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培田,是中国南方客家人聚集的小村庄,坐落在福建西部崇山峻岭之中。培田古民居建筑群,以富家庄园式的“九厅十八井”结构闻名于世,它与福建的客家土楼一道形成客家建筑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其建筑之精美,保护之完好,文化底蕴之深厚,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书院、二道跨街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了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科学合理的培田古民居建筑群,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点。外墙为青一色防火砖,内建木制构架,门楼泥塑石雕,屋脊飞檐彩陶,梁檩窗屏、木刻雕花、彩绘漆画,用料考究、工艺精致,无一…  相似文献   

2.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雕刻艺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的装饰雕刻艺术 ,工艺精湛 ,寓意丰富 ,极具艺术价值。其雕刻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质的特点 ,与绘画、图案、书法等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 ,体现建筑的美感和性格  相似文献   

3.
阐述培田古民居铺地所用材料、铺地施工工艺、铺地装饰图案及其寓意,分析培田古民居铺地构图形式和铺地装饰艺术所体现的整体意境美,为当今地面装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福建建设科技》2016,(3):100-100
正"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之一——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面积13.4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412户1532人。村域15000亩,耕地1600亩。明清时期是连城到汀州府古官道上的驿站,现有村居仍然较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千米古街两侧保存着30多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5个庵庙、2座圣赐跨街牌坊,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客家庄园"、"民间故宫"。近年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的历代政府都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村落中的农民只有通过科举才有可能改变务农身份。如果家族中能有人因科举而入仕为官,整个家族甚至村落的面貌都会发生改变,从而逐步形成有颇具规模的村落布局,这样的村落中多半书院多而科举成就高,  相似文献   

6.
李甘 《福建建筑》2015,(1):21-23,17
明溪古民居是研究明清时期闽西北客家村落建设的"活化石",对了解该时期闽西北客家社会结构、组织形态、文化心理等诸多架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地调研了明溪传统客家古民居建筑的现状,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造意见。并从热工学、声学、光学以及建筑设计等方面提出改造措施,希望对传统客家古民居的维护、升级改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以培田古村乡土景观"田间弈"及其建造过程作为记录与讨论的对象。本次乡土建造团队由高校师生与培田村民联合组成,以"客"者的身份介入客家乡土社会进行设计与建造,虚心向乡土、乡民学习,摒除城市建设中的惯性思维,利用当地资源与技术。"若即"与"若离"是此时此地乡土建造的态度与方法,讨论了"田间弈"与培田乡土建成环境的关系,阐述了"田间弈"及乡土建造事件本身对培田古村及其村民的意义和持续性影响。此外,对高校师生如何介入乡土、如何开展乡土设计教学及乡建研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民族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引以为傲,其中古代建筑是众多瑰宝中最引以为傲的标准。华夏文明的建筑艺术在盛唐时期尤为兴盛,然而由于历史变迁以及年代过于久远,保存下来的已不多。尤其是木质建筑这种特殊建筑更为稀少,日本人在1900年前后对中国古建筑开始进行研究,并曾经下论断,说中国大地已经不存在唐朝或者唐朝以前的木构建筑了,要看得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相似文献   

9.
陆徐徐 《建筑》2012,(20):78-79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一种结构,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从美学和结构上它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一般来说,只有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所以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高深莫测的感觉。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一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是卯榫结合结构。  相似文献   

10.
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玉水 《福建建筑》1995,(1):11-13,12
<正> 泉州的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既保持汉民族建筑传统的共同特征,又注意因地制宜,为了适应本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条件,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建筑风格,在我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世代沿承着。还随着泉人移居台湾,这种建筑风格也移植到台湾地区。可以认为泉州的古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有些建造形式如平面布局、造型体系、院落组合、空间处理、细部装修、木构承重体系、飞檐翘脊,以及大型住宅的中轴线对称、柱高梁粗、墙厚宅深等营建方法,在近代新建住宅时,仍被承袭运用着。  相似文献   

11.
冯星宇 《现代装饰》2015,(4):153-154
张掖甘州区古民居以明清、民国时期居多,以其门、罩、窗和屋顶的构件组合、以木结构、地域色彩浓郁和简洁朴实但又不失精美装饰的建筑艺术,在中国西部古民居中别具一格。发现研究保护开发古民居包括艺术性在内的诸多价值,是地方性知识的必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科学、工艺技术精湛、功能多样,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瑰宝。发掘和吸收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对于创造既有民族形式,又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建筑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筑龙 《重庆建筑》2009,8(7):51-52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4.
叶茂 《四川建筑》2007,27(5):49-51
记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闻遐尔的西秦会馆兴建缘起、沿革变迁;描述了这座精美古建筑群落的形制、布局及其单体建筑;从建筑学、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论证了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以婺源大理坑云溪别墅为例,探讨了徽派建筑的形成历程,并从平面形制、建筑工艺和建筑色彩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徽州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同时指出了徽派建筑在中国明清时代皖南民间建筑中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3)
徽州古民居建筑凝聚着徽州人千百年来的建造智慧,其代表建筑群西递、宏村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建筑在我国古典建筑派系中自成一派,其取法自然、物我一体的建筑理念,构造奇妙、别出心裁的建筑风格,精雕细琢、追求华美的装饰艺术,无不体现出古徽州人千百年来在其建筑工艺中倾注的艺术追求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徽州,简称徽,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城市,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其自身拥有独特艺术气息.而作为徽州的古典民居,其建筑自身受朝代和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对徽州古典民居的建筑空间、建筑布局等展开详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古秦州天水,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天水古民居,既有北国的情怀,又有江南的风韵。在粗犷中蕴藏着温柔,柔情中表露出豪放朴拙,融南北艺术风格于一体,在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一格。天水的建城史可上溯至秦武公十年(前688年)所置的县城,千百年来,古城多有兴废,而城址始终在今天水市城区,明末形成了独特的东西五城相接形制。由于天水地处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位置,为南北东西四方辐辏之地,其横跨南北的地理位置,使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既有过渡性特征,又具有自身特色,从而形成了天水古建筑融北方雄浑与南方秀丽于一体的特征。天水古城,道路纵横,形如棋盘。最早形成路网可上溯至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五城相连",五城之间当以道路连通。历经朝代衍变,天水构成了主次分明、疏密有间、完整便利的街巷格局。明末形成的东西五城相接形制下,天水城巷道大体为南北走向,与城内主干道构成纵横交织的井字形交通网络,延伸进小巷院落。据记载,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大城有局巷、马巷、小十字、南水眼、儒林巷等巷;西关有关公前巷、关公后巷、二郎后巷、三阳后巷、花崖后巷等巷道。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时,城内尚有十余条大街和近百条主要巷道。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9)
<正>随着岁月的日益变迁,历史的发展,娄底古民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如屋顶上造型各异的脊饰,单调的门窗上与众不同的窗格花纹样式,梁、柱上简洁而又富有特色的造型等。装饰造型是娄底古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娄底古民居的装饰整体上简洁、质朴,以实用为主,较少有夸张、华丽的装饰构件。  相似文献   

20.
<正>1现代主义建筑及其四位大师上大学时我就知道上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学派有四位大师,分别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我的建筑知识是浅薄的,这次之所以敢于就20世纪的几个主要的建筑流派谈一些看法,也是为了拥护我国的建筑设计路线,并热忱地希望年轻的设计师建立热爱我国的建筑事业正确的设计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