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高酸度溶液中偶氮砷Ⅲ优先和H~+络合的原理,以偶氮胂Ⅲ为显色剂,2.0 mol/L盐酸为溶剂,建立了高浓度La~(3+)(La~(3+)和Zr~(4+)的浓度比大于1.5)共存条件下Zr~(4+)的分光光度测试方法。结果显示,在高质量浓度La~(3+)存在下,以大于0.3 mol/L盐酸为溶剂,可实现对La~(3+)的屏蔽;且当盐酸浓度为2.0 mol/L时,灵敏度最大。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锆离子的工作曲线方程式为:A=0.101 14C-0.001 17,相关性系数R=0.999 7,线性范围为0.4~2.4μg/m L。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的基于三苯胺衍生物的Th~(4+)荧光探针双三苯胺-4-羟基苯-2(4'-(二苯基氨基)-[1,1'-联苯])缩丙二酰肼(TPA-SBD),该探针在Fe~(3+),Co~(2+),Ni~(2+),Ag~+,Al~(3+),Cd~(2+),Cr~(3+),Dy~(3+),Eu~(3+),Hg~(2+),Mn~(2+),La~(3+),Sm~(3+),Zr~(4+)等多种离子的存在下,对Th~(4+)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探针TPA-SBD对Th~(4+)响应的最佳条为pH值为3,THF∶H_2O(1∶9,v/v)。探针的荧光强度与Th~(4+)的浓度在2~8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1),其检出限0.0369μmol/L。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不同Zr~(4+)取代量的(Ba_(0.97)Eu_(0.03))(Mg_((1–x)/3)Nb_(2(1–x)/3)Zr_x)O_3荧光粉,研究了Zr~(4+)取代量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以及荧光特性的影响规律。随着Zr~(4+)取代量的增加,当x=0.05时,体系发生了从六方相到立方相的转变,发光行为有所减弱;当x0.05时,体系为立方相,Zr~(4+)的引入使BO_6八面体扭转程度增强,能级简并消除,B—O成键范围变大,基质对近紫外光区域的光吸收增强,来源于基质的电荷迁移带强度增加,增强了对Eu~(3+)的敏化作用,使稀土Eu~(3+)在近紫外与蓝光区域的激发与发射均得到增强。Zr~(4+)取代后,荧光粉的色坐标由从(0.658,0.342)移动到(0.642,0.358),是一种适用于近紫外(395 nm) LED芯片激发的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4.
《腐植酸》2017,(5)
<正>以腐植酸(HA)为原料,经两步酯化制备了改性腐植酸(HAE)吸附材料,用IR,SEM对HAE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p H值、温度、离子浓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AE对稀土离子的吸附在30 min左右即可达到平衡,p H值和离子浓度对La~(3+)和Ce~(3+)吸附量有较大影响,但温度对Ce~(3+)吸附量的影响较小。La~(3+)和Ce~(3+)在p H=5.5,T=35℃条件下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  相似文献   

5.
在A位和B位同时分别加入Ca~(2+)、Zr~(4+)和Sn~(4+),采用传统的固相烧结法在1 480℃烧结4 h制备了(Ba_(1-x)Ca_x(Ti_(0.94)Zr_(0.056)Sn_(0.004))O_3(BC_xTZS)压电陶瓷。研究了Ca~(2+)含量x对BC_xTZS陶瓷微观形貌、相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Ca~(2+)有利于晶粒长大,x=0.05的样品具有最大的晶粒尺寸12.88μm,Ca~(2+)、Zr~(4+)和Sn~(4+)全部固溶到BaTiO_3晶格中形成单一固溶体。当0.00≤x≤0.03时,BC_xTZS陶瓷的室温相结构为正交相(O)-四方相(T)两相共存;x=0.05时,O-菱方相(R)-T三相共存;x=0.07时,O相消失,R-T两相共存。所有样品具有较高的Curie温度(T_C104℃)和良好的电学性能(d_(33)=325 pC/N、k_p=34%、Q_m=151),实现了电学性能和Curie温度的协同调控。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La~(3+),并通过十四酸正丁酯酯化反应的酯化率考察催化剂制备因素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La~(3+)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沉淀pH=9、n(La~(3+)/Ti~(2+))=1∶6、硫酸浸渍浓度为1.8 mol/L,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3 h,十四酸正丁酯合成的平均酯化率均98%。  相似文献   

