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墨烯制备的高性能分离膜,净化水质成本高昂,对水质中的污染物截留率和去除率较低,因此,研究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砜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并应用在水质净化中。根据选择的实验药品和制备器械,制备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砜超滤膜;检测超滤膜结构,并计算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砜超滤膜纯水通量、污染物截留率、抗污染性3种性能;并将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砜超滤膜应用在水质净化中。实验测试结果显示:氧化石墨烯改性聚砜超滤膜,对水质中的污染物去除率和截留率较高,对去除污染物的纯水,具有较高的水通量。制成的超滤膜,在适宜的压力作用下,可以提高膜对水质中的污染物截留率和水通量。  相似文献   

2.
马克  陈寅生  崔韬  李茜 《过滤与分离》2009,19(3):22-25,33
实验以聚砜为膜材料,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采用浸入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聚砜平板超滤膜,然后对实验制备的聚砜膜进行紫外辐照改性,考察了辐照对聚砜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膜辐照前后断裂强度的变化,通过表面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分析仪(FTIR)、扫描电镜(SEM)、改性膜的水通量和截留性能等方法来表征膜辐照前后的结构和性能变化,聚砜超滤膜经紫外辐照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腐殖酸为代表的天然有机物对超滤膜的污染是限制超滤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腐殖酸对超滤膜污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阐述了聚砜超滤膜去除腐殖酸的优势,提出了通过化学添加的方式对聚砜超滤膜进行改性,可以有效控制腐殖酸污染。  相似文献   

4.
以羟甲基磺酸钠为磺化剂,对聚砜超滤膜进行磺甲基化亲水化改性,最佳改性配比为n(HOCH2SO3Na)∶n(PSF)=1.5∶1,pH=8.0;在0.085 MPa、25℃下将改性聚砜超滤膜和聚砜膜分别用于工业脱毛废水的分离处理,并对比了废液处理前后的COD、灰分、硫化物、悬浮物、pH和色度等。结果表明,改性膜处理后废水的色度、悬浮物都得到有效去除,对废水中COD、硫化物的截留率分别达到了94%、71%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聚砜为膜材料,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采用浸入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聚砜平板超滤膜,然后对实验制备的聚砜膜进行紫外辐照改性,考察了辐照对聚砜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膜辐照前后断裂强度的变化,通过表面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分析仪(FTIR)、扫描电镜(SEM)、改性膜的纯水通量和截留性能等方法来表征膜辐照前后的结构和性能变化。研究表明,聚砜膜断裂强度经辐照后强度变小,但是降低幅度不大;在乙醇溶液中紫外辐照后,开始纯水通量提高而截留率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时间增加到一定时通量又降低,截留率变化也不大;表面接触角随辐照时间的增长而减小,表明改性后膜表面的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通过FTIR分析证实在聚砜膜表面产生了新的官能团;SEM实验证实反应只发生在聚砜膜的表面而非膜内部。聚砜超滤膜经紫外辐照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马克  陈寅生  崔韬  李茜 《化工科技》2009,17(5):6-11,14
以聚砜为膜材料,聚乙二醇(PEG)为添加剂,采用浸入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聚砜平板超滤膜,然后对实验制备的聚砜膜进行紫外辐照改性,考察了辐照对聚砜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膜辐照前后断裂强度的变化,通过表面接触角测定仪、红外分析仪(FTIR)、扫描电镜(SEM)、改性膜的纯水通量和截留性能等方法来表征膜辐照前后的结构和性能变化.研究表明:聚砜膜断裂强度经辐照后变小,但降低幅度不大;在乙醇溶液中紫外辐照后,开始纯水通量提高而截留率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时间增加到一定时通量又降低,截留率变化也不大;表面接触角随辐照时间的增长而减小,表明改性后膜表面的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通过FTIR分析证实在聚砜膜表面产生了新的官能团;SEM实验证实反应只发生在聚砜膜的表面而非膜内部.聚砜超滤膜经紫外辐照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聚砜超滤膜的表面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用亲水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丙烯酸化学反应对聚砜超滤膜进行表面改性,实验结果表明:丙烯酸化学改性效果最佳,可以同时提高膜通量,截留率及膜的抗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8.
辐照接枝丙烯酸改性聚砜超滤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液相共辐照技术在聚砜超滤膜上接枝丙烯膜,通过改变辐照剂量和丙烯酸单体浓度可以获得具有不同接枝率的改性聚砜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枝率的提高,改性聚砜抗蛋白质吸附污染的能力显著增强,并且认为接枝膜的亲水性提高是膜污染减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磺化聚醚砜(SPES)与聚砜(PSF)为制膜材料,制备了SPES/PSF共混超滤膜,研究了料液浓度、操作压强、紫外改性、热处理等对SPES/PSF共混超滤膜性能及膜污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将聚砜的N,N-二甲基乙酰胺溶液与壳聚糖季铵盐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共混,其中二甲基亚砜中预先加入适量戊二醛,N,N-二甲基乙酰胺中加入无水氯化锌,以聚酯类无纺布作为支撑层,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制备了壳聚糖季铵盐/聚砜共混改性超滤膜并经热处理,通过粘度测试对比了共混溶液与纯聚砜溶液的粘度,通过测试水通量、牛血清蛋白脱除率研究了膜片的分离性能,通过接触角实验和耐污染实验表征了膜的表面亲水性变化和膜片耐污染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膜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共混溶液粘度相比聚砜溶液得到了提高,壳聚糖季铵盐的引入提高了超滤膜的亲水性和耐污染性,相比未共混聚砜膜,季铵化壳聚糖共混改性聚砜膜膜片在膜性能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最优化条件所制得膜片水通量测试结果为70 L/(m2·h),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为99.5%。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凝胶色谱法的操作压力和进料流速的影响。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平板超滤膜(聚砜、聚砜酰胺、醋酸纤维素、聚丙烯腈、聚氯乙烯)以及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的截留率——分子量曲线进行了测定。并给出它们的切割分子量数据。  相似文献   

