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3)
近年来,"家电下乡"在全国推广起来,但是在一些地方"家电下乡"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热起来,仍然有一些农民宁愿购买非"家电下乡"产品,而不购买"家电下乡"产品。以往对"家电下乡"的研究偏重从政府和商家的角度来研究"家电下乡",很少从农民的角度来研究。而事实上,农民对"家电下乡"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家电下乡"实施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从农民的角度来研究"家电下乡"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个案访谈的方法,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待"家电下乡"政策,并从农民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揭示了农民对商家和政府的信任的缺失现象是导致"家电下乡"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
随着高校科技工作对我国科技工作的影响日益加深,政府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大,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应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科研管理人员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敬业精神、熟练的现代化办公能力和一定的沟通技巧之外,还应该在科研管理上实现从"管"到"理",在信息处理中实现从"接收"到"接授",在科研服务中实现从"服从"到"务实",在课题质量上实现从"量"到"质"的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
从"有教"到"无类",从"无类"到"有差别",从"有差别"到针对"弱势"的补偿,这是一种从教师公正的理想出发,以教育现场为抓手,在实践中践行教师公正的鲜活画面。"弱势补偿"重新诠释了幼儿园教师公正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幼儿园教师需要在态度上明确教育追求,树立真正公正的教育观念;在过程中设计灵活的教学内容,给予多种形式的补偿;在评价时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建立动态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唐燕 《城市规划》2020,(2):20-26
文章从二元思辨的视角探讨了新时期我国城市设计运作的转型趋势。伴随存量规划与精细化治理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城市设计发展需要不断强化运作模式的"规范化"与"个性化"建设,并由此表现出二元转型的多重工作特点。城市设计在方式演进上逐渐从"设计控制"迈向"设计治理"、在作用途径上从倡导"公共政策"走向重视"产品设计"、在行动转换上从"设计活动"转向"社会动员"、在机制建设上需要"顶层设计"结合"基层创建"的力量推动。基于这4种二维观,文章从"适变"和"应变"两方面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发展的展望,以及如何更好地动态适应或主动应对变革趋势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
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当下的数学教育正经历着从"离身"到"具身"、从"结果"到"过程"、从"内容"到"实践"的嬗变。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做思共生"的数学教学主张构建"手脑并用""学创结合""思行一体"的数学教育。"做思共生"既是一种操作范式、一种教学范式,也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多元的社区发展需求对社区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具有显著在地化特征和实践导向的社区规划面临来自传统规划技术路线、研究视角和基础理论等诸多困境制约。文章借助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总结我国现代居住空间规划模式呈现出从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小区的"生产空间"到社区规划的"空间的生产"的重要转型特征,"社会"逐步取代"空间"重新回归生产的目标核心。基于对前一阶段社区规划工作中主要问题的反思,文章结合在北京市海淀区"新清河实验"中社区规划的实践探索,针对空间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发展高度不均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型社区规划的核心目标、手段和路径,并将其概括为从"需求导向"到"资本导向"、从"利益干预"到"关系干预"、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的3个转向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2):27-29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也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然而,在当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从"形式化"研究转变到"实质性"研究,从"垄断式"研究转变到"包容性"研究,从"运动式"教育转变到"自觉性"教育,从"玄学式"教育到"通俗性"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相结合,逐步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6,(5)
籀要基于在"建筑东西"和伦敦亚非学院联办的论坛"家"上的对谈,尝试从宅型尺度、中低收入住宅、开放封闭小区、老龄化跨代住宅四个方面对中国和英国的宅型住居进行简要对比,从在英实践者的角度提供一个可供延伸的"家"的拼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福"装饰文化的内涵展开,进而从思想和信仰层面讨论"福"装饰文化存在的基础。并列举了"福"装饰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最后提炼了建筑中"褔"装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喜钢 《规划师》2012,28(8):5-8
"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与目标,也是应对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新战略诉求。从规划的视角解读"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必须构建一种集约型的空间模式,其特征表现为整体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两型社会"的建设必将引领规划的全面转型,包括四个方向:从"城市型"到"城乡统筹型",从"外延扩张型"到"内涵提升型",从"空间型"到"综合型",从"孤立型"到"协调型"。在此过程中,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也将从"技术专家"向"公众价值的倡导者"转变,因而将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从"原真性"一词的发展及在中国的应用和提法的改变,得出对"原真性"的几点理解。另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的修复观和近现代修复观念的改变,最后从原真性的角度对保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上海的"历史风貌保护"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并在2000年以后逐步完善,在旧城改造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护了上海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国具有创新性和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今"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上海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向"城市遗产保护"转变,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上综合考虑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框架,采用"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方法对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价值和特色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可实施操作的积极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国际现代大都市的建设与地方独特文化的保持与彰显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城市建设发展正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从"城市管理"转向"城市治理"、从重视"速度"转向更加关注"质量"和"温度"。本文以最早提出"建设有温度城市"的上海市为例,介绍了上海城市建设治理的新理念和目标、"有温度"的相关概念、建设"有温度的城市"的策略和创新举措,以及上海这个城市在社会民生、数字政务上对提升城市温度的具体行动方案,以期为新时期我国的城市建设和治理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研究评述及规划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概念内涵、形成机制、价值判断和更新改造策略4个方面总结国内外"城中村"研究文献的观点.提出:应以价值中立作为"城中村"问题分析的逻辑起点:从"制度一行为"解释框架来理解"城中村"的形成:从合理建构城市低品质社区的角度,并在充分考虑现有制度和各种现实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寻求社区治理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基于"作为空间边界的坡顶"的认识和"从单一坡顶到单元坡顶"的可操作性两方面,结合案例分析了"坡顶作为空间设计的方法"的可能性;详述了"坡法"在延庆园艺小镇文创中心工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尊"项目的开发建设中,BIM技术的引入是从业主方的项目管理需求开始的,目前已经完成了整体策划和初步设计阶段的BIM成果。从BIM技术在"中国尊"项目的应用实践看,在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层面,更加容易理解BIM的价值。只有从"零和博弈"理念的契约关系转变为"多赢理念"下的伙伴关系,通过系统集成和充分协同才能充分发挥BIM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总体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工作重点。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今后的城市更新必将以多元协同为重要路径。在对城市更新及治理理论等相关概念的阐述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城市更新面临的若干挑战;进而以治理为视角,对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相关主体的理念和角色转变进行探讨,即政府职能从"多头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企业责任从"单求盈利"向"兼顾公益"转变,社会公众从"表达诉求"向"深度参与"转变,专业群体从"技术理性"向"多元定位"转变。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主义对建筑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古典时期到现代主义时期直至当代,理性主义已经深入到建筑创作的各个层面。本文梳理了理性主义在各时期的表现特征,并从"形态理性"、"技术理性"和"功能理性"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理性主义在当代我国建筑创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罗少卿 《城市开发》2006,(10):46-47
随着"房地产市场营销"和"物业管理"的深入发展,住宅的建筑设计已越来越强调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进行评价,住宅建筑设计评价的内容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上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