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为完成大学德育任务,增强德育有效性,在现代大学德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从回归德育出发点,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和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大学德育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高校以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德育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要使高校德育取得实效,得到较大发展,就必须注重研究学生的道德需要,构建以道德需要为核心的道德激励系统。  相似文献   

3.
德育过程中的心理阻抗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形成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形成一般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内化”阶段,即:社会道德规范经过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过滤”、“整流”、“保护”等过程的处理,而转化为一种心理定势、个体意志、自觉需要。这个阶段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评价、有选择并根据已有的认识、需要、情感来接纳社会道德规范,并融为自身体系的一部分。第二是“外化”阶段,即,把形成的个体意志转化为经常的、稳定的个体品德和行为习惯。至此,一个德育目标的全部过程就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我国高等学校一直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着巨大的人力支持和强劲的智力支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不仅如此,高校还充分利用自己在教育战线和科技领域的优势,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作用就是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见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所指出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一、积极的带头作用带头作用意味着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机制是高校德育系统内部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其德育体制及其运作方式的统一体,是高校德育活动规律性的客观反映。高校德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德育必须与社会体制变革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相适应。因此,我们应以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积淀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大学生实现科学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必需要有高等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基地是强化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德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德育基地分散、封闭、单一存储式的发展现状,要求有效开发利用德育基地资源,实现德育基地资源共享。本文在明确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内涵基础上,探讨了实现高校德育基地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诚信缺失的现象,许多研究生的品质出现了智信分离的缺陷。究其因,主要是受社会大环境、高等教育发展及其速度、高校德育工作、社会用人等影响。诚信是研究生处己立身的基本规范,是知识学问的坚实根基,是成就事业的先导品质。因此,为研究生的诚信品质培根、固本,以确保他们学术与事业的成功,研究生必须坚守个体道德,高校须重视诚信引导,社会建立、健全各类诚信培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即将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化的环境给高校德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主要探讨了网络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定的教育对策,认为研究网络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关键之所在。个体能否实现道德内化,不仅依赖于客观的社会道德环境,而且与个体自身的主观条件、心理状况有关。本文着重于从个体主观的角度,考察实现道德内化的主要心理过程。一、由外在到内在的“搬家”如果个体没有经过系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南工业大学王群健兰云毛泽东德育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德育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基本点1.德育首位论毛泽东一贯...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德育负担过重。通过对大学德育负担过重的若干原因分析,提出减负的多种设想,以期改变当前大学德育现状,提高德育有效性,培养学生道德自觉性,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大学德育和人们期望的良性互动,使大学德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网络德育的吸引注意力研究就是深入研究网络德育的有效性问题,是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教育学的实际相结合,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解决大学德育中的现实困惑的尝试。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利用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场景,以直接影响人的德性发展的教育活动.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试探、展开和繁荣三个阶段.其研究主要涉及到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生活德育的含义、对生活的解析、生活-道德-德育的关系、生活德育途径和对德育脱离生活的批评等内容.存在着生活德育概念有待提升、生活范围有待界定和价值选择、生活德育方式有待建构和验证、是否还需要知性德育、生活德育的途径需要具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理性教育之外的环境影响是作用大学生德怀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阐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和理论思想教育的局限性,分析了大学生德性发展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并就把环境影响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视野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具体见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德育过程的内在规定,主客体互动规律,对高校德育过程的民主性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德育本质的研究 ,可谓人言言殊。虽然人们所认识的德育本质各有不同 ,但就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则是一致的 :遵照逻辑学的定义规则 ,从教育本质的一般属性出发 ,厘定德育的外延 ,明晰德育内涵 ,最终提出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如有人认为德育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 。有人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 ,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2 ] 。也有人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道德牵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本质是在时空的自由选择中实现自主自取。课余生活在价值上呈现“失落”、“失色”、“失足”与“得兴”、“得益”、“得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属性。控制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张扬其正面功能,从道德上牵引大学生按照“尊己重道、安身立命”的原则,以及“维公护他、清风净气”、“正身尽责、砺志成材”的要求去主宰自己的课余生活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疏忽的德育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