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有礼"尚武"教育思想是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贯彻"忠君爱国"为第一要义、推行和强化"顺良、信爱、威重"的武士道精神、大力提倡"国民皆受军事训练"、高度重视"教室外教育"、全面构建衔接配套的"国民教育计划"等五个方面。其产生原因可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逻辑理性获得解释。森有礼"尚武"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因其染上了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也还存在很大积弊。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社会思想背景和个人哲学背景,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义理在于经世,纳“经济”入理学;理学即是礼学,发礼学之新意;“内仁外礼”,拓宽道德修养论。曾国藩将其新理学应用于军事建设中,形成了湘军独特的以“忠”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仁”为内在的道德标准、以“勇”为基本道德品质、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军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丧葬的具体问题上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了这种思想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4.
西周时期的“礼射”,是射箭比赛与西周尊礼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研究发现:西周的礼射不仅具有军事功能,而且具有教育教化作用,随着“礼”与“乐”结合的深入,礼射在西周末期成为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具有娱乐性,其完善的竞赛规则和程序更是我国早期竞技体育运动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人格美学”这一新视角来探讨儒家的美学思想,指出儒家人格美学的思想建筑于性善、复性这一基础上,其塑造人格美的途径是从教育入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数,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把艺术美与人格美融为一体。以“仁”为核心,以道德修养、性格修养、行为修养为骨架,实行“中庸”之道,“和为贵”。 “和为贵”,从家庭亲属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及国际关系之间来看,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据心理学对“礼”的内涵解释,分析了大学生“礼”的表征.礼心是“礼”的根本和精髓,而礼行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生礼心包括敬人之心、谦让之心、平等之心;礼行主要包括衣着得体、举止端庄、谈吐文雅、尊老敬贤、尊重差异、诚实守信等.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儒家,荀子首先提出了“礼法”概念,开启了儒家礼的法典化进程。荀子释礼为法,将礼从内在心性引向外在法典,展现了儒家内部的礼法观变革;又以礼纳法,批判了法家以严酷刑律治国的思想,提出以礼为国家法典之主导的思想。苟子的礼法思想,以“重建”整个社会制度为归旨,故而为儒家进入政治生活领域打开了通道,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8.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置明师”是西汉著名教育家董仲舒基于西汉社会大一统思想及其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经验所提出的教育理念。“置明师”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教育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学校是落实教育的重要机构,儒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内容,明师是践行教育的关键所在。“置明师”思想对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以仁为前提,打牢师德之基;以学为引领,开拓师能之道;以教为核心,构筑师风之塔;以礼为准则,塑造师表风范。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五常论”为文化根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企业管理可借鉴儒学思想中的精华为我所用。立足于儒学传统思想的精华“仁义礼智信”,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阐述了儒学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纲领,把乐教作为育人的终极教育;赞颂“尽善尽美”的《韶》乐,把文质俱佳的作品作为乐教的范本;反对只重形式和技艺的学习,把体验和陶冶情感作为乐教的重心。孔子的乐教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深邃而广博的智慧,对25个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教育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公就提出了“唯德是辅”的主张,倡导道德辅政。孔子则在治国方略上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用“德”“礼”“乐”教育民众、治理国家。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思想道德都应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应以优秀的传统道德架构为基础,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与传统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境.我们要科学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礼”的复苏,重新审视“礼”的传统意蕴,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蕴含着许多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合理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传承和发扬“礼”的精神,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立国精神要素之源、文明行为的标尺、修身践行之本,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创造现代文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謇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女子有学邦家之隆”、“普及教育以生计为先”等思想超越了同时代的女子教育思想。他要求学生“技能、知识、道德三者无所缺憾”,强调道德的实践性、办学的世界观念,在教学上采取技能培训与工业生产、商业销售紧密结合的形式,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开辟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儿童公育”思想在清末民初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首先,旧式大家族制度的破产,为“儿童公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其次,清末民初妇女解放运动面临诸多难题,国人在反思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彻底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最后,西方新式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传入,使国人深感变革儿童教育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对“大德育”概念质疑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概念在中西方均有广义和狭义或“大德育”和“小德育”之分,并非如有些学者认为的德育在中国仅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西方仅指道德教育。我国德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一些问题并非由于德育概念不当,而是德育内容缺少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更具有生命力的新的内涵。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德育内涵的充实调整应该以人文教育强化思想教育,以公民教育强化政治教育,以日常道德强化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有其自身的工作难点,影响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五个方面入手:(1)加强“预见性”、“超前性”;(2)从实际入手;(3)形成齐抓共管格局;(4)加强队伍建设;(5)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固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朱熹治国思想的最高目标。他秉承儒家治国思想之大旨 ,糅合其他学派之精华 ,从“发展经济 ,富国安民”、“德礼为本 ,政刑为辅”、“正心修身 ,完善自我”、“擢举贤才 ,任贤使能”等方面 ,提出并阐发了自己的治国思想体系。朱熹的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 ,礼仪制度由来已久 ,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 ,服装文化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各种礼制礼仪规范。在我国传统服饰中 ,“合礼”而又“合理”的服饰是服装发展的主流 ,它主导了数千年的服装流向 ,形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所在。但在一些特定的政治、文化等背景之下 ,受到特定影响的服饰也存在着“合礼”而不“合理”或“合理”而不“合礼”的现象。“礼”与“理”之间的矛盾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伦理道德观、审美标准与人们的穿着心态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 ,服饰合不合“礼”与“理” ,能够从社会的各个时代、各个方面折射出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