少磨损措施的建议。常温下弧触头磨损符合磨粒磨损的特点,电弧烧蚀的高温下,烧蚀中心区域,以粘着磨损为主;距离电弧烧蚀中心较近处,CuW与CuW滑动接触区域同时具有磨粒磨损与粘着磨损的特点;距离电弧烧蚀中心较远处为磨粒磨损。提出的解决措施为弧触头间尽可能为面与面的平行接触,增大接触面积,适当提高断路器关合速度,以减轻弧触头磨损。  相似文献   

16.
在电厂排粉风机叶轮运行过程中,煤粉在风机压力作用下会对风机叶片造成磨损冲蚀,这样会导致排粉风机非正常运行.着重对冲性磨损的原理展开讨论,同时结合失效叶片磨损现状,着重分析了叶轮叶片磨损产生的原因:冲蚀磨损凹陷、物料损失及磨料的硬度.同时,基于排粉风机进、出风口处和壁面后的叶片和叶片弯曲外侧易磨损的现实.判断煤粉浓度、两相流速度综合作用.此外,表面采用堆焊可以有效防止磨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TQN-100-2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线圈磨损的原因,提出了磨损的处理方法和预防磨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煤浆的输送是大型水煤浆制备、应用工程中比较重要环节,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螺杆泵定子磨损过快.对于电站锅炉,磨损问题直接威胁着机组的安全和经济运行.为此,从磨损机理和磨损表征出发,分析影响磨损速度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法向载荷的大小、转子转速、煤粉粒及硬杂质的粒径大小和定子工作温度等.且从设计、运行、维护等方面提出一些预防磨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海勃湾电厂排粉机叶轮运行中,煤粉在风机压头作用下对叶轮叶片产生冲蚀磨损,严重影响排粉机正常运行.对冲蚀磨损的机理进行探讨,结合失效叶片磨损现状,着重分析了冲蚀磨损凹陷,物料损失过程及磨料硬度三者对叶轮叶片磨损产生影响.同时,运用Fluent软件对煤粉的浓度场和速度场进行模拟和分析,根据煤粉浓度、速度综合作用推断重点磨损部位为进、出风口处及靠后壁面叶片和叶片弯曲外侧.  相似文献   

20.
含稀土Ag基换向器在微电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含稀土和不含稀土的AgCuNi换向器在三种电机和四种试验条件下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后,换向器的磨损机制由严重的粘着磨损变成磨粒磨损,磨损速率显著降低,并且消除了电弧造成的沟槽中磨屑熔焊聚集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