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材料的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材料的红外无损检测以及红外无损检测技术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方法 综述了材料的红外无损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其测试精度的因素,以及国内外的进展。结果与结论 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可检测到其它检测技术所无法检测的区域,与其它检测技术有互补的作用,作者综述了这种技术在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陶瓷坯体红外无损检测的数学模型及有限元方程,采用高斯直接法,利用计算机模拟了陶材料物性参数对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的影响,找出了红外无损检测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无损检测》系全国无损检测学会会刊及学会对外交流指定用刊。近年来被评为中国科协、国家机械行业以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在国内外颇具影响。《无损检测》是一本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应用技术期刊。本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生产、面向科研、面向行业的办刊宗旨,内容注重实用、有效,及时报道国内外无损检测行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以及行业技术动态,内容包括超声射线、电磁涡流、磁粉、渗透、声发射、红外、微波以及应力测定等。本刊主要栏目有科研成果及理论研究、综述、试验研究、实…  相似文献   

4.
磁性无损检测技术是评估铁磁材料疲劳损伤以及重要结构件可靠性的重要检测手段。针对铁磁材料的疲劳损伤,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磁性无损检测技术,如磁巴克豪森噪声(MBN)、磁声发射(MAE)、漏磁(MFL)和金属磁记忆(MMM)等,对其产生机理及应用特点进行了概述;对几种磁性检测技术在疲劳损伤评估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几种技术尚存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和不均匀特性,以及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紧迫性,使得采用无损检测(NDT)方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及保证是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综述了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的发展现状,阐释了超声波、红外热成像和工业CT技术的检测原理及其在陶瓷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C/C复合材料综合了碳材料优良的高温性能和复合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它既可以作为功能材料,又可以作为高温结构材料使用,是目前唯一可用于2800℃高温的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是材料质量与安全保证的可靠手段,作为新型的结构材料,C/C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近年来有关C/C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评价了可供C/C复合材料使用的无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物的安全,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描述了冲击回波法无损探伤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基于LabVIEW系统的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的虚拟测试系统,并对仪器进行了初步实验.将无损检测与虚拟仪器技术的结合应用于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实现了由传统取样试件试验方法向虚拟无损检测技术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王勇 《中国科技博览》2012,(21):310-310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UT)是五大常规检测技术之一,与其它常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它具有被测对象范围广.检测深度大,缺陷定位准确,检测灵敏度高,成本低,使用方便,速度快,对人体无害以及便于现场使用等特点。因此,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使用颇率最高且发展较快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体现在改进产品质量,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成品检验以及设备服役的各个阶段,体现在保证机器零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上。  相似文献   

9.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在军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对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状况及应用,详细分析了粘结剂对材料隐身性能的影响以及半导体填料对实现雷达与红外兼容隐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智能材料结构中的几种无损检测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材料或结构的无损检测技术,由于其密切联系实际应用而-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对工程材料结构的损伤检测方法作了简要综述,着重介绍了智能材料结构中的应力波因子技术、高频机械阻抗技术和空心光纤传感技术,并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产品质量及服役安全验证要求的不断提升,常规无损检测已无法满足实时、在线、快速作业的需要,可视化无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将可视化技术应用于产品质量检测与评估,具有清晰、直观、精准等优点,对提高产品检测效率和精度,实现大规模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超声无损检测及成像技术、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及其图像序列处理技术、电磁无损检测及其信号采集处理技术、层析成像技术与三维重构方法,以及可视化无损自动检测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可视化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检测技术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NDT) methods,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employed in quality control of polymer composite products in various branches of industry. Various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acoustic, radiation, optical, thermal (infrared), and radio-frequency NDT methods and equipment are discusse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 choice of methods and equipment for revealing typical hidden flaws in polymer composites. Translated from Izmeritel'naya Tekhnika, No. 11, pp. 34–39, November, 199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先进的红外隐身防护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红外隐身材料的未来进行展望。方法 从红外探测技术与红外隐身原理出发,着重介绍低发射率材料、控温材料、新型智能红外隐身材料以及协同复合材料等一系列有优异性能的材料。结果 红外隐身可通过降低物体表面温度及降低物体表面辐射率来实现,依据这两方面原理研制的红外隐身防护材料具有良好的隐身效果。结论 不同种类的红外隐身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已广泛运用于军事装备、织物等方面,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未来要针对不同应用环境要求进一步优化,以期满足现代化战争需求。  相似文献   

14.
工业射线照相的历史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衍 《影像技术》2001,(4):32-36
概述射线照相用于工业无损检测的早期历史,也回顾了近20年来工业射线照相的新发展。指出胶片法射线照相仍然是当前工业无损检测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几种常用的苹果霉心病无损检测技术及建模方法,为苹果及其他水果病害的无损检测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综述苹果霉心病无损检测技术和建模方法的原理,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果在苹果霉心病的无损检测中,光谱检测技术应用较广泛,生物电阻抗特性、各种成像检测技术和机器智能感官仿生检测技术逐渐得到发展,融合多源信息的霉心病检测技术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结论苹果霉心病无损检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检测技术和建模方法的参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随着研究的深入,无损检测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水果病害的检测,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食品工业,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超声检测信号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无损检测中提高疵病实时检测和识别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提出了利用检测信号的波形特征分析进行疵病实时检测和识别的方法。结果 通过一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对于提高检测可靠性是行之有效的。结论 用波形特征分析的方法可实现疵病的实时检测和提高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长波红外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外光学材料是红外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一. 适用于8~12μm波段的长波红外光学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介绍了几类常用的长波红外光学材料的基本性质, 简述了其制备技术及发展现状, 讨论了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 文章指出未来研究重点在于复合型红外光学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大尺寸II-VI族化合物单晶的生长, 碱卤化合物晶体保护膜技术以及新型硫系玻璃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复合材料制件拐角部位超声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不断增加,制件的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在很多复杂结构中存在拐角部位,这些拐角部位的检测给无损检测带来困难.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试验,介绍了解决复合材料制件复杂结构拐角部位无损检测的方案和思路,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认为超声相控阵技术在未来复合材料拐角部位无损检测上具有比较好的应用前...  相似文献   

19.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 as effective thermal protection separating the substrate from high-temperature combustion gases and reducing the substrate temperature, are widely used in aerospace and other fields. During the service cycle of life, surface crack defects, interface disbond defects, and coating thickness changes are the mai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NDT) objects of TBC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active infrared thermography NDT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optical infrared thermography testing, the ultrasonic infrared thermography testing, and the microwave thermography testing techniques are reviewed. Through the summary and highlight of the detection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se state-of-the-art techniqu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tive infrared thermography DNT technique in TBCs is presented. By comparing the sensitivit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echniques in TBC NDT, can provide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method. It is noteworthy that fabrication techniques of artificial defects for calibration of the active infrared thermography NDT technique inspection of TBC systems are also reviewed. Moreover, future trends in NDT for the TBC system based on the active infrared thermography NDT technique are also discuss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Microwave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s have a long history dating from the early 1950s, with a strong flurry of activities in the 1960s and 1990s. However, these techniques still are not widely known in th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NDT) community and often are referred to as “emerging techniques” or “others.” It is only during the last two or three years that some NDT conferences have allocated a whole session or two solely to the topic of microwave NDT. For those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wave and millimeter-wave NDT techniques who have long appreciated the advantages of such techniques, this increased visibility is a welcome and encouraging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