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处理》2012,(4):67-67
在制造业,气体渗氮(包括氮碳共渗)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长期以来,渗氮罐大多采用1Cr18Ni9或1Cr18Ni9Ti奥氏体耐热钢制作。但这种材质的渗氮罐通常经过几十炉次的渗氮处理就开始“老化”,即罐内壁对氨分解产生“触媒”作用而使氨分解率不断升高,使氨气流量增大,不仅影响渗氮(氮碳共渗)质量,也增加了生产成本。据有关单位统计,耐热钢炉罐的使用寿命仅约100炉次,用于不锈钢渗氮时其使用寿命更短。  相似文献   

2.
《热处理》2012,(2):51
在制造业,气体渗氮(包括氮碳共渗)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长期以来,渗氮罐大多采用1Cr18Ni9或1Cr18Ni9Ti奥氏体耐热钢制作。但这种材质的渗氮罐通常经过几十炉次的渗氮处理就开始"老化",即罐内壁对氨分解产生"触媒"作用而使氨分解率不断升高,使氨气流量增大,不仅影响渗氮(氮碳共渗)质量,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热处理》2012,(1):86
在制造业,气体渗氮(包括氮碳共渗)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长期以来,渗氮罐大多采用1Cr18Ni9或1Cr18Ni9Ti奥氏体耐热钢制作。但这种材质的渗氮罐通常经过几十炉次的渗氮处理就开始"老化",即罐内壁对氨分解产生"触媒"作用而使氨分解  相似文献   

4.
正氨(液氨)常用作渗氮、氮碳共渗、碳氮共渗及氨分解气等工艺的原料气体,属于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1液氨的饱和蒸汽压液氨的饱和蒸汽压见表1。  相似文献   

5.
《热处理》2013,(2):71
在制造业,气体渗氮(包括氮碳共渗)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长期以来,渗氮罐大多采用1Cr18Ni9或1Cr18Ni9Ti奥氏体耐热钢制作。但这种材质的渗氮罐通常经过几十炉次的渗氮处理就开始"老化",即罐内壁对氨分解产生"触媒"作用而使氨分解率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6.
渗氮炉状态调整的经验点滴广东韶关模具厂(韶关512023)郭海涛SomeExperienceontheAdjustmentofNitridingFurnaceConditionGuoHaitao在对工件进行渗氮或氮碳共渗处理时,氨分解率是最重要的工艺...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2013,(1):64
在制造业,气体渗氮(包括氮碳共渗)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长期以来,渗氮罐大多采用1Cr18Ni9或1Cr18Ni9Ti奥氏体耐热钢制作。但这种材质的渗氮罐通常经过几十炉次的渗氮处理就开始"老化",即罐内壁对氨分解产生"触媒"作用而使氨分解率不断升高,使氨气流量增大,不仅影响渗氮(氮碳共渗)质量,也增加了生产成本。据有关单位统计,耐热钢炉罐的使用寿命仅约100炉次,用于不锈钢渗氮时其使用寿命更短。防止渗氮罐"老化"的措施有涂料法、镀层法等,但最可靠的方法是搪瓷。搪瓷是一种金属材料与无机材料的复合材料,具有二者  相似文献   

8.
正氨(液氨)常用作渗氮、氮碳共渗、碳氮共渗及氨分解气等工艺的原料气体,属于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现对氨的特性、危害性及消防措施等介绍如下。1理化性质氨在标准状态下为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其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氯仿。氨在20℃水中溶解度  相似文献   

9.
短时渗氮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大多数钢铁材料经560℃×(2~4)h短时渗氮可以获得与铁素体氮碳共渗相似的渗层和表面硬度(低碳钢除外)。本文论述短时渗氮的温度、氨分解率、时间、渗后出炉冷却等工艺参数和操作方法的选择。指出短时渗氮的特点是带着化合物层服役使工件耐磨性大幅度提高,其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工艺时间,在工件表面形成薄而致密的化合物层。如果化合物层大于15μm表面将出现疏松,而致密区的厚度并未增长,因而过长的渗氮时间是有害无益的。短时渗氮已在工业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用高性能的四极质谱气体分析仪,研究了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过程中炉气各组分的分压。结果表明,氢和氮在炉膛内的分布相当均匀,但当总压力改变时,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氧对气体成分的影响,对于不锈钢离子渗氮或离子氮碳共渗等特殊处理,水的合成明显影响表面渗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井式气体渗氮炉中,采用氨气加二氧化碳和氨气加甲醇两段法对碳钢和合金钢进行了氮碳共渗,通过控制共渗温度和氮势等主要工艺参数,使氮碳共渗表层化合物层获得单相ε组织,并探讨了温度对不同材料共渗层组织、渗层深度及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70 ℃和615 ℃下氮碳共渗都可在表层获得单相ε组织,并随温度的升高,渗层深度和显微硬度都明显提高,能满足不同材料多种零件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1 前言据1986年在美国克利兰夫召开的离子渗氮国际会议资料报道,中国、欧洲、苏联、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地区正在运转并形成工业规模的离子渗氮炉,已达到1225台。虽然远没有达到气体渗碳炉等的数量,但确在稳定增长。本公司约在16年前已开发离子渗氮炉,为提高温度均匀性,炉内所设置的加热器采用独特的构造,设备具有生产能力。设备外销。在公司内部接受离子渗氮、离子氮碳共渗的委托加工,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从而取得了大量实际成果。下面介绍离子氮碳共渗生产实例和各种型号的炉子。 2 离子氮碳共渗处理  相似文献   

