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β-环糊精与罗丹明B及番红花红T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罗丹明B及番红花红T为客体的包合物.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谱研究了β-环糊精与染料的包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分别形成了1:1的包合物,客体分子进入β-环糊精分子的疏水性空腔内,当β-环糊精加入到一定浓度的客体溶液中时,罗丹明B体系的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减弱,而番红花红T体系的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增强.还通过荧光光谱法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分别测定了15、25和35 ℃ 3个不同温度时染料与β-环糊精包合体系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包合物的形成主要取决于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的分子结构及两者作用力的大小,β-环糊精空腔大小与客体分子或其某些基团的大小越接近,越容易包合,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就越大.包合物的表观热力学常数显示,在上述包合体系反应的推动力是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2.
陈明俊 《广州化工》2011,39(10):100-101
研究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甲基红为客体的包合反应,用X-射线衍射法和热重-差热分析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甲基红摩尔比为1∶1时包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β-环糊精与柠檬醛及紫罗兰酮的包合反应,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用摩尔比率法确定了主-客体包合物的包络比。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与柠檬醛及紫罗兰酮包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β-环糊精与柠檬醛及紫罗兰酮的包合反应,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用摩尔比率法确定了主-客体包合物的包络比。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结晶形态,通过差热示重扫描、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核磁共振等方式对包合物进行性质分析,并通过相溶解度法计算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羟丙基-β-环糊精能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是一种稳定的新物质,青藤碱与HP-β-CD形成的包合物的包合分子比为1∶1,其包合常数为150.0。  相似文献   

6.
朱士龙  陈迪钊  李勇  林红卫  段友构 《精细化工》2012,29(2):159-163,208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结晶形态,通过差热示重扫描、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性质分析,并通过相溶解度法计算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羟丙基-β-环糊精能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包合物中青藤碱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分子个数比为1∶1,其包合常数为150.0 L/mol,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为-12.41 kJ/mol。  相似文献   

7.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硫酸亚铁-β-环糊精包合物,紫外分光光度法表征了包合物的形成,并用循环伏安法进一步证实β-环糊精和硫酸亚铁的主客体包合作用。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了硫酸亚铁-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比,并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硫酸亚铁可形成包合物,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为57.74L/mol。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16,(7):1319-1322
以β-环糊精和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为原料,在65℃DMAC溶液中形成β-环糊精/RDP包合物。利用核磁共振(~1H NM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RDP已形成包合物,当β-环糊精与RDP投料摩尔比为1∶2时,包合率最高为55.17%。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7):1319-1322
以β-环糊精和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为原料,在65℃DMAC溶液中形成β-环糊精/RDP包合物。利用核磁共振(1H NM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RDP已形成包合物,当β-环糊精与RDP投料摩尔比为1∶2时,包合率最高为55.17%。  相似文献   

10.
利用超声法制备了假性紫罗兰酮β-环糊精包合物。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β-环糊精对假性紫罗兰酮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假性紫罗兰酮与β-环糊精质量比1∶4,包合温度40℃,超声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假性紫罗兰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达到83.89%。验证试验表明,该工艺切实可行,重现性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1.
主要研究了β-环糊精分别与蒽酮、丙烯酸丁酯和三乙胺在水相中通过范德华力发生包合反应形成了主客体超分子络合物,并用核磁共振氢谱对络合物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应的可行性。通过核磁共振分析给出了客体分子在环糊精空腔的可能构像。  相似文献   

12.
《农药》2016,(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烯酰吗啉的包合作用。[方法]以β-环糊精(β-CD)、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甲基-β-环糊精(Me-β-CD)为主体,制备烯酰吗啉的包合物,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研究环糊精与烯酰吗啉的主客体作用。[结果]β-CD、HP-β-CD及Me-β-CD与烯酰吗啉形成了包合比1∶1的包合物,包合常数分别为910、749、1211 M-1。烯酰吗啉在水中的溶解度及稳定性均得到提高。[结论]研究结果将拓宽烯酰吗啉剂型的开发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β-环糊精与苯甲酸乙酯、苯甲醚和间甲酚在水相中通过范德华力发生包合反应形成了主客体超分子络合物,并用核磁共振氢谱对络合物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应的可行性.通过核磁共振分析,给出了客体分子在β-环糊精空腔的可能构象.  相似文献   

