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S-360型高分辩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波谱仪对SiC颗粒、Cf纤维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断口及合金结构进行了观察,对其中纤维排列与分布,界面元素的测定,纤维与基体结合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扫描电镜上定量计算Al基复合材料中纤维面积百分比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SEM拉抻装置对Al2O3(sf)Al-5.3Cu复合材料微观断裂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并用TEM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的界面状况。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的断裂是一种复合断裂机制,界面存在CuAl2化合物。提出了判断合金元素对界面影响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真空浸渗法制备了MgLiAl/SiC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基体合金成分的MgLiAl/SiC复合材料组织,性能及界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MgLiAl/SiC复合材料界面结合良好,没有界面反应物。复合强化可明显提高MgLiAl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4.
δ—Al2O3/Al—12Si—Cu复合材料断裂过程原位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挤压铸造成功制得界面结合良好的“Sallfi”^TMδ-Al2O3短纤维增强Al-12Si-Cu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对材料的室温拉伸断口和原位动态拉伸过程的观察及分析结果表明:纤维断裂和界面脱粘共同导致材料失效。主裂纹在材料中萌生后,在裂纹尖端区形成明锐的应力集中,造成裂纹前沿与拉伸方向呈小角度(0°〈θ〈45°)排列的纤维正断,而呈大角度(45°〈θ〈90°)排列的纤维则基本沿界面脱开形成微  相似文献   

5.
陈荐  沈保罗 《润滑与密封》1999,(4):17-18,59
本文研究了硅酸铝纤维增强Al-Si复合金复合材料在润滑状态下磨损性能,结果表明,Al-Si复合材料的耐磨性优于基体合金,随纤维体积分数增加,复合材料耐磨性增加。基体合金Si含量对复合材料耐磨性没有明显影响Al-Si合金中加入Mg元素,可显著提高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复合材料磨面,磨屑及亚表层的SEM特征分析,研究了3Al2O3.2SiO2f/Al-Si复合材料的润滑衣干滑动磨损机理。润滑状态下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大大优于Al-Si合金,其磨损为纤维断裂与剥落及磨粒磨损;而复合材料在干滑动条件下的耐磨性反而稍差于Al-Si合金,其磨损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层离剥落。  相似文献   

7.
粉末预制块重熔稀释制备SiCp/Al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一种制备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新工艺方法,即粉末预制块重熔烯释法,利用普通设备,探索了制备工艺过程,分析了金相组织,结果表明,采用粉末预制块,重熔稀释,Al液中加活性元素Mg,适当提高铝液温度和增加机械搅拌力度等,有效地改善了SiC颗粒与铝基体的润湿性,制备了较为满意的SiCp/Al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8.
Al2O3/(Ag72Cu28)97Ti3/Ti-6Al-4V界面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8 ks、1 073~1 173 K条件下对Al2O3/(Ag72Cu28)97Ti3/Ti-6Al-4V进行了钎焊试验。通过扫描电镜、波谱、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界面反应产物进行了测试,确定了界面结构,并讨论了这些反应产物形成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温度小于1 123 K的界面结构为Al2O3/Cu2Ti4O/Cu4Ti3+Cu固溶体/Ag-Cu共晶 + 富Ag相;温度1 173 K的界面结构为Al2O3/Cu3TiO5 + CuAl2O4/Cu4Ti3/富Ag相+ Cu4Ti3。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SiC晶须(SICW)含量对热压烧结A1_2O_3+SICW(AS)及Al_2O_3+20vol%ZrO_2-2mol%Y_2O_3+SICW(AZS)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均随SICW含量的增加(从0~30vol%)而提高,但在AZS复合材料中,当SICW含量大于20vol%时,反而导致抗弯强度下降。加入20vol%ZrO_2-2mol%Y_2O_3颗粒可使A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进一步改善,AZS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均高于相同晶须含量的AS复合材料,SICW增韧和ZrO_2相变增韧的作用对Al_2O_3陶瓷断裂韧度的贡献具有良好的叠加性,但SICW对Al_2O_3陶瓷的强化效果大于对Al_2O_3+20vol%ZrO_2-2mol%Y_2O_3陶瓷。  相似文献   

