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解决四川某金矿选厂对该地区金矿回收率较低的问题,对该金矿进行了全面的矿石性质分析研究,并根据矿石性质的特点研究了回收该矿石中有用矿物的最佳工艺流程方案,并进行了多方案选矿对比试验。通过柱浸试验、浮选试验、重选试验、全泥氰化浸出试验的选金工艺方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矿可浸性很好,浸出试验金浸出率大于97%,重选、浮选回收率较低,最终确定了氰化浸出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简单,可操作性强,对该地区的金矿回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梭罗沟金矿堆浸尾矿存在回收率低,粒度分布不均匀,细泥含量较多的特点进行了堆浸尾矿回收金的试验研究。试验进行了分粒级全泥氰化浸出、堆浸尾矿浮选—浮选尾矿全泥氰化浸出、堆浸尾矿炭浸法氰化浸出3种不同工艺的对比,及-10~0.1 mm粒级柱浸、-0.1 mm粒级全泥氰化浸出、-0.1 mm粒级炭浸氰化试验。试验最终确定采用堆浸尾矿浮选—浮选尾矿全泥氰化浸出为最终工艺流程,同时确定了-10~0.1 mm和-0.1 mm粒级氰化浸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该矿的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某银金矿主要有价金属为银和金,并含有一定量的铅和锌具有回收价值。通过开展柱浸、浮选和全泥氰化浸出试验,结果表明,浮选能够有效回收矿石中的铅和锌,但金回收率仅为30%左右;全泥氰化浸出在最优条件下能够获得银浸出率为94.01%,金的浸出率为93.27%。  相似文献   

4.
难处理金矿石选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某金矿金矿品位较低,矿石氧化程度较高。金矿物粒度细小,主要以微粒、次显微金矿物形式嵌布于褐铁矿粒间以及被粘土矿物充填的褐铁矿裂隙、孔洞中,属于难处理矿石。根据该矿石性质进行了原矿全泥氰化浸金和浮选富集-氰化浸金两种工艺流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两种工艺均可获得较好的选矿指标:原矿全泥氰化搅拌浸出的金浸出率为94.19%;浮选富集-氰化浸金的金浸出率为97.62%,银浸出率为90.80%。由于浮选抛尾可显著提高氰化浸金的设备效率和经济效益,故推荐浮选富集-氰化浸金为该金矿的选冶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某金矿矿石选矿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金矿矿石进行了浮选、重选 浮选、全泥氰化等探索试验,根据探索试验结果,重点对全泥氰化进行了条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的试验条件下,该矿矿石金的回收率可达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6.
对西藏尼木县普松石英脉型金矿进行了原矿重选-尾渣氰化、全泥氰化、柱浸等方案的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浸出率依次为96.24%,93.88%,85.97%,由此说明,该金矿石属易选(冶)矿石。鉴于该金矿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该矿适合堆浸生产。  相似文献   

7.
某低品位金矿石原矿含金1.68 g/t,砷0.43%、碳0.40%、硫3.20%,金以显微或次显微形式浸染于毒砂、黄铁矿、褐铁矿中,具有载金矿物粒度细、砷和碳含量高等特点,是典型的低品位含砷碳极难处理 金矿石,严重影响金的浮选指标。为回收利用矿石中的金,分别进行了直接全泥氰化浸出、重选、浮选三种方案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全泥氰化浸出率仅5%,重选金精矿回收率不足10%,浮选可获得金品位 15.04 g/t、回收率77.13%的金精矿。由于浮选金精矿含砷、碳、硫有害元素均较高,浮选尾矿含金0.42 g/t,损失较高,因此试验采用焙烧预处理以脱除金精矿和尾矿中的有害元素,然后焙砂氰化浸出回收金。最终 试验采用浮选—金精矿焙烧氰化浸出—尾矿焙烧氰化浸出联合工艺,得到金总回收率70.66%的较好指标,有效地回收了矿石中的金。  相似文献   

8.
某低品位金矿石原矿含金1.68 g/t,砷0.43%、碳0.40%、硫3.20%,金以显微或次显微形式浸染于毒砂、黄铁矿、褐铁矿中,具有载金矿物粒度细、砷和碳含量高等特点,是典型的低品位含砷碳极难处理 金矿石,严重影响金的浮选指标。为回收利用矿石中的金,分别进行了直接全泥氰化浸出、重选、浮选三种方案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全泥氰化浸出率仅5%,重选金精矿回收率不足10%,浮选可获得金品位 15.04 g/t、回收率77.13%的金精矿。由于浮选金精矿含砷、碳、硫有害元素均较高,浮选尾矿含金0.42 g/t,损失较高,因此试验采用焙烧预处理以脱除金精矿和尾矿中的有害元素,然后焙砂氰化浸出回收金。最终 试验采用浮选—金精矿焙烧氰化浸出—尾矿焙烧氰化浸出联合工艺,得到金总回收率70.66%的较好指标,有效地回收了矿石中的金。  相似文献   