12.
对聚醚砜(PES)进行磺化改性,采用不同磺化度聚醚砜与聚砜共混制备了带有不同荷电强度的荷负电平板式超滤膜,并对染料废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和磺化剂用量可以得到不同磺化度聚醚砜,当聚醚砜的磺化度较高时,所制备平板式超滤膜孔径较小且分布均匀,染料废水经超滤处理后脱色率较高,COD去除率为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抗污染超滤膜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研制了氯甲基化/季铵化聚砜与聚偏氟乙烯共混超滤膜用于阴极电泳漆超滤系统。首先优化了氯甲基化/季铵化聚砜超滤膜的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用聚偏氟乙烯部分代替氯甲基化聚砜制备共混超滤膜。结果表明:氯甲基化/季铵化聚砜与聚偏氟乙烯共混超滤膜不仅具有优良的分离性能,而且改善了膜的抗污染性。  相似文献   

14.
非均相磺化法制备磺化聚砜超滤膜材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非均相磺化反应方法,制备了低磺化度的磺化聚砜。它可以满足制备较低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要求。与均相磺化方法相比此法操作简便,溶剂易于回收再用,可供工业生产磺化聚砜超滤膜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多巴胺(PDA)和溶菌酶(Lys)在聚砜基膜上共沉积对其进行改性,制备出具有耐污染性能的超滤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接触角测量仪、固体表面Zeta电位仪等表征手段对膜的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研究多巴胺和溶菌酶的质量比对超滤膜耐污染性能的影响,探索出膜的最佳制备参数,最终制备出具有优异耐污染性能的溶菌酶超滤膜。  相似文献   

16.
聚砜类膜和膜材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砜膜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分离上,但由于其蛋白质污染问题,导致膜的通透率下降,选择性改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对膜或膜材进行亲水性改性。就聚砜类膜和膜材的改性情况作一概述,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对聚砜类膜和膜材改性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高截留能力中空纤维超滤膜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聚砜为膜材料 ,通过相转换法制备中空纤维超滤膜 ,研究了制备聚砜超滤膜的制膜条件和制膜液组成对膜性能的影响。所制成中空超滤器水通量大于 35 0L/hr·atm ,截留分子量在 3千左右。  相似文献   

18.
酚醛树脂的高性能化改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酚醛树脂的增韧和耐热性改性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几种新的改性方法,如聚砜改性酚醛树脂,纳米材料改性酚醛树脂等。  相似文献   

19.
聚砜类分离膜材料及其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王鸿儒 《塑料工业》2012,40(1):5-8,26
讨论了一些常用的聚砜类分离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从共混、共聚和表面接枝改性等方面对聚砜类膜材料的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聚砜类膜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表面化学改性法制备抑菌性聚醚砜超滤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智  高学理  李赛赛 《水处理技术》2013,39(7):42-45,49
以辣素衍生物N-(5-甲基-3-异丁基-2羟基-苄基)-丙烯酰胺(HMBA)为改性材料,利用表面化学接枝法在聚醚砜(PES)超滤膜表面接枝辣素单体,提高膜的抑菌性。分别研究了单体含量、不同引发剂以及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并采用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对接枝前后聚砜膜进行表征,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接枝前后聚砜膜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在单体的质量分数为1%,引发剂为过硫酸钾(K2S2O8)、焦亚硫酸钾(K2S2O5),处理时间60 min,接枝反应温度为40℃时,获得最佳接枝效果。接枝改性后的聚砜膜抑菌率达到80%,高于改性前的18%;表面水静态接触角能够降低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