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电厂节水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火力发电厂是耗水大户,随着水资源的日渐匮乏及环保法律的日趋严格,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已成为火电厂面临的紧迫任务。在对厦门嵩屿电厂节水工作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火电厂可采用的节水管理措施与技术改进措施,可为其他电厂的节水工作及水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结合某热电厂实际情况,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节水减排的措施,实现效益更大化。  相似文献   

3.
王翔 《工业水处理》1992,12(6):32-33
本文以实例说明大型火电厂循环水处理技术与节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脱硫废水的水质特点出发,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废水预处理和零排放处理工艺。脱硫废水的水质和水量因时因地而异,终端处理措施的选择也应充分考虑脱硫废水的水质和水量。当脱硫废水的硬度较高时,应采取相应的软化预处理措施;当脱硫废水的水量较大时,应采取适当的减量化措施。电厂废水的终端处理措施可分为蒸发结晶法和烟道处理法。不同处理工艺的占地规模、处理能力和投资运行成本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电厂应根据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安增琴 《广东化工》2015,42(2):45-46
水是钢铁企业生产的命脉,能源动力厂通过废水分质回收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采用软水补充循环水提高浓缩倍率降低新水补充,对系统技术改造等措施不断优化用水结构,规范水务管理,在节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工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而循环冷却水用量约占整个工业用水量的70%~80%.因此,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作者从旁流处理工艺、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稳定水质等方面介绍了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柴油深度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氢柴油中残留的硫化物主要为二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因此,脱除柴油中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是实现柴油深度脱硫的关键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加氢脱硫、生物脱硫、氧化脱硫和吸附脱硫等技术及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反应吸附脱硫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孙祥  张晓谕 《广州化工》2022,(15):51-53
通过讨论污泥化学性质对污泥脱水性影响,介绍了胞外聚合物对污泥脱水性影响的几种不同学说,同时介绍了金属离子对污泥脱水性的影响;对污泥深度脱水技术进行了介绍,对传统污泥脱水技术、基于污泥高压过滤脱水的调理技术以及电渗透污泥脱水技术的优劣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污泥深度脱水工艺的工艺适配性和应用现状,并对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水深度脱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出水中的色度物质构成复杂且难以处理,随着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和再生水用量的不断提高,解决色度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色度的概念和组成,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利用混凝、氧化技术、膜过滤技术和组合工艺去除色度的效果和机理,分析了影响其脱色效果的因素,并简要评述了各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总结发现,纳滤(去除率90%~100%)、臭氧及光催化及其组合工艺(60%~80%)效果最优,其次是混凝、超滤及其组合工艺(50%),而微滤、含氯氧化剂及紫外照射工艺脱色效果较差。最后对本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提出研究色度物质的来源及构成,关注脱色工艺性能及复色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脱色、消毒和去除微量有机物的多功能性,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臭氧催化氧化-生物活性炭工艺、超声强化臭氧催化氧化和低压抗污染渗透膜技术三种新型给水深度处理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为解决我国城市供水污染问题提供指导建议。对国内外典型水厂深度处理工艺与处理规模进行了论述。研究可看出,采用给水深度处理系统成为当前各国改善供水水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  沈耀良  杨丽  张军 《净水技术》2008,27(2):32-35
由于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加剧和常规净水工艺的局限性,饮用水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在常规水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处理是目前的热点。文章分析了深度处理工艺的现状、各种工艺去除微污染物的机理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某火电厂取、用水的现状,从设备、技术、流程、管理等方面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依据节水潜力分析,制定改进了治理改造方案,并进行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将对火电厂节约用水、减少废水排放、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都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果,也必将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丹丹  窦昱昊  卢平  黄亚继  周军 《化工进展》2019,38(10):4722-474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污泥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污泥的处理处置成为焦点问题,污泥脱水是制约污泥处置处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开展,首先简述了不同来源污泥的分类及其基本特性,然后重点阐述了不同污泥预处理技术,分析了各污泥深度脱水技术作用机理,并对各自脱水效果及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法中水热预处理对污泥的可脱水程度提升最大。较低声强、短时间的超声波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有着明显的改善。化学法在污泥过滤性能以及脱水速率方面有很大优势,酸碱处理后污泥zeta电位上升,污泥过滤性能及脱水速率得到改善。高级氧化法处理后污泥脱水效果高于酸碱处理,微生物细胞被溶解释放出有机物,可脱水程度改善。生物法处理污泥除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外,还有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但耗时较长。最后对污泥的后续脱水工艺进行综述,介绍了现存的主流脱水工艺,包括机械脱水、热干化技术、水热脱水工艺等;并针对不同的污泥后续利用方法,选取合适的预处理技术,提出相应优化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能源危机持续加剧,不仅是能源受到了污染,更多的问题是再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随着能源危机的持续影响,直接导致未来人们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呈现蝴蝶效应,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各项能源的管理也成了当代学者颇受关注的重点难题。火电厂的运营与水资源的持续输送有不可切割的关系,水资源主要是传递电力能量、进行场地清洁工作,因此加强水务管理措施,不仅是促进节水工作,更多的是帮助电力行业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工》2022,(8):2313-2316
综述了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废水零排放主流技术工艺,对化学混凝沉淀、电渗析、正渗透、反渗透等预处理工艺和MVR、MED以及烟道蒸发等蒸发结晶工艺进行了简要阐述。脱硫废水零排放的实现主要通过对废水进行预除盐和浓缩减量后,对浓缩废水进行蒸发结晶处理,介绍了脱硫废水零排放改造几种主流技术路线组合,以期为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在选择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时,注重处理效果的同时,还应考虑零排放工艺设施的引入,是否产生其他衍生问题,从而影响设备本身以及下游设备的运行维护。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电渗析的原理和性能、回顾了在火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历程、并分析了其在火电厂深度优化用水中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对比了几类高盐废水浓缩减量技术,总结了电渗析的优势在于浓缩倍率高、能耗低和操作灵活.通过列举几种新型电渗析技术,指出了其在火电厂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应用上的巨大前景.认为电渗析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在于通过和其他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废水零排放主流技术工艺,对化学混凝沉淀、电渗析、正渗透、反渗透等预处理工艺和MVR、MED以及烟道蒸发等蒸发结晶工艺进行了简要阐述.脱硫废水零排放的实现主要通过对废水进行预除盐和浓缩减量后,对浓缩废水进行蒸发结晶处理,介绍了脱硫废水零排放改造几种主流技术路线组合,以期为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的应用和...  相似文献   

18.
焦化废水是焦化厂在焦炭及其下游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毒废水,水中含有的杂质成分复杂,极难降解。本文根据现阶段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方面的研究,总结介绍了现阶段处理效果明显、应用较广泛的深度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法等。对焦化废水有效处理并再生利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广循环水处理新技术促进大型火电厂节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实例说明大型火电厂循环水处理方法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煤气化废水的处理难点和相关技术现状,介绍了化学氧化法中的次氯酸钠氧化、臭氧氧化、芬顿氧化、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和物理吸附法中的活性炭/活性焦吸附和树脂吸附等煤气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通过对比上述技术在处理煤气化废水生化出水的深度处理成本、处理效果和技术稳定性能等方面的优缺点,发现臭氧催化氧化能有效地降低水中COD的含量,在出水外排或者用作循环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树脂吸附的方法脱除COD的效果优良,当其与双膜系统连接产生锅炉给水时,经济效益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