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对燃用低挥发分煤的W火焰锅炉所存在的燃烧稳定性和燃尽性能差等问题进行研究。针对3种主要类型W火焰锅炉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改造及燃烧优化调整技术方案:对FW类型锅炉提出了高负荷时切除部分燃烧器的方法,并运用一种集成拱下风向调节和拱上配风优化的新技术;对MBEL类型发明一种改进型缝隙式燃烧器和拱下风导向技术;对BW类型提出一种双调风旋流燃烧器二次风组合调整方法。上述方案实施后显著提高了W火焰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有限空间射流动量矩守恒为基础的W火焰锅炉稳燃、燃尽物理模型和优化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双强燃烧器在"W"型火焰锅炉上实现节油点火及节油稳燃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强燃烧器的油系统、煤粉系统、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负荷返航系统、锅炉燃烧系统的控制策略。在华能珞璜电厂360 MW机组燃用劣质无烟煤的"W"型火焰锅炉上的应用表明,双强燃烧器控制策略不仅能够满足锅炉节油点火及节油稳燃的控制要求,而且能够满足锅炉在各种煤质和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要求,节油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EI-XCL双调风旋流燃烧器在大唐耒阳电厂W型火焰锅炉上的试验研究情况。通过试验调整。锅炉效率达到设计值,燃烧稳定性增强,最低稳燃出力达到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缝隙式燃烧器的结构特点,通过对不同缝隙式燃烧器“W”火焰锅炉的燃烧稳定性、燃烧经济性、结渣特性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缝隙式燃烧器的改进方向,即乏汽应布置于靠炉膛中心侧的二次风喷口处,在一次风靠前后墙侧布置防结渣的二次风。  相似文献   

5.
某厂300 Mw直吹式制粉系统"W"火焰锅炉在168 h试运初期燃用山西长治贫煤,锅炉燃烧稳定.在"磨内掺混"50%无烟煤后,发生了后墙火检强度弱、炉膛负压波动大、飞灰含碳质量分数高等现象.试验分析表明,"磨内掺混"效果差,前墙、后墙燃烧器燃用实际煤质分别对应给煤机入磨煤机煤种.后墙烧无烟煤、前墙烧贫煤.无烟煤粉偏粗,是发生燃烧稳定性差的原因.提出并实施了"分磨制粉,炉内掺烧"的混煤掺烧方式.解决了上述问题,炉膛温度均匀、火检强度高、负压波动小,锅炉效率较"磨内掺混"提高1.65%.  相似文献   

6.
600 MW机组"W"火焰锅炉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润电力湖南有限公司600MW机组"W"火焰锅炉采用浓缩型EI-XCL旋流燃烧器,设计燃用无烟煤.2008年10月以来,2号锅炉结焦问题日趋严重,主要原冈是高负荷运行时锅炉缺氧燃烧,燃烧器调风装置调整不当加剧了锅炉结焦的产生和发展.缺氧的主要原因是引风机为避免在高负荷时发生失速、喘振,被迫要求送风机降出力运行:引风机失速的原因是空气预热器烟道阻力大,在高负荷运行时引风机的工作点进入不稳定工况区.通过加强锅炉尾部烟道和空气预热器吹灰和放灰,降低烟道阻力,保证锅炉燃烧所需氧质量分数,并及时调整燃烧器调风装置,锅炉无明显结焦现象,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300 MW"W"火焰炉在燃用混煤后出现燃烧器损坏的原因进行分析,在设备结构和材料未改造之前,严格控制配煤掺烧的比例,提出了合理的燃烧工况和运行参数,防止了燃烧器因高温熔化和严重磨损导致的损坏现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开发的新型燃烧器种类繁多,这些新型燃烧器大多用于燃煤锅炉的燃烧器改造.从燃烧器的稳燃原理、燃烧产物的停留时间、火焰温度水平、NOx排放等方面分析了几种燃烧器的功能及其局限性.对于燃烧稳定性差的锅炉,通过燃烧器改造来提高锅炉稳燃性能是完全可行的;对于降低飞灰可燃物和NOx排放而言,通过设备改造(锅炉与燃烧器)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结果,对此,可行的途径是从燃煤入手,或者大幅度地降低煤粉细度,或者采用紧凑型燃尽风(CFOA)和远离型燃尽风(SOFA)等全炉膛分级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9.
刘锁清  王安云 《电力学报》1998,13(3):208-211
针对阳泉第二发电厂1、2号锅炉所采用的“W”火焰燃烧技术作了探讨,就其在稳燃、节油方面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燃烧器的结构,火焰的动力特性对该燃烧器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等离子燃烧技术已在燃煤电厂广泛应用,可实现无油点火,但锅炉冷态点火初期,普遍存在火焰检验波动频繁,导致火焰检验保护无法正常投入的问题,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现有火焰检验装置与等离子燃烧器的内燃式点火形式不匹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设火检探头、逻辑优化及稳燃等措施,既保障了锅炉的正常启动,又满足了燃烧过程安全可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