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入关后,服饰制度始终在满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相互影响,冲突、融合。清代宫廷后妃首饰中,有的完全是满族本民族传统饰品,如钿子、扁方等,有的渗透了汉族传统服饰配饰特色,有的则在形制、材质、纹样、题材等方面完全继承了汉族的文化传统,还有一些是纯粹的西洋舶来品。沈阳故宫藏清宫服饰文物,包含大批后妃首饰,上至发髻饰物,下及腰带饰件,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本文以材质为主线,从流变、形制、纹样、题材、用途等方面介绍及考证了沈阳故宫藏清代宫廷后妃各类首饰20余件。  相似文献   

2.
清代宫廷服饰与粉彩瓷器是清代艺术与工艺的集大成者,两者处在相同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动物纹样的运用存在一定的相似处。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法及对比研究法分析动物纹样在两者的异同,通过对两者的题材、色彩、布局、造型等进行分析,找出动物纹样在不同艺术上的差异及其共通性。研究表明:清代宫廷服饰与粉彩瓷器在选取题材的风格和寓意上相似,在色彩运用上运用五行色的配色亦遵循传统的配色口诀一色为主、巧用补色、以色助色,在纹样布局上遵循中式对称之美及天圆地方的造物思想。但两者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载体,在造型上因器制宜、因地布纹,在工艺上因材施艺、因材敷彩,因此在纹样的呈现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绣挽作为清代女性服饰的主要装饰配件载体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通过苏绣绣挽可以进一步理解整个 清代衣饰轨制背后的服饰文化。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中国丝绸博物馆、江南大学民族传习馆和苏州大学博物馆展 出的绣挽藏品,并结合运用实物图像分析学,归纳总结清代绣挽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类比分析苏绣绣挽的 针法类型特点及应运规则,梳理清代服饰中绣挽的苏绣针法、丝线工艺、色彩、绣地和构图题材等独特的表达 形式。研究表明:清代苏绣服饰中绣挽的款式衍变与当时的思想和文化息息相关,其袖制构思和刺绣缝制等是 实用与审美的双重表现,形、色、艺极具江南特色,更表达了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的风俗习惯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殷安妮 《饰》2014,(2):38-42
清宫氅衣和衬衣同属后妃便服,在浩如烟海的清宫档案里,没有后妃穿用这类便服的制度规定,因此,业内外有时将其混为一谈。笔者以所见大量故宫旧藏清宫后妃氅衣和衬衣实物资料以及文字史料为据,从氅衣与衬衣款式比较、氅衣与衬衣穿用异同、氅衣与衬衣的制作工艺等方面,释析晚清宫廷氅衣与衬衣异同,比较其工艺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清代民间妇女服饰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时候,从一个展览中看到了一此近百年的老照片,其中几件清代妇女的服饰让人驻足良久,使人顿生“怀旧”情愫──这些历史的精华还是值得后人借鉴、欣赏的。这此照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拍摄的,是清代末年的中产阶级及普通百姓的一些生活写照。它们不仅非常真实、生动和鲜明地反映了清代民间服饰文化的特点及风格,同时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势、文化背景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这些画面又引导我重新将历史的书籍翻到清代服饰这一卷中。清代普通妇女的服饰,从现代观点上看也不失其美观、大方。从考究多变的头饰、衣…  相似文献   

6.
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首先表现为尖锐而又激烈的冲突,一方面清统治者以“首崇满州”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这一具体的政策将满族服饰文化强加于汉族厚积了几千年的服饰文化之上,以满族服饰文化来改造汉服饰丈化;另一方面汉族儒生、士大夫和广大民众拼死反对“夷狄”文化,贬斥满族服饰文化。然而,在禁止、反对、排斥的同时,又在积极地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仿效。同政治、制度、伦理等其他文化一样,满族服饰文化朝着汉化的道路不断演进,而汉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吸收满族服饰文化的精华,以致满、汉一家,两种丈化完全融合后共同创造出更加光华灿烂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7.
亲王府是北京清代王府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类王府,由于复杂的分封制度和现存状况,学界对亲王府的空间分布与选址特征研究还很薄弱.通过查阅《明北京城图》、《乾隆京城全图》及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确定了清代满族亲王分封的数量、满族亲王府的研究对象、原始名称、数量,总结了清代41座满族亲王府的四个空间分布与选址特征:利用明代皇亲宅第、官署、官宅改建;利用明代废弃仓、场、厂用地新建;择基址新建;利用清代各等级王府建筑或官宅改建.  相似文献   

