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硫化锌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基本原理。对影响微乳液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等进行了研究,以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80作乳化剂,通过调整其比例控制乳化剂的HLB值,制备了乳化剂浓度为0.3mol/L、水/乳化剂比为6:1的W/O型庚烷/ST80/水微乳液体系。在此微乳液中制备了ZnS纳米粒子,采用TEM和XRD对超细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表明得到的样品为β型立方晶系ZnS粒子、粒子粒径10-30nm。  相似文献   

2.
采用直接乳化法制备聚碳酸亚丙酯(PPC)乳液,研究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HLB)值、连续相聚乙烯醇(PVA)浓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乳化剂HLB值在12.6~16.0之间时,均可制得PPC乳液。PVA质量分数高于1%则会导致PPC乳液稳定性下降。当乳化剂HLB值为13.0时,乳液白色泛蓝光,电导率为96.2μS/cm,固含量为3.73%,5000r/min下离心10min既无沉淀也无分层产生,静置半月无明显变化,粒径分布曲线分别在2μm和30μm处有2个独立的峰。  相似文献   

3.
羧甲基化植物胶粉反相乳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固相羧甲基化植物胶粉的反相乳液的稳定性。以span-80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液体石蜡为连续相,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和羧甲基化植物胶粉为水相制备了乳液体系,考察了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乳化剂浓度、水相比、植物胶粉含量、pH值及温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胶粉用量和pH值影响较小,最佳的稳定条件为:HLB为7.36,乳化剂浓度为0.045g/mL油相,水相比小于60%,温度低于60℃。  相似文献   

4.
选取凹凸棒作为乳化剂,系统研究pH、颗粒浓度、油相体积分数以及不同价态盐对橄榄油/水型Pickering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pH在4~9范围内可制备出稳定的乳状液;颗粒浓度的提高可增强乳液的分层和聚结稳定性;乳液液滴直径随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无机盐的引入不会对乳液相及水相的体积产生影响,但对乳液液滴的尺寸分布影响显著,其中NaCl浓度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液滴数均直径的增加,而CaCl2浓度增加时,乳状液液滴数均直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凹凸棒可作为一种新型纳米乳化剂应用于绿色乳状液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以液体石蜡为油相,烯类单体的水溶液为水相,Span80和OP-4为复配乳化剂制备反相乳液.考察了乳化剂HLB值及浓度、水相体积分数Φ、单体用量及固相淀粉颗粒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显示:乳化剂HLB值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影响显著,在HLB=4.3~6.1范围内,能形成稳定的油包水(W/O)型乳液;乳化剂最佳质量分数为5%~8%;Φ应小于50%;单体将导致反相乳液稳定性降低;固体淀粉的存在有利于形成W/O型反相乳液,并且能使反相乳液体系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型的细乳液聚合技术,制备大粒径羧基丁苯胶乳。考察了制备工艺参数对反应动力学及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乳化剂浓度对细乳液稳定性及聚合动力学有较大影响。以HS作为乳化剂,能得到稳定的细乳液体系。随HS浓度增大,聚合体系的反应速率增大,胶乳粒子粒径减小。助稳定剂十六烷(HD)的加入对细乳液体系影响较大。随着HD浓度增大,转化率先降低后升高,乳胶粒径先升高后降低;功能单体衣康酸(IA)的加入使细乳液体系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正十八烷作为室温相变材料,通过乳化剂的优选,将OP乳化剂、Span乳化剂及Tween乳化剂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复合型乳化剂,并在一定的乳化工艺下,制备出了稳定性优良的O/W型室温相变乳状液。当复合型乳化剂HLB值为9.6时,所制备的相变乳状液呈浓牛奶状,内相粒径为1.09μm,在自然条件下贮存半年未出现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8.
用复合表面活性剂将漆酚缩甲醛聚合物乳化为水包油型的稳定水基乳液。系统研究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用量、H LB值和乳化温度等对相反转乳化过程的影响,并用乳液体系电导率变化和黏度变化表征了相反转乳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乳化剂吐温-20/司班-20乳化效果最好;高乳化剂用量和低乳化温度有利于水包油乳液的形成;当水和油的质量比(R)为1.05时,体系开始发生相反转,至R=1.4时,体系由油包水型转化为水包油型。相反转乳液粒径小,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
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及接枝共聚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pan8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稳定的W/O型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探讨了乳化剂HLB值、油水比、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最佳配方:乳化剂HLB值6.49、油水比1∶1、乳化剂用量3%。在此反相乳液体系中,成功进行了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 h、引发剂浓度0.0175 mol/L、单体与淀粉质量比1.5。在此实验条件下合成的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之聚合率和接枝效率分别可达95.46%和95.1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AMPS改性聚丙烯酰胺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导法考察了HLB值对丙烯酰胺体系电导率的影响规律,制备了性能稳定的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体系,优化了该体系的聚合工艺,制得了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改性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着重考察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聚合反应时间对聚合物固含量(S)及相对分子质量(MR)的影响,并研究了聚合物粒子的粒径分布.聚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浓度为1%、聚合反应时间为3h时可以得到聚合物固含量为22%,相对分子质量为2.15×106的聚合物微乳液.所得到的聚合物粒子的粒径分布较窄,大部分在170~175nm之间.  相似文献   

