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体屈曲分为侧向屈曲和隆起屈曲,本文主要针对海底埋设管道的隆起屈曲进行研究,给出了隆起屈曲发生的判别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海底管道埋设状态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覆盖层厚度与缺陷高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深水海底管道铺设过程中出现湿式屈曲时海管所产生的变化及船舶自身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对湿式屈曲时海管的应变情况做了简要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3.
陆上管道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实现具有自动预判、智能优化功能的智慧管道。海底管道受其复杂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无法采用陆上管道的技术路线实施,影响了海底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水平。依据中海油近40年海底管道运营情况,基于数据聚合技术初步设计了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并构建了通航风险分析模块、管道悬跨风险分析模块、管道完整性评价模块和应急支持模块。经过数据验证认为该系统能够有效整合海底管道特征数据、日常维护数据、检测维修数据及监测系统数据等,提高数据的利用水平,整体降低海底管道风险,提高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4.
海底管道服役条件苛刻,发生事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采用完整性管理对提高海底管道运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统计了国内外近14年所发生的海底管道事故,并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导致海底管道失效的原因有有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缺陷、误操作及自然环境因素。调研了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标准发展现状,以及海底管道风险评价技术。分析了国内完整性发展,表明国内对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研究较为零散,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开展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多应用于陆上管道,而海底管道的完整性管理研究还不够系统。  相似文献   

5.
海底管道是海洋油气运输的大动脉,海底管道运行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世界油气交易正常运转和国内工业发展。海管安全隐患主要是由腐蚀造成,本文通过调研文献研究了国内外海底管道的分布现状,分列海底管道腐蚀环境和原因,分析了海底管道腐蚀类型,针对这些腐蚀采取防腐措施,通过新技术对海底管道腐蚀状况进行检测,对未来海底管道防腐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陈庆 《江西化工》2020,(2):81-84
海底管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海底油气介质输送方式,其安全性要求极高。随着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日趋频繁,提出海洋开发计划的石油公司日益增多,海底管道建设将不断发展。受所处环境条件影响,海底管道强度分析要点众多,主要设计理念与陆上管道有较大区别;同时,目前鲜有公开报道的海底管道强度详细分析导则,这对梳理海底管道强度分析技术提出了需求。基于最新版的DNVGL-ST-F101规范,系统地研究了海底管道强度分析要点,探讨了海底管道强度分析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海底管道输送是海上平台之间及海上平台与陆地终端之间进行介质输送的主要手段,海底管道运营期间的维护管理对延长海管的使用寿命、确保海管的使用安全至关重要。根据南海西部海域多年海底管道的使用经验,总结了海底管道运营期间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海底管道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了海底管道运营期间需要进一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为开展海底管道运营期间的维护管理提供了指导,也为海上其它油田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海底管道的在位稳定性设计是保证海底管道安全运行的关键。管道配重可显著提高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合理的在位稳定性设计应兼具功能性与经济性,避免过度保守,也利于对后续管道安装提供便利。目前,针对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的研究报道,虽然较为深入地进行了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对比等方面研究,但鲜有对在位稳定性设计要点的提炼以及基于施工角度考虑的优化方法的思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基于DNVGL体系对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分析的基本要求,结合在位稳定性控制的基本原理,详细探究了海底输气管道在位稳定性设计要点,并结合施工特点,探讨了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设计优化思路。研究表明:海底管道配重优化可从多方面开展,通过分段调整配重参数,可在保障在位稳定的情况下,减少自由悬跨和铺管中的附加工程量。可为浅海海底输气管道设计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俊文  陈庆  朱曦  赵伏锐 《广东化工》2014,(9):56-57,76
为保证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常在管道外表面涂敷混凝土配重层。对于管道的热力计算,有必要研究混凝土配重层对传热系数的影响。文章基于传热和对流理论,根据常用计算模型,推导了海底管道传热模型,借助计算软件,探讨了混凝土配重对海底管道温降的影响。文章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海底管道热力分析的参考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海底管道泄漏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航  王策  阿斯汉  王卫强 《当代化工》2014,(12):2645-2647,2651
