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含聚磷酸铵液体肥料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链低聚聚磷酸铵是生产新型肥料产品的重要原料,通过试验研究了含聚磷酸铵液体肥料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含聚磷酸铵液体肥料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比含正磷酸盐水溶肥料增产5%以上,比对照增产13.84%,并且增加了番茄的糖酸比、Vc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明显提高了番茄的品质。为聚磷酸铵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田试验探究不同配比的聚磷酸铵复合肥对包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聚磷酸铵的复合肥处理的包菜单株鲜质量和包心质量显著高于不添加聚磷酸铵的复合肥处理。聚磷酸铵占比为30%的复合肥处理的包菜667 m2产量为3 757.43 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故在复合肥中聚磷酸铵占比为30%时,可以促进包菜的生长发育,提高包菜产量,增加包菜经济效益。试验范围内复合肥中聚磷酸铵占比与包菜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常压条件下研究以湿法磷酸生产的磷酸二氢铵和尿素为原料生产聚磷酸铵的合成工艺条件,得到较温和的合成低聚合度聚磷酸铵的工艺参数。通过正交试验对聚磷酸铵的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1.5h,原料配比(磷酸二氢铵与尿素物质的量比)为1:1.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合成的聚磷酸铵的聚合度达到了34,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6.65%和70.20%(均为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4.
聚磷酸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聚磷酸铵(APP)是一种重要的无机阻燃剂,是膨胀型阻燃剂的主要成分之一。介绍了Ⅰ-型和Ⅱ-型聚磷酸铵的结构、性质,着重讨论了Ⅰ-型和Ⅱ-型聚磷酸铵的合成方法、改性途径的研究新进展,以及Ⅰ-型聚磷酸铵到Ⅱ-型聚磷酸铵的转化机理、转化方法。研究目的在于制备难溶于水的聚磷酸铵。  相似文献   

5.
聚磷酸铵具有养分含量高、溶解性好等诸多优点,用作肥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聚磷酸铵在生产过程中有缩二脲生成,因此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聚磷酸铵中缩二脲含量的检测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测定方法的准确可靠性。试验研究表明,缩二脲保留时间约为1.470 min,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7,加标回收率为98.9%~101.1%。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可应用于以聚磷酸铵为原料的复合肥料生产过程中缩二脲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端基滴定法测定聚磷酸铵聚合度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端基滴定法测定聚磷酸铵聚合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除聚磷酸铵水解断链外,残余铵离子和聚磷酸铵中的磷酸盐杂质也是影响滴定结果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加入四苯硼钠除铵、测定磷酸盐杂质的量等措施,可以消除残余铵离子、磷酸盐杂质的影响,水解断链倾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得到了较可信的聚磷酸铵聚合度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7.
膨胀型阻燃剂阻燃LDPE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采用新型膨胀型阻燃剂XSFR并同时添加聚磷酸铵和三聚氰胺对LDPE进行阻燃。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的方法对添加阻燃剂后样品的阻燃性能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氧指数的二次回归方程,并找出了聚磷酸铵和XSFR之间的最佳配比(质量比)为1.6∶1。此外,对因素与指标的关系以及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行了讨论,同时还对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试验表明,将XSFR、聚磷酸铵和三聚氰胺联用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其中以XS-FR的加入量对氧指数的影响最大,三聚氰胺的影响最小。添加本文所述膨胀型阻燃体系,可使材料的氧指数达到27以上。  相似文献   