8.
自然与社会环境直接影响服饰的形成,通过探讨满族的民问习俗,分析传统服饰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从而来弘扬民族传统,促进民族服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服饰中的袖式在唐代服饰中的发展变化,分析其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表明,(1)中国是一个“衣冠大国”“礼仪之邦”,她具有自己民族服饰特色,并将其自身的魅力影响着其他国家服饰,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2)袖式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服饰的变革,更体现了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传统礼教、民族意识与民族关系以及文化的变革.(3)唐代袖式的变化和丰富除了它本身的功能性的发展以外,它与领型的搭配也使装饰功能达到了极至,服装所体现出的层次美、线性美、动感美都通过袖式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葫芦纹作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不仅应用广泛且具有丰富的吉祥内涵。文章基于近年来各地明墓中出土的明代宫廷服饰及博物馆馆藏的明代服饰,对其中出现的葫芦纹的图案构成、色彩搭配进行归纳分析。研究认为:明代宫廷服饰中的葫芦纹,图案构成饱满端庄、表现手法写实简炼、色彩搭配浓重富丽,同时葫芦纹有着生殖象征、趋吉祈福、辟邪祛灾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满族萨满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灵物崇拜的研究,从满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领域揭示满族服饰的意义,以便更好的传承满族服饰,让满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2.
殷安妮 《饰》2013,(1):29-31,2,113
法衣亦称"如法衣"、"应法衣"、"佛衣"。《释氏要览》卷上:"律有制度,应法而作,故曰法衣"。璎珞法衣是藏传佛教密宗做重大宗教法事活动时由皇帝颁赏赐予大喇嘛穿用的服饰。法衣之五色分别象征:白色象征西方阿弥陀佛,蓝色象征北方不空成就佛,黄色象征中央毗廬遮那佛,红色象征南方宝生佛,绿色象征东方阿閦佛。清代宫廷五色法衣分为裳、袖、云肩、饰品、象皮、虎皮等部分。因为是皇家重大佛事活动所用,法衣的选材、织造、刺绣等都代表着乾隆时期服饰制造的最高水平,这类服饰的制作在前朝后世也非常鲜见,因此,五色璎珞法衣是非常珍稀的宗教文物。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满族萨满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灵物崇拜的研究,从满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领域揭示满族服饰的意义,以便更好的传承满族服饰,让满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清代满、汉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服对我国服饰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由于满、汉两族人民长期混居,使两族服饰文化逐渐走向融合.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满汉两族的民族特点,论述两族服饰的演变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皇清职贡图》中蕴含中华传统优秀文脉,其图像切实的描绘和记录了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壮族服饰艺术特征,为广西壮族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实证图册。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图像学研究法,融入民族学和服装学,通过解读和分析《职贡图》中 20 幅广西壮族服饰图像中的搭配形制、造型结构、色彩纹样等艺术特征,进而管窥清朝时期广西壮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其服饰的成因。这一研究呈现了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壮族服饰艺术特征的真实性及延续性,为延续民族文化及创造性传化奠定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莫高窟北周第290、296、428窟部分供养人服饰为研究对象,指出北周在中国服饰文化史上具有导开先路的作用。第一,中国男子服饰两大体制萌芽于北周;第二,中国女子服饰在北周时出现了与传统服饰截然不同的新样,窄袖小衫配及腋长裙这一服装样式对隋唐女子服饰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三,北周时期大量引进胡服元素,促使中国服饰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近代中国童衣的款式发展史,对童衣款式特征与变迁成因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基于《近代中国童装实录》中181幅实物及图像资料,对童褂、童坎肩的类型和款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童褂和童坎肩的款式繁缛,且偏短款;款式中门襟多为一字襟、大襟(右衽)、琵琶襟、斜襟、对襟,领型有圆领、立领及心形领,袖型有马蹄袖、箭袖、栏杆袖及短袖等;近代童衣款式变迁的成因主要在于西方服饰裁剪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服饰礼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力图避免以流派或是以时期划分的传统方法阐述清代词坛。而是从清代词坛的众多特色中,以调人的身份为立足点,选取最具特色的三个侧面:颇具风骨的遗民词人、淳朴风健的满族词坛、繁荣发展的女性词坛,来论述清代词坛的中兴和嬗变,驳斥“宋后无词”观点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9.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结合相关历史典籍及考古资料,运用符号学理论,从图像的能指、所指及意指三个方面,解析了晚明宫廷应景丝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研究表明:晚明宫廷服饰中应景纹样是节庆日所穿戴的纹样,其出现在明代晚期;应景纹样的出现,既有深厚的思想根源,又与明代的时代背景及社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应景纹样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其符号的解读依赖于汉族共同的文化心理。该研究为传统节庆符号元素在现代礼服的传承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