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由10.0 g/L壳聚糖、3.0 g/L茶多酚与0.3 g/L溶菌酶组成的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方法:采用平板打孔法确定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对抑菌率、抑菌活力、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完整性、碱性磷酸酶(AKP)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同时结合细菌超微结构观察,综合评价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作用效果。结果: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3 mg/m L与6.6 mg/m L,其抑菌率分别为33.49%与61.54%,抑菌活力在作用初期效果最佳。结论: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复合保鲜剂对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效果,菌体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影响,细胞中的AKP量增多。同时,菌体内部的核酸与蛋白质外泄,影响细胞的代谢循环。细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菌体在扭曲变形的同时,还发生干瘪破裂现象,菌体外膜覆有泡状物,细胞壁发生溶解,细胞质从菌体细胞体内大量渗出,最终导致菌体死亡。  相似文献   

2.
黑胡椒石油醚相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供试菌,探究黑胡椒石油醚相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细胞膜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初步揭示黑胡椒石油醚相提取物抑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黑胡椒石油醚相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1.25 mg/mL。经提取物作用后铜绿假单胞菌大量死亡,细胞壁完整性被破坏,ALP-ase外渗;而细胞膜渗透性损坏,Na+/K+-ATP-ase活性显著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形态发生变化。黑胡椒石油醚相提取物能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细胞形态,抑制相关酶活性,从而抑制铜绿假单胞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3.
摘 要:目的 探究低温等离子体(cold plasma, CP)处理模式对冷藏南美白对虾中常见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抑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P直接处理和循环处理P. fluorescens,研究了两种处理模式下臭氧含量动态变化对P. fluorescens的生长曲线、细胞活力,生物膜形成、细胞壁、细胞膜完整性和南美白对虾菌落总数及假单胞菌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两种处理模式在CP处理3 min或3 cycles后,包装内臭氧含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50±10) mg/m3和(874±20) mg/m3。CP循环处理模式使得臭氧含量随处理循环数递增,因此获得更长的臭氧存在时间从而具有更大的抑菌能力。P. fluorescens生长曲线表明CP处理使得菌体延迟期变长且对数生长期推迟。此外,CP处理后的P. fluorescens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CP-1 min,CP-3 min和CP-3 cycles组的细胞活力分别为33.03%、5.90%和4.82%。同时相比CP-3 min组,CP-3 cycles组的P. fluorescens生物膜OD值下降27.61%。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和核酸蛋白泄漏量结果表明,细胞壁和细胞膜完整性受损可能是P. fluorescens失活的直接原因。对虾保鲜测试结果证实,贮藏第6 d,CP-3 cycles组虾体中的菌落总数和假单胞菌数相比CP-3 min组分别降低了58.02%和79.54%。结论 CP循环处理模式通过延长对臭氧与对虾的暴露时间,提高了对P. fluorescens的灭活效果,同时还具有更优越的保鲜能力。本研究为开发基于CP技术的新型保鲜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体;荧光假单胞菌;抑菌机制;保鲜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考察茶多酚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首先通过平板法确定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然后采用滤纸片法确定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通过生化检测研究茶多酚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3%;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当茶多酚作用于菌体细胞后,能够逐步破坏其细胞壁的完整性,使得碱性磷酸酶渗出,继而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金属离子、蛋白质的渗漏使细胞代谢发生紊乱,逐渐破坏细胞结构,从而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抑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考察茶多酚的抑菌作用及其抑菌机理。首先通过平板法确定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然后采用滤纸片法确定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通过生化检测研究茶多酚对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3%;茶多酚对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当茶多酚作用于菌体细胞后,能够逐步破坏其细胞壁的完整性,使得碱性磷酸酶渗出,继而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金属离子、蛋白质的渗漏使细胞代谢发生紊乱,逐渐破坏细胞结构,从而起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供试菌,研究了柠檬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理。利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了柠檬烯抑菌活性,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膜通透性以及膜电位的测定,诠释柠檬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柠檬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和增殖,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L/L;柠檬烯可以破坏细胞的正常形态,提高菌液的相对电导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柠檬烯也能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菌体的膜电位,干扰细胞正常代谢活动。柠檬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方式,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导致细菌细胞死亡。这说明柠檬烯可以改变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其正常细胞形态结构及完整性,从而有效地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