随着海洋石油技术的发展,穿越海底的油气管道数量不断增多,海底管道泄漏的危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对海底管道泄漏的检测显得愈发的重要,但多数陆上埋地管道泄漏的检测方法不适用于海底管道。将海底管道的常用的和新兴的检测技术归纳为以下四类检测方法,即直接检测、管内流动运行设备检测、管壁系缆式检测和管外设备间接检测。并对这些方法所包括的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及重点,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开采出来的开采液加大,油气的运输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轮船的运输量已经达不到要求,必须建设海底管道来运输开采的油气,因此设计海底管道将会成为热点论题。现阶段国内海洋工程上应用的海底管道的管径通常较小,其内壁上很难通过其他方法来进行防腐处理。如何有效地对海底管道进行防腐,将会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提出对海底钢管道的防腐蚀,维持管道正常运行和保证管道设计寿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蓬莱19-3油田混输海底管道清洗过程中药剂进污水流程配伍性不合格的问题,重点通过开展海底管道清洗药剂优化研究,对清洗药剂进行了试验优化和现场应用,达到了海底管道清洗废液能直接进入污水流程处理的目标,为海底管道化学清洗药剂废液处理工序简便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海底管道建设、维护管理也越来越趋于智能化、数字化。为了更加及时地掌握管道运营状态,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通过数据的及时获取、有效分析和及时预警,实现对海底管道的高效、智能管理,保障海底管道安全运行。海底管道是油气输送的重要手段,随着海洋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海底管道已经成为油气资源运输的重要通道。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借鉴与学习,结合我国海底管道运行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海底管道完整性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对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我国海底管道完整性数字化管理体系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底管道悬跨的产生有诸多原因,波浪和海流的冲刷、异常潮流和暴风的作用、土壤性能的改变和海底的凸凹不平都很容易使管道产生悬跨。当海底管道出现悬跨后,使得海底管道的运营风险剧增,严重影响海上油气的安全生产。因此采取合理的方法对海底悬跨管道进行维护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采用了多种海底管道悬跨防治和维护措施。本文总结了海底管道悬跨维护方法,以期为海底管道悬跨的维护提供指导性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油气管道是油气运输最经济、快捷和可靠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油气管道服役期的增长,管道容易出现腐蚀、磨损、意外损伤等情况。对海底管道进行内检测作业,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海底管道的腐蚀损伤等情况,还可以指导海底管道的运营维护,有效的避免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但是,由于海底管道内检测作业通球过程中无法跟球、检测器清管器在海底管道中难定位及海底管道断管取球工程浩大等因素,导致海底管道内检测作业风险要远高于陆地管线。因此,需要对泉州石化海底管道内检测作业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及制定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海底管道是油气资源运输的主要方式。随着油气资源的大量开采,受海洋特殊工况的影响,风浪流的冲刷、各种船只的随机性载荷作用,导致海底管道遭受第三方破坏的风险增加。在统计海底管道事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主要因素,利用安全屏障理论,构建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模型,提出基于Bow-Tie模型的海底管道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价方法,提高对海底管道事故和风险的防控能力,为海底管道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海底管道登陆拖拉作业一般采用浮拖法和底拖法拖拉技术,将海底管道通过拖拉进行登陆。以上两种传统的海底管道登陆方法,能够满足大部分海底管道铺设的登陆环境条件,但当涉及到登陆的海底管道较多、海底管道登陆的施工空间不足、海底管道登陆位置有无法逾越的障碍物、海底管道登陆位置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时,上述方法便不能满足海底管道的登陆。某海管项目中首次将定向钻工艺引入海洋工程领域,解决了该项目中管线无法采用传统的浮拖法和底拖法拖拉技术进行登陆的工程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油气输送过程中的海底管道建设日益增多。某些海底管道需穿越地震带区域,铺设在地震活跃区的海底管道可能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破坏,本文将结合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AutoPIPE软件模拟海底管道管道承受内外压力、温度、波浪、海流和地震荷载下的海底管道,提供一种通用、有效的方法分析地震工况下的海底管道受力变形情况,以确保海底管道在地震工况下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9.
《清洗世界》2021,37(6)
迄今为止,全球海底管道总里程已超过十几万千米。我国的海底管道工程虽起步较晚,但总里程数也超过了6500km。随着海洋工程的开采进程,中国早期投入的海底管道已到达服役后期。越来越多的海底管道面临退役后需要回收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利用铺管船作业线进行海底管道流水线式回收施工工艺。该施工工艺安全、高效,无需额外增加其他大型设备,对单层海底管道和双层海底管道回收均适用。海底管道回收距离越长,回收工艺在效率上和经济上的优势越明显。值得在海底管道回收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海底管道而言,虽然腐蚀破坏的速度较慢,但是腐蚀现象会导致管道壁厚减薄,这样也就会导致管道结构的完整性出现降低,从而使得海底管道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幅度增加。本文首先阐述了海底管道腐蚀防护系统完整性评价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海底管道腐蚀类型,同时,就海底管道的完整性生命周期评价进行了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