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城市本质新思考和战略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有"生态城市"理念具有理想化色彩.其建设存在明显现实差距."生态城市"本质应是能量资源节用低耗再生创造、环境生态去污自净循环更新、城市的自然化生态①与生态化的现代人居城市有机融合;而经济、社会、人文,地理.气候、环境,资源一定程度的和谐是生态城市构建的基础前提条件和良性反馈对象.利用城市优越的光热水气土肥"人化气候"资源,集约化"稼禾式"经营城市高效生态植被,构建"新森林城市"或城市型森林气候的良性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的现实实现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叉.  相似文献   

2.
陈明明 《中外建筑》2013,(11):55-58
随着资源、气候和环境等问题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迫在眉睫。如何将低碳生态规划落实到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环境的发展上,有效地引导城市实现低碳生态化的开发建设,成为现今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长沙市天心区解放垸的低碳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面进行探析,望通过一系列的低碳生态指标来控制、引导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化,促进我国城市的低碳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充分认识和保护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划定“生态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这是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现实手段,也是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对如何在“生态底线”理念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陈朝晖  李帅  林宛婷 《风景园林》2023,30(11):21-27
【目的】随着首都减量发展阶段的到来,为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即将开启“花园城市”转型。北京市核心区控规提出“将首都功能核心区建设成为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的花园城市建设是逐步完善并实现首善之区的必经阶段。【方法/过程】基于2018年至今西城区在落实核心区规划和城市精细化治理2方面的成效,结合区域特色,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系统地探索首都核心区花园城市创建路径。【结果/结论】围绕西城区的功能定位、绿色资源、百姓生活等方面,初步探索出“塑造大国形象核心精华”“提高特色功能区感知度”“打造优美舒适出行环境”“丰富绿色空间畅游体验”“强化城市生态韧性本底”“建设绿色数字生态文明”“构建全民参与共建体系”7项重点任务,为实现西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空港生态区作为榆林市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区域,以"生态、环保、智慧、宜居"为城市发展目标。运用生态城市理念,结合空港生态区的资源环境禀赋,从空间、交通、生态、水、能源、建筑和废物7个子系统规划了空港生态区的建设实施路径,构建了空港生态区指标体系。它的建设对西北部地区生态城市建设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的示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发展观有不同的发展参量。“高速发展”的参量是GDP、城镇化水平、城镇规模、楼房面积、道路数量……“科学发展”的参量是资源、生态、环境……由“高速发展”走向“科学发展”意味着城市发展进入了“优质发展”时期。在城市“优质发展”的系统参量中,“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参量之一,保护和创新城市特色对优化城市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特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产,城市的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地理特色、空间特色、旅游特色、景观特色等等这些无一不是城市的竞争力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园林城市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外部形象的“品牌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更是维护城市生态、改善投资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效能工程”。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来说,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最基本单元和最贴近公众生活的“社会细胞”就是城市住宅建设。生态住宅设计与传统住宅设计的不同在于它在后者的基础上引入了环境与资源这两个重要的参数,从单纯以“功能—空间”为目标转变为“功能——空间”和“环境——资源”双重目标并重。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的连接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重庆市出版社集资住宅楼的设计项目中,笔者结合重庆市自身的气候特点及建筑基地的特殊位置进行了一系列生态技术措施的尝试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园林城市为宗旨,以特有的地域优势环境为依托,构建了绿量适宜、结构最优,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绿地系统,建成了体现“长白山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宜居”的特色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0.
余柏椿 《新建筑》2005,(2):16-17
“权贵”城市是由权力和财富任意支配空间环境资源的病态城市。“大众”城市是空间环境资源被民众共享的公平城市。财富变换空间环境资源、封建残余思想、追求高利润是“权贵”城市的病因。确立环境权、完善公共政策、科学设计和依法管理、大众参与决策是走向“大众”城市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重庆悦来生态城模式——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遍运用的"超大街区"的规划方式不但影响步行环境和城市品质,而且易造成交通堵塞的问题,重庆悦来生态城规划结合"五个重庆"的发展战略以及场地复杂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行人步行优先、结合轨道站点开发、人性化尺度空间以及城市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规划模式。介绍了以"小街区"和"城市格网"为基础的这一规划设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龚静 《中外建筑》2004,(6):104-106
"零排放"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弃物都能被利用起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提出了实现废物"零排放",使整个社会构成一个高效、和谐、平衡、稳定的复台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3.
张晓瑞 《江苏建筑》2010,(2):11-12,20
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本质目的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分析了生态城市产生的时代背景,从生态自然观、和谐社会与和谐城市、科学发展观三个方面分析了生态城市产生、建设和发展的哲学内涵和理论基础,生态城市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设计体现了"生态、环保、节能、宜居、和谐"的设计理念,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宜居示范新城,体现"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总体设计思路.突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循环利用,在雨水、污水、再生水专项规划中体现生态设计,提出以调峰、蓄滞、收集利用为主,以外排为辅的城市排水理念,并运用到工程实际当中.  相似文献   

15.
毕冰实  梅洪元 《城市建筑》2014,(10):112-114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共生城市是生态城市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以”环境共生”理念指导下的鹤西生态新城核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从空间、时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环境四个向度,来分析“环境共生”与”生态住区”的关系,从构建“生长性”住区的目标出发,在城市新区空间生态发展的层面上,研究一种基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住区生态骨架的有机生长模式,对共生城市的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态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muelBurmil  彭敏 《规划师》2003,19(1):11-14
城市是目前人类的主要居住形式,因此城市应是可居住和可持续的。生态城市是对城市环境的一种新的诠释。这种新的诠释包括两个方面:城市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城市本身的景观。这就要求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能周全地考虑资源、建造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桥梁,在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城市内部不同的体系之间建立联接点,创造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描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诞生背景和发展现状,接着阐述生态城为满足新的发展要求而采取的应对方式,包括跳出规划看规划、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管理及以目标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同时,以目标为导向的发展方式需要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而指标体系的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分解和实施工作;最后介绍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的分解实施工作及其创新点。  相似文献   

18.
近期我国生态城建设热潮正劲,各种问题也逐渐浮现,有必要检视生态城的建设成效以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文章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对象,从游憩绿地可达性角度评价其建设成效,既客观反映海珠区人居环境改善的程度,也为如何对生态城建设效果进行评价作出探索示范。  相似文献   

19.
黄光宇  林锦玲 《规划师》2006,22(4):11-14
山地资源型城市具有"山地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双重属性,"山地"的地形特征和"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导致山地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和灾害隐患较大等问题.应编制生态环境空间控制规划,针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采取不同的建设措施,引导山地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0.
徐兵  孙永萍 《规划师》2006,22(6):72-76
生态城市是一个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健康和谐于一体的概念.目前,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指导的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广西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必须从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入手,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