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同嘉 《高压电器》2020,(3):169-175
随着国家智能电网高速发展,输电网络覆盖面日趋扩大,工程设计量和难度越来越大,如何运用BIM技术有效提高磁场计算设计效率,降低电力工程实施难度成为难点。本文通过研究BIM环境下的电力线磁场仿真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BIM全景可视化的电力线磁场三维数值算法,结合BIM全景可视化、BiotSavart定律等仿真研究,计算得出的数值结果与电力磁场计算代表CDEGS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具有三维可视化、精度高等特点,适用于BIM三维模型,真正做到三维BIM一模多算、一体化设计,为电力线磁场三维仿真计算和BIM电力设计未来深化推广打下坚实理论依据与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机房建模和数据展示方法,给出了三维可视化机房的方案总体架构和功能架构,并从三维监控可视化、三维资产可视化、三维配线可视化、三维统计可视化四个角度介绍功能,描绘了三维机房运行监控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国际间及地域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重大活动频繁开展,对于重大活动中电力保障工作特别是应急情况下保电的指挥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需要依靠信息化手段支撑新形势下的智能保电工作。为了顺利完成重大活动的保电任务,亟需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VR、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通过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佛山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利用激光雷达无人机对该局500千伏输电线路进行三维全景飞行建模,精确掌控线路运行环境。据悉,激光雷达无人机是无人机二次开发的产物,可直接采集输电本体及走廊环境的厘米级三维空间信息。通过后台建模后,可以智能地实现树障排查、交叉跨越精确测量、隐患检测、导线弧垂自动检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佛山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利用激光雷达无人机对该局500千伏输电线路进行三维全景飞行建模,精确掌控线路运行环境。据悉,激光雷达无人机是无人机二次开发的产物,可直接采集输电本体及走廊环境的厘米级三维空间信息。通过后台建模后,可以智能地实现树障排查、交叉跨越精确测量、隐患检测、导线弧垂自动检测等,为线路的状态分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佛山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利用激光雷达无人机对该局500千伏输电线路进行三维全景飞行建模,精确掌控线路运行环境。据悉,激光雷达无人机是无人机二次开发的产物,可直接采集输电本体及走廊环境的厘米级三维空间信息。通过后台建模后,可以智能地实现树障排查、交叉跨越精确测量、隐患检测、导线弧垂自动检测等,为线路的状态分析和运维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下一步,佛山供电局将继续拓展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致力于以高科技手段  相似文献   

7.
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按照现实机房建立虚拟的三维机房。将三维机房作为基础视图,运用数据总线服务整合机房相关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并建立相应的图层或视图。可降低机房管理人员管理复杂度、提高管理效率;运维人员可降低工作复杂度、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8.
首先阐述了三维实景技术在变电站应用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三维实景技术在变电站应用中的各种功能和技术创新点;最后详细描述了系统架构和内容组成。三维实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对变电运行人员技术培训的手段,便于提升变电运行人员对实际设备的熟悉程度,对提高变电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促进操作效率、保障操作安全性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常规的电厂员工进入企业时,都要面临员工入企培训,但因为水电站的特殊性,电站的建设受到环境的限制较大,各个电站的设备、设施差别较大,不能像火电、核电等可以按照统一模型进行建设,故而水电站的培训资源多数只能针对本电站进行建设,相应的培训资源也较为短缺。水电站培训的局限性水电站培训资源的局限性水电站传统的员工培训,只能使用设备厂家随机带来的图纸资料、说明书等结合电厂实际设备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信息系统全景可视化监控模型,该模型包含信息系统的全景可视化监视、指标设计和技术方法,能有效解决信息系统运行监控中关心的三方面问题,并为信息系统监控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种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力信息化的发展,电力企业将建设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为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监控显得非常重要。在信息系统的运行监控中,主要关心信息系统的全景运行状态监视、运行指标展现、运行数据分析3方面问题。文章提出一种信息系统全景可视化监控模型,该模型包含信息系统的全景可视化监视、指标设计和技术方法,能有效解决信息系统运行监控中关心的3方面问题,并为信息系统监控平台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种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建模的数据来源和实施方案,由此利用三维虚拟可视技术搭建了配电网三维可视化平台。该系统的建成可以为配电线路的设计、施工、运行及维护提供一体化支持,进一步为配电系统高级分析计算软件提供三维基础平台。通过对某一实际配电网规划算例分析,证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提高电力部门电网规划效率,降低规划成本。  相似文献   

13.
