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冷轧无取向硅钢再结晶退火过程的EBSD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EBSD手段分析了低碳低硅(0.003%C、0.3%Si)冷轧硅钢试样在740℃加热保温6s~360s退火过程中微区取向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1}〈110〉取向的再结晶晶粒在变形的{111}〈112〉取向晶粒的晶界处形核,同时{111}〈112〉取向的再结晶晶粒在变形的{111}〈110〉取向晶粒的晶界处形核,并在{111}〈112〉取向冷轧剪切带上形成{011}〈100〉取向再结晶晶粒。在一定的退火温度下,合理控制保温时间有利于提高{100}面织构的占有率。 相似文献
2.
3.
4.
5.
6.
1420Al-Li合金以其高比强度,高比刚度以及优良的低温性能,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成型性而成为航空航天理想的轻质结构材料。本文对1420Al-Li合金进行了准原位拉伸试验,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上安装的背散射电子衍射仪(EBSD-Channel5)对试样进行取向分析。EBSD结果表明:拉伸之前,1420Al-Li合金试样中存在弱织构{001}<100>;拉伸之后,弱织构消失,试样拉伸区存在近似于{001}<100>的{018}<018>织构。拉伸过程中晶粒绕晶带轴[001]和[010]发生转动,引起合金试样拉伸前后织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配备在扫描电镜中的EBSD系统及相应的取向分析和组织重构技术,对形变状态和退火状态下Zr合金的微观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形变样品中晶粒细碎且不均匀,具有较为明显的形变带特征;织构主要为基面平行于轧面((0002)//Z)取向织构,同时还存在较多的{0001}(1010)和{0001}(1150)织构及{1104}(1102)织构。退火样品中晶粒均匀,基本为等轴晶,几种主要基面织构变化不大,但{1104}(1102)织构含量与形变样品相比提高了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本文采用EBSD方法表征分析了不同初始取向的AZ31镁合金原料板材经300℃热轧69%后得到的终轧产品的显微组织与织构差异,考察了热轧变形条件下原料的初始织构对热轧成品板材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的初始织构对终轧板材的显微组织与织构影响不大,但对材料的显微组织界面分布有一定影响.通过高温大变形量变形,不同初始织构的原料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EBSD方法表征分析了不同初始取向的AZ31镁合金原料板材经300℃热轧69%后得到的终轧产品的显微组织与织构差异,考察了热轧变形条件下原料的初始织构对热轧成品板材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的初始织构对终轧板材的显微组织与织构影响不大,但对材料的显微组织界面分布有一定影响。通过高温大变形量变形,不同初始织构的原料均可制得平均晶粒度小于5μm的AZ31镁合金板材。 相似文献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