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跃金  李营  李长海 《应用化工》2011,40(11):1925-1928
研究以间歇精馏从工业废溶剂油中分离二甲苯和醋酸丁酯。一是对预处理后的原料直接进行了间歇精馏工艺实验研究;二是将废溶剂油中的轻组分和重组分去掉后再分离二甲苯和醋酸丁酯;三是将原料按照不同的温度范围进行切取,将切取后得到的物质再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在回流比R=4时,采用工艺一、二和三得到的二甲苯纯度≥95%,收率分别为67%,75%和74.2%。采用工艺一、二得到的醋酸丁酯纯度<95%,工艺三得到的醋酸丁酯纯度≥95%,收率为85%。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阶段的LSSVM发酵过程建模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梅  刘文琦  杨俊 《化工学报》2013,64(9):3262-3269
发酵过程建模是研究微生物发酵的重要课题,基于模型可实现被测参量的软测量、系统的优化控制。鉴于引入混合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过程建模中具有优良表现,采用基于混合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模。但由于发酵过程周期较长,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全局模型预测精度难以保证,算法复杂度很高,因此提出一种分阶段建模方法。首先,选择表征阶段特性的辅助变量,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样本数据聚类,将发酵过程分成不同的阶段,然后为各个阶段分别建立最优混合核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局部模型,最后将局部模型合成构成过程的完整模型。将此方法应用于青霉素发酵过程和重组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4.
溶剂油是石油化工重要产品,其生产基本由精馏分离序列完成,通过优化精馏序列内分离任务和操作参数可有效提高各类溶剂油产品收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中建立溶剂油分离模拟流程,利用DUSTWU简洁计算模型确定各个精馏塔的初值,之后使用RADFRAC严格计算模型,利用单因素变量法对主要精馏塔的工艺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研究主要操作参数,如回流比、进料位置和采出量等对于精馏塔能耗的影响,最终得到最适宜的溶剂油分离流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均相间歇精馏和非均相共沸间歇精馏从工业废溶剂油中分离二甲苯和醋酸丁酯。对预处理后的原料进行了间歇精馏工艺实验研究,考察了分离温度、时间、回流比、共沸剂与废溶剂油的体积比等操作参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均相精馏分离温度从114.6~126.5℃。均相精馏中醋酸丁酯的收率和纯度为75%和80%,二甲苯收率和纯度为75%和90%。非均相共沸精馏分离温度从88~91.2℃,非均相共沸精馏中醋酸丁酯的收率和纯度为93%和60%,二甲苯收率和纯度为85%和95%。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弓网系统的建模方法,并对弓网广义模型进行辨识及仿真研究.首先根据一元受电弓等效模型给出弓网系统的离散化模型,并进一步构建弓网系统的广义模型,然后根据改进的LSSVM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利用Matlab的Simulink模块搭建弓网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从6~#溶剂油中分离正己烷的几种方法,并用普通精馏法通过控制回流比和回流量,得到了不同纯度的正己烷。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燃煤发电机组在投产使用后存在的碳排放过大等问题,降低机组运行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作者以某火力发电厂为例,引入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开展燃煤发电机组碳排放测算方法的设计研究.以LSSVM中的径向基(RBF)函数核,构建燃煤发电机组碳排放相关数据样本集合,根据样本集合容量,进行数据的非线性映射,实现对发电机组碳排放相关数据的筛查;建立火力发电厂碳排放强度计算模型,对火力发电厂燃煤发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煤耗综合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考虑到火力发电厂燃煤发电机组在投产使用后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损耗,在碳排放强度已知的情况下,对考虑网损的发电机组碳排放进行测算.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测算方法应用效果良好,规范使用该方法进行火力发电厂燃煤发电机组碳排放测算,测算结果更加贴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溶剂油生产装置的两塔分馏单元为研究对象,针对两塔分馏单元的实际情况,分析其生产工艺特点,如产品模式切换频繁、产品更新换代快、装置运行负荷变化幅度大等,在结合分馏单元实际生产数据的基础上,以化工工艺过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 V7.1为工具,选用Aspen HYSYS V7.1软件提供的成熟的分馏塔严格计算模块,并对Peng-Robinson、Chao-Seader、Grayson Streed状态方程进行了模拟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择Peng-Robinson为模型的状态方程,最终建立了两塔分馏单元的过程模型。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与应用,数据证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可行、有效的,能够满足指导实际生产的需要,用于分析产品模式切换动态过程、预测产品性能、预测分馏塔运行状态、降低生产能耗等等,使企业实际生产做到低能耗、高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以一套处理量为30万t/a的烯烃分离装置为模拟平台,原烯烃分离工况下以费托稳定重质油、油洗石脑油进料,生产4种烯烃产品;采用此烯烃分离装置,以异构脱蜡装置21.9万t/a柴油为模拟进料,介绍了新工况下重质D系列溶剂油的分离方案。结果表明,在工艺流程和设备规格不变的条件下,将T102分离塔底再沸器热源改为导热油,T102、T103、T104分离塔顶压力分别为120 k Pa、40 k Pa、40 k Pa,确定T101塔适宜塔径为2.2 m,按新工况分离方案,可生产D95溶剂油1.77万t/a,D110溶剂油2.99万t/a,D130溶剂油2.67万t/a,产品总量为7.5万t/a。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一种从120#溶剂油中分离提纯出正庚烷的方法:填料塔精馏,并通过控制回流比,得到不同纯度的正庚烷。  相似文献   