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支撑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三维全景智能电网支撑平台相关的多源、多尺度空间数据组织与分布式管理技术以及网络环境下异构GIS数据集成与互操作技术,创建了基于网络渐进传输的三维调度与渲染引擎。结合现阶段智能化电网相关需求,实现了信息模式的共享、系统数据的整合,跨区电网线路相关数据的整体展现,通过此种手段最终能够达到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传统变电站现场监测的技术与方法缺少对空间全景的探测感知,不利于无人化、智能化作业下获取变电站实景情况.应用三维激光雷达等全景感知技术与方法,构建了智能变电站三维实景无人值守感知系统,通过采用静-动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获取变电站的全景效果,而且可识别变电站周围移动体,所构建的变电站三维实景系统能够较为生动地展现变电站物...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配电网三维可视化系统对资产数据来源的需求,通过构建核心包、拓扑包中各类数据模型的静态关系,建立了配电网三维可视化系统的CIM模型,并根据空间几何属性将模型的三维信息转化为数据结构,实现了与现有配电管理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并针对系统在还原CIM三维模型实际空间位置时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坐标转换最优参数选择方法,通过对比三种方法的转换误差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结合实例展示了配电网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王小虎  郭广鑫  董佳涵  王磊  曹灿 《中国电力》2021,54(11):221-228
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三维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国网公司对电网设备安全运行的智能化需求,提出了一种实景复制技术。采用全局和局部点云特征表示的深度网络架构的新型变电站物联网安全监控平台,网络直接将原始点云作为网络的输入数据而未进行体素化或渲染操作。针对电力设备对象,通过提取点云数据局部几何主导子空间来实现快速数据处理,提高数据质量并估算点云法矢,自动识别输变电物联网安全场景中的重复结构,实现数据增强和结构建模。该算法可以使得模型与原始点云拟合误差最小,从而快速得到电力物联网设备对象的三维模型,最终实现输变电物联网安全场景的智能理解和高质量重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变电站物联网安全监控平台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对变电站进行了仿真与建模、可视化分析和管理等,有效地保障了变电站的物联网安全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基于点云数据的变电站三维实景重构的基本方法与流程,构建了变电站规范化、高效化三维建模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变电站三维模型质量评估的标准。通过变压器三维模型重构的实例验证了方法的高效性与可行性,进一步证明了基于点云数据的变电站三维实景重构技术具有高效、高精度、高真实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陶松梅  张炜 《广西电力》2014,37(6):22-24
研究三维可视化交互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解决变电站传统信息平台通过文字、图表等二维形式展示设备信息不直观及交互困难等问题。利用基于CIM模型的信息交互技术,通过改进特征的实时细节层次模型生成算法与碰撞检测加速算法,实现实景三维建模和虚拟场景控制及变电站内设备台帐的展示。设备试验、缺陷、实时工况、在线监测等综合信息的三维仿真及数据交互,可及时为异常设备发出定位及告警信息,为监盘、巡检等提供可视化模拟环境,提高运行人员查找、分析设备故障的效率。500 k V玉林变电站三维仿真应用实例表明,基于CIM的变电站三维可视化信息交互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智能电网发展需求、提升智能变电站智能化程度、实现站内系统的优化集成,提出了基于物联网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以110kV新生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建设实例为依托,详细阐述了系统建设策略、架构、功能建设方案以及三维可视化综合平台,在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建设应用上做出了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智能电厂运维三维可视化是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文章简述了三维可视化与智能电厂运维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现有电厂运维的三维可视化应用情况。介绍了三维可视化平台架构和功能应用,描述了三维可视化与数字孪生等智能电厂的业务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