10.
用压铸法制各Al2O3f/Al-Si复合材料,并使纤维分布呈统计二维择优取向,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磨损量-时间”关系和磨损机制。结果表明,Al2O3短纤维垂直和平行于摩擦表面时,在“磨损量-时间”关系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两者的纤维损伤和脱落过程有所不同。借助SEM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用压铸法制备Al2O3f/Al-Si复合材料,并使纤维分布呈统计二维择优取向,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磨损量-时间”关系和磨损机制,结果表明:Al2O3短纤维垂直和平行于摩擦表面时,在“磨损量-时间”关系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两者的纤维损伤和脱落过程有所不同,借助SEM这一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用于C-A1复合材料的C纤维表面多功能梯度涂层,它具有润湿、减缓热应力、阻挡界面反应、改善复合材料断裂形式、提高纤维抗氧化性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C-A1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与性能的多种要求。并且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结构和成分分布与设计相符合的涂层。将其应用于C-A1复合材料获得以良好的试样抗拉强度。对于该涂层的性能与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铸造Al-Si颗粒氧化物复合材料中Cr2O3、Al2O3含量和粒度对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石墨对该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3%~4%(wt)颗粒氧化物的铝基复合材料呈现出较好磨损性能;而且在本试验条件下,含粒度较粗氧化物的铝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较好。作者认为,在较大载荷下,颗粒氧化物对配偶件(45钢)的磨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离子色谱法测定高效聚合氯化铝中的硫酸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高效聚合氯化铝中SO^2-4的方法,用离子交换法去除Al^3+等金属离子,利用HCL和H2SO4的沸点差去除Cl^-,然后用离子色谱法测定PACS中的SL^2-4,样品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用FIA-ICP-AES测定高纯试剂中痕量杂质的方法。研究了传输管长度、进样体积、曝光时间、基体和酸度等因素对灵敏度的影响;对FIA-ICP-AES与CPN-ICP-AES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该技术已较成功地用于高纯Y2O3中14种稀土杂质和高纯NaCl的Fe、Cr、Mg、Al、Ca、Cu、Zn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Al/Al2O3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Al/Al2O3陶瓷基复合材料,讨论了该材料的烧结机理及界面结合性能,并分析了一些主要工艺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助烧剂的加入是实现Al/Al2O3陶瓷基复合材料在1000℃烧强的关键,助烧剂及反应产物的粘-塑性流动是材料的主要烧结机理,并利用它在材料界面上形成过渡层的粘结作用明显改善了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制造该材料的最佳工艺参数的,烧结温度1000℃烧结时间3h助烧剂的加  相似文献   

17.
用Al箔进行TiCp/Si3N4复相陶瓷的连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l箔进行了TiCp/Si3N4复相陶瓷的连接,用四点弯曲的方法测定不同连接工艺下的连接强度,并对接头界面进行SEM,EPMA和XRD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陶瓷与钎料界面反应和界面残余应力的综合影响,随着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接头强度先增后降,微观分析表明,Si3N4与Al的反应及Ti,Si的界面扩散将影响接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添加微量锰元素对Cu-Zn-Al形状记忆合金性能的影响。得出:锰元素的加入,降低了Cu-Zn-Al合金的相变温度,提高了Cu-Zn-Al合金的形状记忆性能,使Cu-Zn-Al合金的形状记忆性能,使Cu-Zn-Al合金的强度下降,塑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孙靖  张洪渡 《质谱学报》1996,17(1):9-14
本文研究了应用ICP-MS法测定钢铁中微量杂质元素(As,Sn,Sb,Pb,Bi)的实验方法,考察了内标元素,试样溶解介质,酸度,分离,富集条件,样品基体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用数学公式校正HCl对测定As的干扰。实验结果表明,用硝权或王水溶解样品,In为内标元素,数学校正消除谱线及非谱线干扰,按此方法测定标准钢样中上述微量杂质元素所得结果与推荐值吻合RSD小于8%,可直接进行钢铁样品中“五害”  相似文献   

20.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液态模锻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固态搅拌熔炼方法,通过对SiC颗粒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在基体合金中加入适量的合金元素以及合理控制搅拌温度,搅拌速度及时间等参数,使SiC颗粒与铝合金溶液得到了良好的浸润与复合。在此基础上用液态模锻工艺制备了组织致密,颗粒分布较均匀,性能较理想的SiCp/Al复合材料。用该方法制造复合材料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可用于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