12.
高云  万海  贾韧刃  毕慧峰 《当代化工》2009,38(4):352-356
为了找出溶剂油产品产生异味的原因,先后进行了白土脱色、酸碱精制试验;采用高纯度电解氢、高效催化剂进行精制,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后又采用了添加催掩剂方法,但此方法会增加生产成本。通过进行抽余油窄馏分切割,确定了产生异味的温度范围是195~210℃,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认为使溶剂油产品产生异味的物质可能是十氢萘。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改善溶剂油光安定性的研究进展,对不同的改善溶剂油光安定性的方法和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根据原料中不同的组分和产品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单精制或组合精制手段,有效地改善溶剂油的光安定性,达到环保型溶剂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工》2022,(1):168-171
综述了改善溶剂油光安定性的研究进展,对不同的改善溶剂油光安定性的方法和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根据原料中不同的组分和产品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单精制或组合精制手段,有效地改善溶剂油的光安定性,达到环保型溶剂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LSSVM过程建模中超参数选取的梯度优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少辉  陈德钊  胡望明 《化工学报》2007,58(6):1514-1517
基于结构风险最小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SSVM)为标准支持向量机(SVM)的约简;训练简易;性能良好。其模型精度受超参数影响;常规的网络搜索法很难搜得最佳超参数。在快速留一法的基础上;以全样本留一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化为目标;导出基于梯度的最优化算法;用以优选为LSSVM超参数;进而构建G-LSSVM模型。以柠檬酸发酵过程为算例对G-LSSVM进行检验;结果表明G-LSSVM的超参数选取耗时少;模型稳定性良好;且拟合和预报性能都优于标准SVM和神经网络。有望适用于机理不明、高度非线性、小样本的化工过程建模。  相似文献   

16.
从焦炉加热的工艺流程和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机理出发,总结出影响焦炉加热过程中氮氧化物生成的主导因素,提出了基于LSSVM和遗传算法的焦炉NOx排放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采用5A分子筛吸附分离溶剂油中重组分得到高纯度正己烷。考察不同厂家的5A分子筛、吸附温度、空速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国药分子筛对溶剂油重组分中的正己烷有着更强的吸附作用和更大的饱和吸附量,吸附温度80℃、吸附空速3 h(-1)时效果最佳,吸余油中的正构烷烃含量显著减少,其异构烷烃含量不变,脱附液中正己烷含量超过99%。  相似文献   

18.
采用5A分子筛吸附分离溶剂油中重组分得到高纯度正己烷。考察不同厂家的5A分子筛、吸附温度、空速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国药分子筛对溶剂油重组分中的正己烷有着更强的吸附作用和更大的饱和吸附量,吸附温度80℃、吸附空速3 h~(-1)时效果最佳,吸余油中的正构烷烃含量显著减少,其异构烷烃含量不变,脱附液中正己烷含量超过99%。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风电叶片叶根连接有限元建模方法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对比工程算法、整体有限元模型与1/N有限元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首先对叶根钻孔连接采用工程算法进行理论计算,得到了螺栓的理论应力。接着分别建立整体模型与1/N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得到螺栓的有限元应力。通过对比发现,有限元与理论结果的偏差较小,从而证明两种建模方法都是可行的。采用整体模型计算与实际最为接近,但采用1/N模型更能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