7.
LnVO4:Eu发光中有关的化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亚勤  李玫 《硅酸盐学报》1992,20(2):152-155
本文讨论了LnVO_4:Eu(Ln_(0.9)Eu_(0.1)VO_4,Ln=La~(3+)、Gd~(3+)、Y~(3+)、Sc'+和Lu_(3+))多晶粉末中Eu~(3+)离子~5D_0→~7F_2电偶跃迁(618.4nm)发光与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R—O键强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固体超强酸La~(3+)-SO_4~(2-)/TiO_2催化衣康酸与正丁醇合成衣康酸二丁酯的酯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种类,确定以La~(3+)-SO_4~(2-)/TiO_2为催化剂,催化剂La~(3+)-SO_4~(2-)/TiO_2的最佳焙烧温度为450℃。并考察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n(衣康酸):n(正丁醇)=1:3,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4.5%,反应时间3.0h。在该条件下,衣康酸转化率达95.7%,产物衣康酸二丁酯收率为93.3%。并对La~(3+)-SO_4~(2-)/TiO_2的重复使用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与SO_4~(2-)/TiO_2相比,La~(3+)-SO_4~(2-)/TiO_2重复使用5次后,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衣康酸转化率为92.3%,衣康酸二丁酯收率90.8%,说明稀土元素La的添加对于增加固体超强酸的寿命起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Ca_(1-x)La_xBi_2Nb_2O_(9 )(CBN-x La,x=0.00,0.02,0.04,0.06,0.08,0.10)陶瓷,研究了La~(3+)掺杂对Ca Bi_2Nb_2O_9陶瓷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介电性能、压电及铁电性能以及高温导电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La~(3+)取代Ca~(2+)优化了晶体结构,细化晶粒,通过施主掺杂降低了氧空位,有效地改善了Ca Bi_2Nb_2O_9陶瓷的电性能。其中Ca_(0.92)La_(0.08)Bi_2Nb_2O_9是最优组分,获得压电性能d_(33)、Curie温度T_C和剩余极化强度2P_r分别为11.7 p C/N、905℃和9.51μC/cm~2,并且在550℃条件下的tanδμ为3.87%,退火处理后,所有组分样品在800℃条件下均保持较稳定压电性能。复阻抗谱表明阻抗是由晶粒晶界共同作用,导电机制与氧空位有密切关系,且La~(3+)能有效提高高温电阻率,使得其在高温传感器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稀土元素钨钒磷酸根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稀土元素钨钒磷四元杂多配合物。其分子通式为:K_(11)H_2[Ln(PW_(10)V_1O_(39)_2]·mH_2O(Ln=La~(3+)、Ce~(4+)、Pr~(3+)、Nd~(3+)、Sm~(3+)、Eu~(3+)、Gd~(3+)、Dy~(3+)、Yb~(3+))讨论了它们的XPS、NMR、ESR、UV、IR等波谱性质。结果表明,配体部分具有空位α—Keggin结构。  相似文献   

11.
采用EXAFS分析方法研究了较大组成范围内Y_2O_3稳定ZrO_2多晶粉末中Zr~(4+)、Y~(3+)两种离子的近邻结构,得到了Zr-O、Y-O平均间距。进一步确证,Y_2O_3-ZrO_2体系完全稳定的立方相中,Y~(3+)置换了Zr~(4+)并伴随氧空位的产生。发现亚稳定的四方相中,Zr~(4+)、Y~(3+)两种离子的近邻结构与其在单斜相及立方相中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2.
以酸性橙7(AO7)为目标污染物,分别考察了Ni~(2+)、Zn~(2+)、Zr~(2+)、Mn~(2+)、Cu~(2+)、Fe~(3+)协同超声(US)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水体中AO7的效果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Ni~(2+)-PMS-US、Zr~(2+)-PMS-US、Zn~(2+)-PMS-US体系能有效提升活化PMS的能力;Mn~(2+)-PMS-US、Fe~(3+)-PMS-US体系的活化能力低于Mn~(2+)-PMS、Fe~(3+)-PMS体系活化PMS的能力;Cu~(2+)-US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加入PMS后去除率反而有所下降。在Ni~(2+)、Zn~(2+)、Zr~(2+)协同超声活化PMS的体系中加入甲醇(MA)和叔丁醇(TBA)后明显抑制AO7的降解,Ni~(2+)和Zr~(2+)体系中主要氧化物种为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OH·),Zn~(2+)体系中主要氧化物种为大部分OH·和少量SO4-·。  相似文献   

