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推荐太原开展民用洁净焦炭替代散烧原煤的成功经验,对民用洁净焦和半焦(兰炭)作为民用清洁燃料进行了论述,结果认为:无论是产品作为民用燃料的性能还是炼焦产能利用的宏观经济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生产民用洁净焦炭替代散烧原煤可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介绍了散烧煤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及太原市研发、实施和推广民用洁净焦的实践经验。利用我国过剩焦化产能生产民用洁净焦探索焦化企业生存转型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仍使用劣质散烧原煤,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提供优质的煤基洁净燃料是从源头上解决劣质煤散烧所带来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传统民用炉具为层燃式,对所用燃料具有强度和块度的要求。因此,如何保证燃料的成型与强度是一个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长焰煤为原料,与复合助剂先经冷压成型,再通过热解制备得到洁净焦炭。同时,系统地研究了复合黏结剂添加量、热解温度等对洁净焦炭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聚乙烯醇(PVA)、30%洗油渣(WOR),在800℃下可得到抗碎强度为94.7%的洁净焦炭,可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复合添加剂中的PVA为冷态黏结剂,其遇水会在煤粒间形成高黏性网状胶体,促使煤颗粒之间黏结,保证其冷态强度。而WOR为热态黏结剂,其在高温热解过程将转化为高黏结性的类胶质体,将原本松散的、无黏结性的惰性颗粒黏结,最终形成高强度的民用洁净焦炭。该研究对高强度民用洁净焦炭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兰炭型焦的生产工艺,并将兰炭型焦与兰炭、原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硫含量及灰成分等性质进行了对比,通过试烧实验得出几种燃料的燃烧性能、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等数据;通过对比,验证了兰炭型焦替代原煤作为民用燃料的节能减排效果,以及用于民用燃料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不同燃料在小区域供暖炉具中的NO_x排放特性,分别以原煤和洁净型煤为燃料进行了燃烧试验;结果表明,相比燃用原煤,洁净型煤可以降低NO_x排放33%,实现炉内降氮的目的;单个洁净型煤在层燃炉具燃烧中经历了动力燃烧、过渡燃烧、扩散燃烧、燃尽等4个过程,在燃烧中通过贫氧气氛抑制、还原性气体和焦炭还原等过程降低NO_x,具有自还原NO_x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煤化工》2017,(4)
对民用洁净焦炭燃烧过程中影响固硫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热重(TG)等表征手段,对原料煤的热解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添加钙基固硫剂后,温度及钙硫比对民用洁净焦炭燃烧过程中固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硫原煤在室温到1 150℃热解过程中,共出现了4个明显失重阶段,分别对应干燥脱气阶段、解聚与分解阶段、缩聚与裂解阶段及盐类高温分解阶段。洁净焦炭燃烧固硫率随着温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钙硫摩尔比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钙硫摩尔比为2.5、燃烧温度为1 050℃时,洁净焦炭燃烧固硫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氨碱法纯碱生产石灰窑燃料以白煤代替焦炭的诸多弊端.综合权衡白煤代替焦炭,已经弊大于利,得不偿失.石灰窑恢复烧焦炭是实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纯碱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煤化工》2016,(6):28-31
简述了中国民用燃料现状,分析了半焦成型制民用燃料具有技术可行性后,再通过"原煤就地转化替代无烟煤进京津冀"和"在消费地建立煤热解分级制清洁燃料项目"两个实例,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项目均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政府对每吨半焦成型燃料补贴170元时,即可达到每吨补贴500元推广无烟煤的效果。采用半焦成型制民用燃料,可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建议政府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半焦成型制民用燃料的标准,加速推进清洁民用燃料产业化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在对我国当前民用散煤清洁化利用各项技术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采用雷达图的方法,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以优质无烟煤替代散煤、以兰炭替代散煤、以民用洁净焦替代散煤、以洁净型煤替代散煤、推广高效节能炉具、集中供暖、以电代煤、以气代煤、以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散煤9项技术为典型,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劣势;对各项技术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下,集中供暖是实现我国民用散煤清洁化的最有效技术,民用洁净焦、兰炭可作为储备技术而发展,以气、电代煤则是我国民用散煤清洁化的必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神木兰炭具有低灰分、低硫、低磷、低有害元素、高发热量等优越特性,燃烧性能与热稳定性较好.在分析神木兰炭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对其清洁燃烧利用现状进行了评析.神木兰炭替代无烟煤用作生产、民用燃料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及对空气的污染,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将神木兰炭与无烟煤、生物质复配成型制备混合燃料代替原煤燃烧是未来神木兰炭高效清...  相似文献   

