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筑工人》2006年第5期刊登了彭文涛老师关于框架梁第二排负弯矩钢筋的下料长度取值的一篇文章,我发现原文关于负弯矩钢筋的下料长度的理解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现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3.
刘正保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1997,19(1):67-77
根据塑性铰线理论分析了四边支承板和三边支承一边自由板的可能破坏机构,得出了相应的极限荷载,并且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板负弯矩钢筋切断的可能破坏机构,按不降低相应的极限荷载为条件,确定出负弯矩钢筋的理论截断位置。给出了四边支承形板和三边支承一边自由矩形板在不同边长比λ,跨中双向配筋比k以及各种支座类型情况下的负弯矩钢筋和长度系数ξ,若考虑一定的延伸长度之后,即可确定负弯矩钢筋的实际配置长度。 相似文献
4.
5.
粘贴碳纤维布对框架梁端负弯矩区的加固,碳纤维在梁柱节点的锚固是个关键问题.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植筋方法的启迪下,采用在框架梁柱节点植碳纤维布的方法设计了三根试件,在试验室进行了破坏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建筑多功能、大跨度、重荷载、高抗震的发展要求,框架梁端部负弯矩纵筋配筋率通常较高,节点区钢筋过于密集,混凝土施工质量不易保证,对结构综合性能有不利影响。先对梁端负弯矩纵筋部分设置于梁侧楼板内(简称APNRFS)的布筋方式进行阐述,然后基于试验结果分析探讨了该配筋方式对结构性能带来的变化及相关构造问题。研究表明:梁端采用APNRFS布筋方式一般不会降低框架梁的承载力;梁端的弯曲变形能力和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提高;移至板内的梁负筋布置宽度宜小于有效翼缘宽度范围;移至板内的梁端负筋宜同时兼作楼板负筋;横向分布筋参与受力,设计中应适当增配。 相似文献
7.
框架梁钢筋骨架绑扎中,箍筋尺寸超宽、超高的问题,是框架结构钢筋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箍筋在梁中和纵向钢筋一起组成钢筋骨架,起到固定纵向钢筋的位置、防止受压钢筋压屈、承受梁的剪力等作用。当箍筋尺寸超宽、超高,即出现大套箍现象时.将严重削弱箍筋的作用,应引起工程施工人员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针对框架梁在梁端存在较大负弯矩及混凝土不能承受较大拉应力的状况,提出了在框架梁的负弯矩区段采用T形钢梁加强的组合框架梁模型。通过两个组合框架梁单层框架足尺模型的试验研究,得到新型组合框架梁的荷载一挠度曲线,截面应变分布曲线。从组合框架梁与一般组合梁的试验结果对比可看出,T形加强截面能有效提高梁的刚度,使框架梁刚度分布趋于合理。最后,提出并验证了按T形肋截断位置分成三段刚度不同的梁分析组合框架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建筑工程中的箍筋、拉筋和吊筋的下料长度计算普遍存在着与现行相关规范和结构图集的要求相违背的地方,基于现行相关规范和结构图集的要求,推导出了135°弯钩增加长度、钢筋做不大于90°弯折的量度差的计算公式,并具体介绍了箍筋、拉筋和吊筋的下料长度计算,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约工程成本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许多框架结构工程会有大小跨框架梁,如设置有内走道的教学楼、办公楼等,其框架梁多跨布置特点一般为大跨-小跨-大跨。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对于该类框架梁中间支座上部非通长筋的配筋下料,由于对标准图集的理解不足以及图纸设计与标准图集的衔接问题,常有施工人员简单、片面地按03G101-1图集节点构造做法施工,导致错误下料和配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根据汶川大地震震害的情况,分析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塑性铰实现的几方面因素,并就框架梁端负弯矩钢筋的合理配置提出建议,同时建议适当加强柱纵筋。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的工程施工中,对普通板类构件,特别是悬挑板类构件,钢筋保护层是一个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是结构构件出现破坏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板类构件的板厚满足不了设计要求,不是偏厚就是偏薄,对工程结构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在工程建设领域有必要对板类构件钢筋保护层和板厚控制进行探讨研究。采用可调钢筋吊凳和探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且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笔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监理多年,尤其是在需按抗震设防的建筑工程中,从检查框架梁的钢筋中发现一个较为普遍而又难以解决的质量通病:框架梁支座第二排负弯距筋位置过低,与第一排负弯距筋的净距离即排距一般在50mm-100mm左右,大于设计和施工的规范值。其结果是减少了第二排筋受力的有效高度,这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尤其是减少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