14.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头孢拉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头孢拉定与羟丙基-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包合物主、客体分子之比为1:1。高效液相色谱实验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使头孢拉定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为原来的5.3倍。  相似文献   

15.
《塑料》2017,(5)
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与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原料,采用溶液共沉淀法制备了聚乳酸-β-环糊精包合物(PLA-IC)。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核磁共振分析了包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PLA与β-CD的包合摩尔比为1.26∶1,证明其为部分包合。以PLA-IC包合物为助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PLA-IC复合材料,差示扫描量热(DSC)表明,包合物的结晶性比纯聚乳酸的结晶性能更好。热重分析表明,PLA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温度提高。因此,PLA-IC具有成核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甲基-β-环糊精(MCD)与芘(Pyr)为原料,通过饱和溶液法制得甲基-β-环糊精与芘的包合物(INC)。利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热重-差热分析(TG-DSC)、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与测试。对不同温度下INC的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制备温度为25℃时,INC包合率最高,为39%,在240 nm处对应吸光度最大,为1.62 a.u.;IR检测到受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包合物INC中芘的特征峰强度变低、峰形变宽或发生位移;TG-DSC表明,芘占据甲基-β-环糊精的空腔生成了包合物;SEM、XRD显示,包合物出现一组新的特征衍射峰,2θ=11.73?、18.04?、20.56?,表明包合物晶型改变;甲基-β-环糊精与芘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当温度为25℃时,甲基-β-环糊精使芘在水中的质量浓度增加到7.36 mg/L,为15℃时的2倍。  相似文献   

17.
环糊精包合客体分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环糊精具有独特的疏水空腔结构,与一些物质包合后.能显著改变这些物质的理化性能。本文在环糊精包合染料的基础上,探讨了环糊精包合客体分子的机理。认为包合物形成主要取决于环糊精和客体分子结构及两者作用力的大小。客体分子或其中某些基团的大小与环糊精空腔大小相近的易于包合,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影响包合物的稳定性,疏水力是包合过程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超声法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率及包合物收率的综合值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包合工艺参数,用紫外光谱与高效液相色谱考察肉桂油包合前后的理化性质来研究超声法制备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肉桂油包合前后的物化性质。结果得到超声法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包合时间40min、包合温度30℃、超声功率150W、m(肉桂油):m(β-环糊精)=1:10。在优选的条件下包合得包合率为83.5%,包合物的收率为71.3%。实验结果表明:肉桂油被β-环糊精包合后主要成分理化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由此肉桂油β-环糊精包合物成功解决了肉桂油易挥发,遇光和热不稳定,难用于工业生产这一难题,提高了其稳定性,制成固体剂型,为肉桂油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研究β-环糊精对叶酸的包合作用,提高叶酸的热稳定性及水溶性。采用MOPAC分子模拟和紫外光谱法探讨在水相中β-环糊精对叶酸包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用共沉淀法制备包合物,并采用TG-DTA、FT-IR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和确认。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β-环糊精与叶酸的包合比和包合物稳定常数,利用经典恒温加速试验法测定游离叶酸、包合物中叶酸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水相中,叶酸可进入β-环糊精空腔自发形成摩尔比为1:2(叶酸:β-环糊精)的包合物,与MOPAC分子模拟结果叶酸分子两端的喋啶和谷氨酸基团可分别进入β-环糊精空腔一致,333 K时包合物的稳定常数K为4.615×105。在室温下,包合物中叶酸有效期是游离叶酸有效期的3.6倍。叶酸形成包合物后,其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制备并鉴定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达到将茶树油固化的目的。采用饱和溶液法对茶树油进行包合,通过L_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并采用薄层层析法(T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及显微成像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别。结果显示,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质量与茶树油体积之比为5︰1,无水乙醇与茶树油的体积比为2︰1,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4 h,TLC、UV和显微成像均显示茶树油与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且其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