11.
稳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乳化剂,不同链长的脂肪烃或肪醇作共乳化剂,分别用搅拌和超声乳化方法制备一系列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细乳液,测定细乳液稳定性的结果表明,SDS/十六烷(HDE)的乳化效果最,HDE先与单体混合结合超声波制备的细乳液最稳定,乳化剂,共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乳化温度,超声时间等对细乳液的稳定性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环氧树脂E-51与不同分子质量的聚乙二醇(PEG)反应合成一系列高分子非离子型环氧树脂乳化剂,并采用相反转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乳液,考查了PEG分子质量、E-51与PEG摩尔比、反应时间、乳化剂用量及乳化条件对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黏度、稳定性、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E-51)∶n(PEG-2000)=1∶1,在180℃下反应4h合成的乳化剂具有较好的乳化效果;乳化剂用量为20%,乳化温度60℃,分散机转速为3000r/min时,乳液粒径可达1.026μm且分布较窄,乳液黏度适中,具有较好的离心稳定性和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传统的由非反应型乳化剂制备的乳液漆膜耐水性差的缺点,本研究采用反应型乳化剂烯丙基丙基磺基琥珀酸双酯钠盐(M-10S)和烯丙基辛基酚聚氧乙烯醚(AE-200)制备了新型硅丙自乳化纳米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复配比例及用量对乳液平均粒径、乳液稳定性、乳液涂膜吸水率、附着力、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质量比为1∶1的M-10S和AE-200复合乳化剂的添加量为0.7 wt%(物料总量)时,所制备的硅丙自乳化乳液最小数均粒径达到66.5 nm.乳液漆膜吸水率低,附着力达1级,抗冲击超过50cm· kg,可以满足防污涂料成膜物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为单体,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与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为复合乳化剂,于80℃开环聚合制备有机硅氧烷微乳液。考察了非离子乳化剂、阳离子乳化剂、乳化剂配比和乳化剂用量对微乳液的粒径、粒径多分散指数(PDI)、透光率以及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乳化剂有利于提高微乳液的相对稳定性并且使粒径分布更窄;阳离子乳化剂能够使乳液的粒径变小;随着阳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的质量比增加,乳液粒径先减小后稳定;随着复合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透光率增加,电解质相对稳定性上升而碱的相对稳定性却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5.
通过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2,2-二羟甲基丁酸(DMBA)、聚乙二醇(PEG)和环氧树脂(e-44)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环氧基多支链反应型乳化剂,该乳化剂表现出优异的乳化性能。因其环氧值约为0.1mol/100g,可以作为自乳化环氧树脂应用。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和盐酸-丙酮滴定法研究反应历程,采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来探究聚乙二醇分子量对乳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乳化剂的C.P点、HLB值和CMCs随着聚氧化乙烯链段的增加而升高,Γ值减小,S-3乳化剂性能最佳。乳液性能研究表明,当e-44/S-3为20/100时,乳液的黏度、粒径、稳定性和环氧值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三氟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叔碳酸乙烯酯含氟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氟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叔碳酸乙烯酯为主要原料,制备固相质量分数约为33%,乳胶粒子粒径为151~205 nm的一系列稳定的三元含氟共聚物乳液,并对聚合物结构进行红外光谱表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乳胶粒子的形态,讨论乳化剂全氟辛酸铵用量、引发剂过硫酸钾用量及反应温度对共聚胶乳粒径的影响和单体配比对乳液最低成膜温度和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全氟辛酸铵用量和过硫酸钾用量增大和反应温度升高,乳液中乳胶粒子的粒径变小;随着过硫酸钾、全氟辛酸铵用量增加,乳胶粒子数量逐渐增加;随着叔碳酸乙烯酯用量的增加,乳液最低成膜温度和聚合物玻璃化温度都变小。  相似文献   

17.
用海藻酸(ALG)和溶菌酶(Lys)静电自组装制备胶体粒子,用纳米粒度仪和透射电镜对其尺寸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溶菌酶和海藻酸的质量比(WR)对胶体粒子性质的影响,得到了具有最佳WR的胶体粒子。胶体粒子具有球形结构,粒径约为143 nm。这种胶体粒子可二次组装在油水界面稳定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研究了pH值和盐浓度对胶体粒子性质和乳化性能的影响。随着pH值的增大胶体粒子和乳液滴粒径均逐渐增大而乳化性能逐渐降低; 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胶体粒子和乳液滴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乳化性能先提高后降低。乳液均保留了一定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乳液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纳米微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对制备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FT-IR、TEM对PS粒子的表面结构进行了表征.电镜分析表明,PS微球平均粒径约为50nm,且随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乳化剂浓度等对PS微球大小和尺寸分布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氟氯乙烯与乙烯基醚共聚物乳胶粒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稳定的、可室温交联的三氟氯乙烯-乙烯基正丁醚-羟丁基乙烯基醚共聚乳液,并对聚合物结构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表征,研究乳化剂全氟辛酸铵用量对乳胶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单体配比对乳胶粒子形态及乳胶膜与水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子逐渐减小,粒径分布变窄;引入含羟基单体羟丁基乙烯基醚会使乳胶粒之间出现粘连现象,聚合物乳胶涂膜与水接触角会随着羟丁基乙烯基醚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20.
BA-St-MAA复合乳液共聚合动力学和成核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体系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共聚合行为,比较了不同乳化剂浓度对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还从粒子大小、形态、分布以及羧酸分布和胶膜性质等方面探讨了复合乳液的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