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染料敏化纳米晶体TiO2太阳能电池的对电极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可大容量储存电解质和补充电解质的新型对电极结构.当染料敏化纳米晶体TiO2太阳能电池因液态电解质挥发泄漏而失效时,可以对其进行液态电解质的及时补充,从而使失效的染料敏化纳米晶体TiO2太阳能电池重新恢复工作.该新型对电极结构为解决染料敏化纳米晶体TiO2太阳能电池由于液态电解质泄漏导致的寿命降低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广东化工》2021,48(15)
以氧化石墨烯(GO)为碳源,4-甲酰基苯硼酸和三(4-氨基苯基)胺依次作为接枝物,通过水热法合成了COF-GO,进而合成了v-COF-GO。考察了不同的原料配比对v-COF-GO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GO与接枝物的质量比为1︰3时,接枝效果最好。用PEDOT和v-COF-GO相混合组成对电极,通过太阳光模拟测试,v-COF-GO的添加量为70 mg/mL时,DSSCs光电转化效率最高可达2.96%,填充因子为70%。  相似文献   

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碳对电极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盼  许晨阳  林红  赵晓冲  李建保 《硅酸盐学报》2011,39(12):1993-1996
用超声破碎法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碳对电极:以炭黑纳米颗粒和石墨粉为原料,通过超声破碎制备均匀分散浆料,并将浆料丝网印刷在氟掺杂的氧化锡导电玻璃上得到碳对电极。与溅射法制备的铂对电极相比,超声破碎法制备的碳对电极具有更快的电荷传递速率;用碳对电极组装的电池在标准太阳光(AM1.5、100mW/cm2)下的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低铂对电极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分解法制备Pt/ITO电极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研究了热分解法相关工艺参数,包括烧结条件、不同的黏合剂以及黏合剂用量等。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所制备的Pt/ITO对电极的表面形貌,通过循环伏安法(CV)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适量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黏合剂,经5次烧结铂载量达到0235 mg/cm2时,Pt/ITO电极即对I-/I-3(I2)电对的氧化还原过程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单体DSSC测试研究表明,所制备的低铂对电极的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铂片对电极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F:SnO2(FTO)为导电玻璃载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光阳极;并用3种不同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制备对电极。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差热分析对TiO2光阳极制备过程中晶体结构和热化学变化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6.
通过软模板在FTO(导电玻璃)上化学浴沉积球状纳米聚苯胺和粉末聚苯胺,将以上两种对电极与无模板化学浴沉积聚苯胺对电极进行对比,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测试手段对这三种电极的表观形貌进行表征,对所制备三种电极进行了CV、EIS、Tafel、IV等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电极的表观形貌分别为球状结构聚苯胺、平整致密聚苯胺、蠕虫状聚苯胺,其中蠕虫状聚苯胺对电极因粗糙的表面和相对较大的厚度而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因此其催化活性位点也较多。而球状聚苯胺对电极则是三种电极中最有序的,规整的表面形貌使电极的导电性增加,加之其球状而产生的较大的表面积而使其光电转换效率在三种电极中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7.11%。  相似文献   

7.
采用磁控溅射法,通过控制溅射时间在导电基底FTO上制备出了具有不同载Pt量的Pt/FTO对电极,分析了对电极的表面形貌、晶相结构、透过率等。同时,对不同光照模式下组装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的光电性能进行了考察。实验表明,正照射模式下,溅射30 s制备的Pt/FTO对电极能获得优异的光电性能,其组装电池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达到8.3%,在正照射模式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由于所制备对电极透光性较差,背照射模式下组装电池的光电性能较低。  相似文献   

8.
孙志岩  刘妍 《当代化工》2014,(11):2388-2389
对电极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SSC)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炭材料以其廉价、高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炭材料应用于DSSC,并探究了炭材料对I3-还原反应活性和对电池效率的影响。主要针对国内外研究者制备炭对电极所使用的炭材料对I3-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电池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3代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代表之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是近年来光伏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对电极是DSSCs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功能是收集来自外电路的电子并实现电解质中I3-的催化还原.通常,DSSCs的对电极为贵金属铂(Pt),但Pt的储量有限、价格高昂、在电化学环境中稳定性差,这些缺点很大程度上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电池各组成部分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现状,包括纳米薄膜、电解质体系、染料敏化剂、对电极和上转换发光层。其中,电解质体系部分主要介绍了高分子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和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设想与对策,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采用恒电位电沉积方法在FTO导电玻璃表面依次沉积CoS和CuS,形成 FTO/CoS/CuS复合对电极用于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确定了电沉积电位和电沉积时间,并研究了电沉积温度对电极形貌及电催化活性的影响。对电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采用SEM和TEM方法进行表征;对电极的光反射性能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通过测试交流阻抗、Tafel极化曲线以及J-V曲线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FTO/CoS/CuS对电极与电解液界面处的电荷转移阻抗较低,具有更高的光反射率及电催化活性。与Au片、FTO/CoS和FTO/CuS对电极相比,光电转化效率分别提高了132.9%,46.6%,26.9%。  相似文献   

12.
在Nafion324膜上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PbO2/SPE复合膜电极,在镀液中添加适量的NaF,可以起到络合剂的作用,使镀层更加均匀并提高镀层的致密性.本文探讨了化学镀PbO2时镀液中添加NaF制备F-PbO2/SPE复合膜电极的方法,研究了制备膜电极的溶胀条件及NaF对PbO2沉积的影响,对制得的电极进行性能测试,并用XRD、SEM对电极进行了表征,得到了电极制备的最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10~20 nm的FTO颗粒,制备成FTO基底膜。运用离子交换法将Cu2S颗粒负载到FTO基底膜上,制备出FTO@Cu2S复合对电极。通过控制交换次数来调节Cu2S的负载量。封装电池光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对电极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的内部串阻,提高电池的填充因子,当交换次数为3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1.84%。  相似文献   

14.
对电极在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铂、金属硫化物、金属硒化物和复合材料对电极的发展现状。复合材料对电极由于良好的导电和催化性能,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已经成为获得具有高光电效率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循环伏安法电聚合导电高分子聚苯胺,并制备了Pt/PAn/GC电极和Pt/GC电极,优化了苯胺在玻碳电极上的聚合条件,用在H2SO4中的循环伏安曲线对其进行了表征,Pt/PAn/GC电极的制备提高了Pt的分散度,增加了催化剂Pt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Pt/PAn/GC电极对甲酸电氧化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t/GC电极和Pt电极,正向扫描和反向扫描时对应的氧化峰电位分别是0.68V、0.45V。峰电流为54.23mA/cm^2和84.23mA/cm^2,为Pt/GC电极的修饰电极1.7倍和1.9倍,为Pt片电极的3.8倍和4.9倍,有效地提高了铂微粒的催化活性,并得到聚合苯胺的最佳条件为扫描速度50mV/s、扫描上限1.2V。  相似文献   

16.
Cu2S nanocrystal particles were in situ deposited on graphite paper to prepare nano-sulfide/carbon composite counter electrode for CdS/CdSe quantum-dot-sensitized solar cell (QDSC). By optimization of deposition time, photovolta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up to 3.08% was obtained. In the meantime, this composite counter electrode was superior to the commonly used Pt, Au and carbon counter electrodes.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 further confirmed that low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at counter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was responsible for this, implie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is composite counter electrode in high-efficiency QD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