细菌素Lac-B23是由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B23产生的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小分子肽,对嗜冷腐败菌荧光假单胞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菌素Lac-B23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素Lac-B23可以使荧光假单胞菌胞内无机磷和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发生不同程度的泄漏;细菌素Lac-B23首先破坏荧光假单胞菌的细胞外膜,然后消散了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内膜跨膜电位(Δφ)和pH值梯度(DpH),细胞外膜渗透性增强,使细胞膜形成孔道。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形态完整性发生改变,细胞膜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细菌素Lac-B23能够破坏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中的网络结构,对生物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
荧光假单胞菌是导致冷藏食品腐败变质常见的嗜冷菌,抑制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对延长冷藏食品货架期和提高食品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时间-抑菌曲线考察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从细胞膜电势、细胞膜渗透性和完整性、细胞超微结构、蛋白质表达和DNA结构等方面研究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MIC为1.25 mg/mL;苯乳酸可导致细胞膜电势消散,且消散程度呈剂量依赖性;苯乳酸可导致细胞内钾离子显著泄漏(P<0.05),增加细胞膜的渗透性;MIC苯乳酸处理菌体0.5 h后,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碘化丙啶沾染率为57.6%,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部分菌体破裂,表明苯乳酸可以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苯乳酸对蛋白质表达无明显影响;凝胶阻滞电泳与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苯乳酸可以破坏DNA结构。结论:苯乳酸可以通过损伤细胞膜和破坏DNA发挥双靶位抑菌作用,苯乳酸对荧光假单胞菌抑菌机制的阐释结果可为冷藏食品中嗜冷菌的控制以及苯乳酸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海鱼肠道中筛选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乳酸菌。方法: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筛选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测序进行菌株生物学鉴定,利用蛋白酶、p H和温度等因素对抑菌活性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FS)对荧光假单胞菌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影响。结果:从鲈鱼肠道中筛选出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菌株LY1-6,经生理生化和16S rRNA测序鉴定为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菌株LY1-6 CFS经胃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完全丧失,经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分别丧失了38.22%、38.00%、22.48%和18.46%。在p H2.5~5.0具有抑菌活性,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步结果表明LY1-6 CFS中抑菌活性物质可能为细菌素。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经LY1-6 CFS处理使荧光假单胞菌细胞结构被破坏并溶解。结论:来自鲈鱼肠道的清酒乳杆菌LY1-6对荧光假单胞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抑菌活性物质为细菌素类,作用机制为破坏细胞的完整性,可作为控制水产品中荧光假单胞菌腐败生物保鲜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硫色镰刀菌孢子的杀菌效果及活性影响。方法:以硫色镰刀菌标准菌株BNCC 117681为目标菌株,首先研究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在不同条件下对目标菌株的杀菌效果;随后设计Box-Behnken试验方案,考察电压、处理时间和极距及其相互作用对杀菌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杀菌工艺条件;最后研究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该菌生长、细胞膜完整性及过氧化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电压、处理时间和极距是显著影响杀菌率的因素,在电压560 V、处理时间15 min、电极极距1.5 cm时杀菌率最高,可达到92.73%。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该菌后,孢子萌发率、菌落直径、菌体干质量以及麦角甾醇质量浓度都显著减小(P0.05);相对电导率、孢内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和核酸)渗漏量、碘化丙啶荧光染色强度以及丙二醛浓度都显著增大(P0.05)。说明细胞膜很可能是等离子体作用于硫色镰刀菌的主要位点,从而造成细胞膜损伤及细胞死亡。结论: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硫色镰刀菌孢子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研究结果为该技术应用于食品中病原真菌杀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