13.
用高性能的四极质谱气体分析仪,研究了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过程中炉气各组分的分压。结果表明,氢和氮在炉膛内的分布相当均匀,但当总压力改变时,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氧对气体成分的影响,对于不锈钢离子渗氮或离子氮碳共渗等特殊处理,水的合成明显影响表面渗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箱式气体氮碳共渗炉采用卧式圆桶形无马弗结构。炉内气体流动状况合理,保证了气氛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炉内的耐热钢构件都经过渗金属处理,克服了气体氮碳共渗或渗氮设备容易老化的通病,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氨气消耗及炉气氮势的稳定,易于控制。本设备已投产使用,性能稳定、运转可靠。炉温均匀性和渗层均匀性都优于设计的指标。碳钢和合金钢均获得满意的氮碳共渗渗层,工件表面光洁呈银灰色。本设备在密封状态下,自动完成进炉和油冷工序,改善了车间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用密封箱式炉进行短时渗氮 ,只通入氨气和氮气 ,炉气中无任何含碳气体 ,可以彻底消除HCN对环境的污染。经 560℃× 3h短时渗氮后 ,在钢的表面形成大约 ( 1 2~ 2 5) μm的化合物层。 2 0Cr钢、2 0CrMnTi、45钢和SCM 41 5钢短时渗氮后的表面硬度及渗层硬度分布都和同一设备中气体氮碳共渗的结果相同 ,除了低碳钢之外 ,用短时渗氮替代氮碳共渗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16.
箱式气体氮碳共渗炉采用卧式圆桶形无马弗结构,炉内气体流动状况合理,保证了气氛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炉内的耐热钢构件都经过渗金属处理,克服了气体氮碳共渗或渗氮设备容易老化的通病,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氨气消耗及炉气氮势的稳定,易于控制,本设已投产使用,性能稳定,运转可靠,炉温均匀性和渗层均匀性都优于设计的指标,碳钢和合金钢均获满意的氮碳共渗渗层,工件表面光洁呈银灰色。本设备在密封状态下,自动完成进炉和油冷工序,改善了车间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热作模具钢4CrSMoSiV1钢的耐磨性和热疲劳性能,对其进行氮碳共渗处理。试验表明,对于4Cr5MoSiV1钢,采用NH3和CO2作渗剂进行氮碳共渗,产品的质量比采用其他氮碳共渗工艺处理的更稳定,渗层表面硬度与气体渗氮层相接近。  相似文献   

18.
缪跃琼  林晨  高玉新  郑少梅  程虎 《表面技术》2015,44(8):61-64,102
目的研究304不锈钢离子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组织、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并考察渗层的磨损机理。方法利用离子渗氮及氮碳共渗工艺在304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化层,利用XRD,OM及共聚焦显微镜、显微硬度仪、电化学测试仪,分析处理前后渗层的组织、相结构及渗层的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结果 304不锈钢氮碳共渗和渗氮层主要为S相层,在相同工艺条件下,氮碳共渗工艺获得的渗层为γN+γC的复合渗层,且厚度大于单一渗氮层。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硬度约为基体硬度的3.5倍。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氮碳共渗层比渗氮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渗氮层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的犁沟效应和断裂,氮碳共渗层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的犁沟和微切削。电化学测试表明,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耐蚀性能均优于基体。结论 304不锈钢在420℃进行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处理后,硬度和耐磨性能可大幅提高,且氮碳共渗处理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应用气体渗碳的计算机精确控制技术,对常用低碳钢(AISI8720)进行了高温气体碳氮共渗试验,对不同渗碳条件(在不同时间加入不可比例的甲酰胺)下低碳钢的渗层深度和硬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得出渗氮介质比较例、时间等因素对于高温气体碳氮共渗过程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李涌 《热加工工艺》2008,37(2):91-92
HT9841型井式渗碳/碳氮共渗及渗氮集散式电脑控制系统成套装置由工业PC机、智能控温仪、HT9841智能碳控仪、HT9841N智能氮控仪、热电偶、氧探头、滴注电磁阀和可控硅等组合而成.是我厂RJJ-105-9T井式渗碳炉改造后应用的电脑控制系统,它具有操作简单、可视性等特点.适用于井式炉气体渗碳、气体碳氮共渗、渗氮和保护加热淬火工艺过程中的温度、碳势、氨分解率和渗层质量的控制.本文就我厂在使用过程中的几种异常现象及补救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