13.
实验以BaCO_3、TiO_2、ZrO_2为原料,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不同Zr含量的锆钛酸钡(BZT)陶瓷。并使用XRD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电容测量仪来分析显微组成、相结构和介电特性。实验表明,随着Zr~(4+)掺量的增加,晶面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移动,BZT晶粒的生长逐渐规则。介电峰位随着Zr~(4+)增加向低温区域移动。在室温环境中Zr~(4+)掺量为20%时,BZT陶瓷介电常数最大,介电损耗最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NH4 H2 PO4 为稳定剂 ,以H2 O2 为氧化剂 ,将Sb2 O3 氧化 ,制得胶体Sb2 O5。通过正交实验法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 :n(H2 O2 ) /n(Sb2 O3 ) =3,m (H2 O) /m(Sb2 O3 ) =3~ 4,m(NH4 H2 PO4 ) /m(Sb2 O3 ) =0 0 5 ,温度 90℃ ,反应 1 5h。该条件下 ,Sb2 O3 转化率达到 98%,制得胶体中w(Sb2 O5) =2 1%,透光率 90 %,胶粒平均粒径为 84nm左右。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NH4 H2 PO4 作为稳定剂 ,可使Sb2 O5粒子稳定存在 1a以上而不发生聚沉。  相似文献   

15.
《辽宁化工》2021,50(10)
沉积-沉淀法是合成催化剂的重要方法。结合TEM、XRD和ICP表征技术,研究了沉淀体系的pH值变化情况对以Ag为加氢活性组分、以ZrO_2为载体、以氧化石墨烯(GO)为结构助剂的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ICP分析结果显示,在Ag~+,Zr~(4+)和GO共存的沉淀体系,随着pH值增加先沉淀Zr~(4+)(从pH=2开始,到pH=5结束),后沉淀Ag~+(从pH=5开始,到pH=12结束)。当采用逐渐增加沉淀体系pH值(从1到12)方法时,Zr~(4+)和Ag~+依次沉积在GO表面,所合成的催化剂获得大比表面积,Ag和Zr组分互相掺杂、高度分散,在催化乙酰丙酸(LA)加氢制备γ-戊内酯(GVL)反应中获得很高转化率。而当采用沉淀体系pH值恒定在12的方法,大量的Zr~(4+)和Ag~+快速沉淀,形成大颗粒,且没有充分附着在GO表面,所制备的催化剂比表面积小,LA转化率低。研究结果表明,沉淀体系pH值变化规律对催化剂的形貌和催化性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于1 300℃、1 350℃、1 400℃、1 450℃下制备了Zr_(0.1)Ti_(0.9)Ba_(0.85)Ca_(0.15)O_3+xmol%La_2O_3,其中x=0,0.2,0.6,0.8,1.0。XRD结果表明:试样呈现单一的钙钛矿结构,没有杂质相的出现La~(3+)与BCZT陶瓷形成了固溶体。SEM显示,试样的晶粒尺寸随着La~(3+)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介电常数测试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随后减小的趋势,而介电损耗则先减小后增大。试样的介电性能在烧结温度为1 400℃,La~(3+)掺量为0.8 mol%时有最大值。此时的最大介电常数为5 790.15,最小的介电损耗值为0.004。  相似文献   

17.
以(NH4)6MnMo9O32.6H2O和苯并咪唑为原料,采用常规的水溶液法合成了Waugh型钼酸盐(C7H7N2)5Mn0.5(H2O)2[MnMo9O32].10H2O,并对其进行了单晶结构测定、红外光谱、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及热重分析。晶体学参数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0.813(6),b=15.848(9),c=36.395(2),β=95.143(10)°,V=6211.8.5(6)3,Z=2,Dc=9.841 g.cm-3,R1=0.0455,wR2=0.1005(I>2σ),GOF=1.032。  相似文献   

18.
采用溶剂热法,以阿魏酸与稀土氯化物RECl3·6H2O(RE=Nd3+、Ce3+、Eu3+)为原料在乙醇溶液中合成阿魏酸稀土配合物.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测其结构为(C10H9O4)3RE·3H2O.同时对配体阿魏酸及其配合物的抗凝血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9.
采用UV/H2O2/草酸铁作为氧化剂氧化降解水中的聚丙烯酰胺(PAM)。研究了H2O2投加量、反应时间、n(Fe3+):n(草酸)对PAM降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25℃,n(Fe3+):n(草酸)=1:3,H2O2浓度为15 mmol.L-1,pH=3的条件下,光照120 min后,质量浓度为400 mg.L-1的PAM的去除率达到88.3%,与其它光氧化体系相比,去除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Ti(OC4 H9) 4、H2 O2 和Ba(OH) 2 ·8H2 O为原料 ,在 180℃下溶剂热处理 2 4h ,制备了四方相钛酸钡纳米晶 ,XRD数据计算其格子常数a =3 .9899,c=4.0 3 2 5 ,c/a =1.0 10 7。并对该法四方相钛酸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