9.
某金铜氧化矿提金探索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难选氧化金铜矿进行了浮选、全泥氰化和柱浸等提金探索试验,以实现经济合理地开发该金铜氧化矿。结果表明,采用全泥氰化浸出提金的工艺流程,可得到比较理想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0.
甘肃某金矿为低品位氧化矿石,金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金颗粒以微细粒为主,且有37.04%以包裹金形式赋存。在矿石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常规浮选、重选、全泥氰化三种工艺流程对比,最终确定用全泥氰化工艺回收金。通过全泥氰化指标各影响因素的优化探讨试验,得出了最佳选别条件:磨矿细度-200目占85%、保护碱石灰用量为2000g/t、PH=10-11、氰化钠用量800g/t、浸出时间4h、矿浆浓度40%、底炭密度15g/L、吸附时间8h。在此条件下,进行氰化炭浸综合条件平行试验,可获得金浸出率93.15%、金吸附率99.45%、金总回收率92.63%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某金矿采用堆浸工艺,金的浸出率一直较低,改用全泥氰化浸出工艺进行试验,金的浸出率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为此,对该矿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影响金浸出的主要因素为雄黄、雌黄等。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采用原矿先经浮选除去雄黄、雌黄等硫化物,浮选精矿预处理后氰化浸出,浮选尾矿直接氰化浸出的方案进行试验,金的总浸出率达到88.52%,较原矿直接全泥氰化浸出提高25.0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格尔托金矿矿石中金的回收率,本文通过研究矿石物质组成、矿物结构构造、矿石嵌布粒度、主要矿物的赋存状态及金的载体矿物和分布规律。开展全泥氰化浸出、焙烧除碳-氰化浸出、浮选除碳-碳质焙烧-氰化浸出对比试验。最终确定全泥氰化浸出为最佳工艺流程,金浸出率达88.22%。  相似文献   

13.
根据矿石性质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其中,全泥搅拌氰化浸出金浸出率为94.01%;对-15mm和-25mm矿样进行柱浸,金浸出率分别为87.18%和84.28%。试验结果表明,该矿石适合就地浸出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东非乌干达Busia金矿为中等硫化物石英脉型含金矿石,通过“重选-重选尾矿浮选”、“重选-重选尾矿全泥氰化”和“重选-重尾浮选+浮选精矿氰化”三种工艺流程的对比,最终确定用“重选-重尾全泥氰化”或者“重选-重尾浮选+浮选精矿氰化”工艺来回收金。其中“重选-重尾全泥氰化”工艺得到:在磨矿细度-320目占80%,氰化时间24小时,金回收率92.23%;“重选-重尾浮选+浮选精矿氰化”工艺得到:再磨细度-400目占85%,氰化时间48小时,精矿浸出率90.07%,金回收率85.02%。  相似文献   

15.
根据矿石性质,分析了提金氰化过程中矿泥对矿浆的物理化学性质扩散系数的影响。试验表明,低品位细晶—泥晶岩型金矿石应尽量减少破碎磨矿所造成的矿泥,采用-100 mm粒度的矿石进行柱浸时,柱浸浸出率为77.67%,与原矿裸露金占80%的性质基本吻合,与原矿全泥氰化浸出指标接近。  相似文献   

16.
对川西某金矿的矿石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泥氰化试验和单一浮选试验。全泥氰化浸渣金品位为0.46 g/t,浸出率为87.5%,另外矿石中金属硫化物较多,且金的粒度细小,有碍于氰化的砷矿物含量较高,不利于金矿物的提取。相对而言,单一浮选工艺流程更适合该金矿床,原矿金品位为3.86 g/t,经过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两次扫选,获得的精矿金品位为65 g/t,金回收率91.7%。  相似文献   

17.
某金矿石工艺类型为少硫化物方解石重品石石英脉型金矿石,金的赋存状态以裂隙金为主,其次有占金总挝30%左右的包裹金,包裹在金属硫化物、氧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矿物巾。为选择适合该金矿开发的捉金工艺,进行了全泥氰化炭浸、浮选、重选多方案探讨试验,最终确定采用全泥氰化炭浸工艺,并进行了详细条件优化试验研究,获得金浸出率82.19%、金吸附率98.06%的技术指标,并通过探讨试验分析了金浸出率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某金矿矿石进行了全泥氰化、浮选—精矿氰化选矿工艺试验研究,根据试验分析结果推荐全泥氰化为该矿石处理工艺,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了合适的氰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对含金1.15 g/t的某低品位金矿进行了原矿全泥氰化浸出和柱浸浸出的实验室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原矿磨矿细度为-74μm占90%条件下,采用原矿全泥氰化浸出工艺,金浸出率79.13%;采用柱浸浸出,-10 mm粒级矿样金浸出率达到68.70%。工艺方案比较表明,在目前原矿金品位1.15 g/t、金价220元/g的情况下,推荐采用堆浸工艺开发此低品位金矿资源。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夹皮沟金矿选厂目前全泥氰化炭浆提金生产工艺产生的氰化尾渣和含氰废水处理污泥危害性大、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全泥氰化—无害化处理、浮选、重选—浮选、重选—浮选—金精矿氰化4种工艺的优缺点,从金回收率、投资费用、技术可靠性、安全环保等方面考虑,推荐采用全泥氰化—无害化处理和重选—浮选—金精矿氰化两种工艺作为原工艺改造的方向,并应结合实际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