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当代社会学大师、"后现代主义"概念创始人之一齐格蒙·鲍曼的反思现代性力作。鲍曼在书中提出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绝非人类历史上一次普通的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而是这起惨剧背后的现代性本质要素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书中所提及的现代种族主义之于大屠杀的影响、现代官僚主义与园艺文化的关系、受害者的理性以及道德盲视的社会生产等方面予以分析,进而阐释现代性是如何将大屠杀等非理性行为运作成整个社会的集体行动。最后,结合新时代的形势进行了相关的反思,以期为处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提供摆脱现代性困境的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焦点话题之一。有关现代性概念的界定,纷繁复杂,涵盖了艺术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不同领域有着独特的理论见解。现代性作为一个叙事范式,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社会的解剖工具和解释范型。20世纪西方理论学家对现代社会产生的科学霸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等现代性问题的深刻批判和反思,揭示出了现代性内在的局限性。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既不能简单拒斥现代性,也不能消极地承受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负面效应,而应该借助后发优势,有效规避西方现代性的弊端,建构一套适合中国自身的现代性模式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社会学一直关注的对象。旅游的方式、途径、结果都与社会的现代性特征相关,因此现代性是社会学研究旅游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现代性本身的问题导致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旅游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4.
"韩流"是社会学家对韩国文化风靡、流行的一种统称."韩流"在对朝鲜民族长期边缘化历史和固有文化的批判审视中,成功实现了适应现代市民社会多元需求的现代性转换.今天,一个现代意义的中国市民社会正在发育、成长和崛起."韩流"所反映的东方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时期西方社会学家都对"他者"有所关注,"他者"这一概念随社会学理论发展和现代性的深入而发生着变迁,"他者"这一概念的变迁同社会学家的理论中心紧密相关。论述了在社会理论发展之始,"他者"是以时空上与西方现代社会完全异他性的形象出现,在第二阶段则被诠释为现代社会的非主流群体,核心在于其与理性和话语权上异于主流群体,到了后现代理论时期,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主体社会的解构,使得"他者"具有多场所、多时空性,不具有确定意旨。  相似文献   

6.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其哲学基础是万有经验论,其产生是对后现代主义极端的超越,并藉现代自然科学之势发展起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人类反思现代性;发展了整体有机论;提出创造性价值观、有序的时间观、平权多样论思想和生态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顺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现代化进程中负效应的趋势,大胆地设想了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社会图景,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努力方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持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对其所主张的有神论应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7.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著名的理论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文笔在理论界中独树一帜。近年来,鲍曼的后现代性概念、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关系及后现代性给人类生存状况带来缺憾等言论,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对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况给予了很好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力图通过分析梁启超、鲁迅和朱光潜的文艺思想,意在反思中国现代性语境与中国汉语表达之间的困境等关系。本文认为,这三位分别从动员大众、启蒙与革命以及语言诗学的角度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汉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位作家的探索不仅包含了此后汉语表达在现代性语境所遭遇到的基本问题,如传统、现代、启蒙、大众、个人表达、现代性批判等,而且开创了汉语切入现代性语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民族化”特征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自欧洲原创,标志着欧洲部分新兴资产阶级国家的现代性的形成,中国对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引进与认同则应该是中国社会具备现代性的开始。民族国家意识的出现,也意味着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萌芽。然而,在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方式不仅不够齐整,甚至迥异于行。本文正是希望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探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民族化”特征的历史渊源。1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民族化”的完整表述,是在1940年1月15日他为在延安创刊的《中国文化》杂志所撰写的长篇论文《新民主主…  相似文献   

10.
以20世纪中叶中国著名学者胡适与日本学者铃木大佐间关于禅的研究论辩为例,透析在世界的现代化历程中所存在的传统和现代的种种复杂关系.通过对不同思维范式的反思,凸显现代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德育社会教化模式和方法的普适性均受到质疑,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德育社会生态的重构,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就为德育社会生态的重建提供了社会土壤.而对德育社会生态的反思与重建又必须体现出它的民主平等性、实践活动性、民族继承性、主体性、生成性等原则,使德育的现代演绎尽可能的贴近生活,为掀起全民性道德教育的高潮提供了可贵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阵地的民俗艺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民俗艺术活态传承的可能性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课题。随着现代性的思想观念到来,一方面,现代性否定传统,另一方面,现代性又为传统的继承提供契机,现代社会一切传统文化、民俗艺术的价值都被重新定义。在现代性的话语下,讨论关于民俗艺术功能的现代转换问题。浙江湖州石淙蚕花在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日趋丰富的需求的同时,生生不息地进行着活态传承,为阐述现代性文化逻辑下民俗艺术的功能转换与价值转向,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社会起源于近现代反封建、反基督教的斗争,它以追求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物质欲望的满足为终极目的从世俗化的向度上看,工业文明的起源与人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密切相关。奢侈是现代性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现代性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性社会是奢侈浪费型社会,是消费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它开始于19世纪后期工业化成果已经极为显著的欧洲.西方社会的特征变得如此与众不同,使得它成为发展中国家用以比较的一个模型(或至少是一种标准).当今现代性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这使得研究者通过新的界定来考虑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并为观察建筑理论中现代性与传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启了新的视野.论文首先回顾了呈现于20世纪西方话语中的现代性与现代化的概念,并尝试在认识论的层面上重构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其次,文章从现代建筑学的角度分析,指出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并非需要被祛除的过去时代的鬼魅,而是鲜活的、可被继续传承的文化特质;最后得出结论,传统与现代并非二元对立,传统不只属于过去,它可以不断地近代化,并与现代相契,我们应该给予各种非西方及地方的知识体系更为平等的地位,使它们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并且互相借鉴,参与到建设更具有可持续性、更加公正的、在文化和生态方面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其产生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人类的生产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与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制度性因素不无关系.因此,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也是全方位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对环境问题展开了全面的、深刻的理论反思与实践研究.社会科学则是从组织与制度、市场机制及政府行为等视角研究环境问题,体现了一种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现代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应该是恒常的,政治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爱国主义都诉诸民族或国家利益,任何社会政治力量都强调维护民族利益而激发民族情绪或爱国主义情绪.在传统向现代转换进程中,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与传统爱国主义发生断裂并得以现代性重塑,其表达方式呈现出反抗与建构两重属性,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展开并同步建构.  相似文献   

17.
“伤痕-反思“小说的文本特征凸显了作家与民众封建、愚昧的奴性意识.在现代性危机日趋严峻的今天,要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反思,就必须重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新文学中,小资产阶级一直是一个“问题场”。将其纳入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视野。可以考察中国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谱系的特征和嬗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新文学的内在演变。  相似文献   

19.
“普鲁弗洛克”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先驱人物艾略特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作为具有异质性、叛逆性和现代性的中国新诗开拓者,穆旦深受艾略特的荒原意识的影响。在对自身的怀疑、否定和绝望之中,拥有可贵的自审和反思精神,并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环境的深刻把握,塑造了一个分裂、挣扎、残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破碎和变幻的自我,正是一个“普鲁弗洛克”似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20.
国民性概念的分歧与不确定是阻碍国民性研究深入发展的最大障碍.对人格、人性、民族性等与国民性相类似的概念进行辨析,国民性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作出崭新的界定: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普遍表现出来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与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固有特征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