8.
室外用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湿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聚氰胺、季戊四醇和聚合度为20的聚磷酸铵作为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防火助剂时,在湿热环境下使用,涂层表面有白色晶体析出,防火性能显著降低,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确认此白色晶体为聚磷酸铵。采用聚合度大于60的聚磷酸铵和聚磷酸三聚氰胺代替聚合度为20的聚磷酸铵,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持防火性能的同时,能显著提高涂料的耐湿热性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一定的氨气分压下,不同的反应温度,不同的反应时间对I-型聚磷酸铵转化成Ⅱ-型聚磷酸铵的影响;并以红外光谱中682cm^-1/800cm-1特征峰的强度之比,产物的水溶性以及pH作为实验参考判定I-型聚磷酸铵的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原料配比、微波辐射功率和微波辐射时间等因素对聚磷酸铵合成的影响,得到了较优的工艺条件:尿素和磷酸二氢铵的摩尔比为0.8∶1,微波辐射的功率为450 W,微波辐射时间为5 min,在较优工艺条件下合成的聚磷酸铵的聚合度为11,氨氮质量分数和P2O5质量分数分别为22.8%和48.6%,达到了市售农用水溶性聚磷酸铵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用聚磷酸铵和联二脲来提高绝热层材料耐烧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用绝热层材料的烧蚀过程以及提高耐蚀性能的功能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在以聚醚型聚氨酯为基体材料的绝热层配方中,添加聚磷酸铵和联二脲,测试其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试验结果表明,聚磷酸铵和联二脲都能够提高绝热层的耐烧蚀性能,尤其在聚磷酸铵和联二脲以及一定比例复配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核磁共振法测定聚磷酸铵聚合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前,国内外尚无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平均聚合度公认的权威性分析方法,国内测定聚磷酸铵平均聚合度的方法基本上是用端基滴定法,但该法不适宜测定高聚合度聚磷酸铵的平均聚合度.研究了用核磁共振测定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平均聚合度的方法.其原理是:聚磷酸铵的结构为非支链的长链状聚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磷谱对聚磷酸铵磷原子个数进行测定,然后根据磷原子个数计算出聚磷酸铵的平均聚合度.可以测定从低聚到高聚的聚磷酸铵产品的平均聚合度,方法简便、快捷、准确,为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平均聚合度的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聚磷酸铵微胶囊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聚磷酸铵与高聚物的相容性和提高它的热稳定性,采用原位聚合法成功地在其表面包覆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试验表明,三聚氰胺与甲醛摩尔比为1∶3,PH值控制在8.5,水浴温度为80℃,经机械搅拌可制得预聚体溶液;包覆时囊材用量为聚磷酸铵质量的30%、PH值控制在5.5、水浴温度为80℃、机械搅拌即可制得包覆完全的微胶囊化的聚磷酸铵。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无卤阻燃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红磷、氢氧化镁、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等无卤阻燃剂,构成多种阻燃体系对聚丙烯进行了阻燃研究,结果表明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红磷之间具有很好的阻燃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工业聚磷酸铵国家行业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了制定一部适用的聚磷酸铵产品标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通过对工业聚磷酸铵行业标准中各项指标和检验方法的实验研究,发现标准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五氧化二磷含鼍、平均聚合度、粒度等的指标要求低及氮含量和平均聚合度的检验方法不理想等。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对如何修改标准,提出了具体意见。并建议立即开展聚磷酸铵标准的修订或重新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了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配方。指出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和季戊四醇在膨胀型防火体系中的作用,并确定了其最佳用量。还研究了各种助剂及颜料对涂料防火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聚氨酯树脂微胶束聚磷酸铵(PUMAPP),并用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进行了表征。用聚氨酯树脂包封聚磷酸铵(APP)后,其粒子的水溶性下降。利用极限氧指数和UL-94试验,研究了APP/季戊四醇(PER)和PUMAPP/PER阻燃丁苯橡胶(SBR)复合材料的阻燃性,并利用热  相似文献   

18.
聚磷酸铵生产工艺与聚合度及聚合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含磷氮的无机聚合物,聚磷酸铵正在逐渐进入复合肥和液体肥料的生产领域。介绍了聚磷酸铵的生产工艺和利用端基滴定法测定聚磷酸铵聚合度以及离子交换分离法测定聚磷酸铵聚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室外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湿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通的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在湿热环境下使用时,涂层表面时有白色晶体析出,防火性能显降低。红外光谱分析此白色晶体为聚磷酸铵(APP)。采用聚合度大于60的聚磷酸铵或聚磷酸三聚氰胺代替聚合度为20的聚磷酸铵,在保持防火性能的同时,能显提高涂料的耐湿热性能。  相似文献   

20.
新型含聚磷酸铵水溶肥料喷施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链低聚磷酸铵是一种优质的磷肥,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逐步得到应用。采用聚磷酸铵为基础肥源生产出含聚磷酸铵水溶肥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其喷施对西瓜和水稻种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含聚磷酸铵水溶肥料后,能明显促进西瓜藤蔓生长且叶片较大,增加了光合作用的面积,有助于提高西瓜中心糖度,与对照相比增产421.3 kg/亩,增产率10.26%;水稻产量516.2 kg/亩,比对照增产33.8 kg/亩,增产率7.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