11.
二甲醚(简称DME)作为一种清洁产品具有多种用途。它可作为民用燃料代替液化气,作为清洁燃料代替柴油,还可用作冷冻剂、溶剂、气雾剂的抛射剂和特种燃料等。同时经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重要有机化工产品,可合成多种化学品及参与多种化学品的合成。因此二甲醚碳-化工下游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二甲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甲醚是我国值得重点发展的清洁燃料,文章分析了二甲醚代替柴油作为汽车燃料、代替民用液化石油气的可行性,并对二甲醚的生产工艺如两步法、一步法、二氧化碳及生物质直接合成二甲醚等进行评述,认为一步法工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适用于化肥厂和甲醇厂生产二甲醚。  相似文献   

13.
把握机遇,发展甲醇,二甲醚洁净燃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醇、二甲醚是一种新型洁净燃料,两者均可作为车用和民用燃料,从煤出发制取甲醇、二甲醚燃料是发展煤化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民用燃煤在我国煤炭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大,民用燃煤粗放、低效的利用方式导致大量气态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通过文献调研和查阅相关数据介绍了我国目前民用燃煤使用状况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通过数据调研可知传统的民用燃煤利用方式的主要气态污染物(颗粒物、SO_2、NO_x、VOCs)的排放因子均高于工业污染源的排放因子,因此减少民用燃煤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是使用洁净煤替代原煤散烧及使用高效节能炉具。  相似文献   

15.
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洁净燃料二甲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二甲醚作为一种新型洁净燃料,用作柴油发动机燃料、民用燃料的可行性、经济性,介绍了二甲醚的生产、研究现状。建议用煤作原料制二甲醚,促进我国煤化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由汇达新型燃料公司开发的“汇达醇类民用燃料”(即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院开发的“Ⅰ型醇类民用燃料”),是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而开发成功的新型民用燃料,1993年3月26日已在北京通过了由化工部主持的部级鉴定。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城建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公安部的有关领导及专家参加了鉴定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燃料是一种使用方便、洁净的优质民用燃料,使用过程类似于石油液化  相似文献   

17.
杨海宁 《化学工业》2008,26(2):13-14
叙述在大型的竖式混烧石灰窑上试用粒度为15~30 mm焦炭代替粒度22~40 mm焦炭为原料生产石灰.通过调整送风方式、改变石灰石和燃料的混合方式、调整工艺控制参数等工艺改进后,煅烧区上移等不正常的工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焦耗下降、生过烧率降低、石灰CaO含量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8.
传统燃煤发电方式效率受限,污染严重。通过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DC-SOFC)技术可将煤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效率高,生成的高浓度CO2有利于后续捕集、利用或封存,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洁净煤技术。使用煤基燃料的DC-SOFC已有一些前期研究,但煤炭成分和结构复杂,其对DC-SOFC性能影响研究还不够全面。为评估煤基燃料在DC-SOFC中使用的可行性,以新疆哈密煤为燃料,通过对比原煤、负载Fe催化剂的原煤、焦炭和负载Fe催化剂的焦炭为燃料的DC-SOFC性能,结合燃料成分的能谱分析,研究了影响煤基燃料DC-SOFC性能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新疆哈密煤可用作DC-SOFC的燃料,使用负载质量分数5%Fe催化剂的焦炭为燃料的DC-SOFC具有最好的输出性能,运行温度850℃下,峰值功率密度达255 mA/cm2;而使用焦炭燃料的DC-SOFC表现出最佳的燃料利用率,在850℃和200 mA恒电流模式下放电,其单质碳利用率达95%。新疆哈密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DC-SOFC燃料,尤其是将原煤炭化、炭化后负载一定量Fe催化剂有较好的输出性能和高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垃圾填埋后的沼气回收利用过程,因垃圾填埋产沼制取压缩气的清洁度、热值同液化天然气相近,它可以代替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使用。作为清洁燃料可用来供热、发电、及其他民用或商业区域性的供气站中,如果压缩气用作汽车燃料,其环保效益好于汽油。  相似文献   

20.
二甲醚合成技术进展及应用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建芬 《煤化工》2002,30(6):11-14
综述了甲醇脱水制二甲醚、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技术进展 ;分析了二甲醚在民用洁净燃料、替代柴油燃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