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范美玲  邵光信  顾维平  朱伟 《建筑科学》2006,22(4):98-100,82
在推导出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软件PREC中预应力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程序实现。  相似文献   

2.
易颂明 《山西建筑》2005,31(22):53-54
探讨了根据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下的裂缝情况来推断正截面承载水平的两种模型,从而得出了裂缝特征值、荷载和截面配筋率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简化计算模式,为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评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RPC吊车梁正截面静载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新型超高性能混凝土.为了研究其构件的受弯性能,制作了二根吊车梁进行静载试验,通过分析其受力至破坏的整个过程,得到了吊车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最不利截面应变沿高度的分布图,建立了考虑受拉区拉应力贡献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开裂前可以按弹性方法计算,将受压区简化为三角形,受拉区简化为梯形.在计算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时,纵筋率越高,梁的开裂弯矩提高越大,其T形截面的抵抗矩塑性影响系数γm可近似取为2.1.考虑受拉区混凝土的贡献,受拉区应力图等效系数k可近似取为0.34.  相似文献   

4.
同时配有钢筋和FRP筋砼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同时配有钢筋和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参照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基本理论,按照适筋破坏,部分超筋破坏和超筋破坏三种破坏方式对其进行了承载力分析,提出该种受弯构件的设计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5.
钢骨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麟  张仲先  阮成堂  王向峰 《工业建筑》2003,33(2):65-67,70
在对钢骨混凝土 (SRC)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即简单叠加法和一般叠加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分析了这些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研究并推导出了一组更为精确和合理的SRC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并将这一新的计算方法与简单叠加法和一般叠加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 ,阐述了其存在的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6.
贾磊  解咏平  李慎奎 《建筑结构》2015,(4):81-84,77
为了研究掺合矿物质混凝土梁被不同浓度的硫酸盐溶液浸泡后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对6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了四点加载试验,分析梁承载力随硫酸盐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掺合的矿物质能够有效改善普通混凝土的抗硫酸侵蚀性能;梁试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随硫酸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硫酸盐溶液的浓度越大,掺合矿物质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增加越明显。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掺合矿物质和硫酸盐浓度的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当今,科学计算器已是非常普及的运算工具,利用科学计算器,辅之以一定的计算方法,可以快速完成单筋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配筋计算。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练掌握这一“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将介绍运用计算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配筋的快速计算法,熟练掌握这一方法后,不需一纸一笔,即可快速完成单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配筋计算。与查表法相比,速度快精度高。显然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加快设计速度,以及在现场对配筋做快速核算具有实用意义。在介绍快速计算方法之前,首先回顾一下有关重要的表达式:(1)当混凝土强度等…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单筋矩形、双筋矩形、T形三种截面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异同点,介绍了适筋和超筋的区分界限,比较了不同截面形式受弯构件在弯矩设计值相同时的配筋量,并分析了配筋量相同时的受弯承载力及双筋T形截面的设计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内外试验研究成果,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方法进行了总结,结合大直径高强钢绞线的优越性能,提出了一种大直径高强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并针对该新型结构进行了正截面承载力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圆形截面受弯构件配筋与受压区圆心角之间的近似关系式,避免了解规范公式中的超越方程,便于手算圆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圆截面受弯构件是工程结构中常用的一种构件,现行的钢筋混凝土规范只给出了圆截面受弯构件全截面均匀配筋时的计算方法,而对于非均匀配筋时的计算方法并未给出。本文给出了圆截面受弯构件不均匀配筋时的计算公式,并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承载力模拟。结果表明,不均匀配筋比均匀配筋能够提高截面承载力,或者说,不均匀配筋比均匀配筋能够节省钢材用量。  相似文献   

12.
为快速准确评估受拉纵筋锈蚀对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影响,采用解析方法计算受弯破坏时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应力和应变分布,识别并定义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3个界限锈蚀率和6种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提出预判破坏模式再计算承载力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采用该简化方法,计算相关文献中235根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该简化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两个算例,分别研究初始超筋梁和初始适筋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及承载力随受拉纵筋锈蚀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受拉纵筋锈蚀率的增大,初始超筋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按照从“类似超筋”、“类似适筋”、“类似超筋”到“类似少筋”依次转变;初始适筋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模式按照从“类似适筋”、“类似超筋”到“类似少筋”依次转变;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近似呈多段线性降低,最终退化为素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转折点位置为界限及临界锈蚀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六根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梁跨中混凝土应变、钢筋应变、碳纤维布应变、挠度变化、裂缝分布、破坏形态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碳纤维布层数、纵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简化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塑性理论下限定理 ,由平衡条件 ,任意给定钢骨部分和钢筋混凝土部分承担的轴力 ,并分别求得相应各部分的受弯承载力 ,两部分受弯承载力之和的最大值 ,即为钢骨混凝土梁的受弯承载力。针对工程中常用的实腹式钢骨混凝土梁 ,推导出解析解 ,解决了直接采用一般叠加方法计算钢骨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反复试算的困难 ,统一了钢骨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模式 ,给出的计算公式简捷而符合我国设计习惯  相似文献   

15.
对国内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计算实例比较得出,2010版规范的箍筋用量比2002版规范的箍筋用量增加了25%,从而增加了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16.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附录三规定,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受弯构件当仅配有纵向受拉钢筋时,其截面面积可按下列公式确定:公式中γ_s则通过计算系数α_s然后查表求得,此方法即利用基本计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ECC/高强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的正截面受弯特征,以及ECC层厚度对叠合梁整体受弯性能的影响,做了两组共5根梁试件的正截面受弯试验。发现与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相比,叠合梁的承载力更高,相同荷载下的挠度值和最大裂缝宽度较小。在受弯全过程中其截面应变仍符合平截面假定,钢筋与ECC也可以实现协调变形,说明受拉区使用ECC可以使得高强钢筋的应力得到充分发挥。但ECC层厚度过大可能会使叠合梁发生脆性破坏。进一步地,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ECC的本构模型进行简化,忽略其应力强化贡献,并运用叠加原理,提出一种用于计算ECC/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方法,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诸多文献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中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设置若干特征参数,建立起它们和圆截面受压区面积与总面积之比α的关系图表,从而使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避免了求解超越方程和多次迭代计算等麻烦。计算方法求解快捷,简便实用,计算结果基本为精确值。  相似文献   

19.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锈蚀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的关键性问题。分析了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造成的结构性能退化和锈蚀梁的破坏特征 ,立足于现行规范的承载力计算公式 ,提出了锈蚀梁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 ,并重点探讨了粘结性能退化对承载力计算的影响 ,给出了协同工作系数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 5 0个锈蚀梁承载力试验结果对本文模型进行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白国良  陈小英 《钢结构》2000,15(1):50-53
基于平截面假定,指出了仪型钢和混凝土应变比(反映型钢屈服强度)的空腹式SRC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和相应的验算条件,建议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实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