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NaBH4作还原剂,TEOS为前体,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得粒径50~100nm的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其中Ag核为面心立方结构,壳层为无定形SiO2。考察催化剂加入的先后和微乳液R值(R=n水/n表面活性剂)对Ag@SiO2核壳纳米粒子形成的影响。用TEM、UV-Vis、XRD对纳米粒子的形貌及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若先于TEOS加入,易得到Ag@SiO2核壳纳米粒子,随着R值的增加,Ag核的粒径变大,纳米粒子逐渐由单核变成多核。催化剂若后于TEOS加入,则形成负载型Ag/SiO2复合物。Ag核被SiO2壳包覆后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发生了微弱红移。而当壳厚80nm时,由于SiO2的散射作用,吸收峰会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了纳米银的制备以及核壳结构Ag@SiO_2纳米球的制备,并对核壳结构的Ag@SiO_2的性质进行了测试和表征。选择乙醇作为溶剂,使用改进的St?ber法和化学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和Ag@SiO_2纳米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设计一种以负载Co的二氧化硅小球(Co/SiO2)为内核,分别以具有MFI拓扑结构的全硅分子筛(Silicalite-1)和硅铝分子筛(ZSM-5)为外壳的Co/SiO2@MFI核壳复合结构球型材料制备方法.首先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内核Co/SiO2小球、利用水热法制备纳米级的壳层分子筛晶种溶液,再以过量浸渍法将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核壳聚合与核壳结构聚合物乳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核 /壳乳液聚合机理、方法、工艺以及核 /壳结构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和性能进行了综述 ,重点讨论了各种因素对核 /壳结构聚合物乳胶粒子形态的影响 ,并回顾了核 /壳乳液聚合最新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5.
运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线(Ag NW);利用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产生的二氧化硅(Si O_2)与Ag NW之间的静电作用制备壳-核结构材料AgNW@SiO_2;再以氧化铕、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邻菲罗啉(Phen)为原料通过间接包覆方式包覆稀土络合物Eu(TTA)_3Phen(简称Eu TP),并将其与聚丙烯(PP)熔融共混以制备杂化材料Ag NW@Si O_2@Eu TP/PP。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暗箱式紫外分析仪、紫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对样品进行光学性能表征。通过荧光发射光谱分析发现Ag NW@Si O_2@Eu TP这种壳-核材料有增强络合物荧光团Eu TP发光的特性,发光强度增强将近7倍。Ag NW@Si O_2@Eu TP/PP杂化材料圆片状薄膜试样具有荧光发光效应。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滑石粉和硅藻土与增韧复配体系并用增韧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的机理。结果表明,颗粒状硅藻土与增韧复配体系形成的"核-壳"结构比非"核-壳"的多相共混结构对PLA有优良的增韧效果,而片状滑石粉填充体系则相反,其非"核-壳"的多相共混结构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  相似文献   

7.
核壳结构乳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核壳乳液聚合的发展、聚合工艺及影响因素,并对比了核壳结构与其他结构乳液在性能方面的优缺点,而且阐述了核壳结构的不足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实验采用水热法、固相法、沉淀法三种方法来制备ZnS粉体,通过XRD测试分析表明:三种方法中水热法制备的ZnS粉体形貌特征较适合被SiO2包覆,形成核壳复合结构。核壳结构的制备采用溶胶-凝胶法,根据TEOS(硅酸乙酯)加入量的不同,设计了三组单变量实验。XRD、SEM测试结果表明:ZnS被SiO2包覆形成核壳结构后能阻碍氧化及缺陷的产生,分散性、热稳定性、光致发光性能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可以通过改变TEOS的加入量对壳层厚度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9.
以碳酸氢铵和氨水混合溶液为沉淀剂,采用甲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以SiO_2为核、YAG:Ce~(3+)为壳的核壳结构YAG:Ce~(3+)@SiO_2纳米荧光粉。采用热分析(TG-DTG)、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PL)对粉体进行表征。XRD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经过1 000℃煅烧3 h制备的YAG:Ce~(3+)样品为YAG纯相,YAG:Ce~(3+)@SiO_2样品为YAG相和SiO_2相。TEM表征结果表明,YAG:Ce~(3+)@SiO_2核壳结构中SiO_2核的大小为30~40 nm、壳厚约为10 nm。YAG:Ce~(3+)@SiO_2荧光粉激发光谱为双峰结构,主要激发峰为451 nm,与Ga N的蓝光发射匹配;发射光谱为一宽带,主峰波长为525 nm,能与Ga N的蓝光组合形成高亮度白光。而且YAG:Ce~(3+)@SiO_2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强度比YAG:Ce~(3+)粉体强。  相似文献   

10.
以Stber反应为基础,制备了粒径为(900±50)nm的SiO2非晶型球形颗粒,产品粒径均匀、单分散性良好,以该SiO2颗粒为内部核层材料,采用均相沉淀法,通过三聚磷酸钠(Na5P3O10,TPP)的逐渐水解所生成的磷酸根与溶液中的稀土离子在价格低廉的SiO2表面定点沉积,生成了发绿光LnPO4(Ln=La:Ce,Tb)壳层,从而得到了SiO2-LnPO4核-壳结构材料。该核-壳结构颗粒粒径为(1.5±0.1)μm,具有明显的荧光性质,其最大荧光发射峰位于547nm处。由于内核材料不含稀土元素,且形貌规整,故该产品可降低稀土磷酸盐绿色荧光粉的合成成本,同时提高荧光粉的应用性能,在发光照明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应用湿化学方法,在SiO2微球表面先后包覆5 nm银层、20 nm SiO2介质膜,制备了直径约300 nm的单分散SiO2/Ag/SiO2核壳结构微球.用提拉技术实现微球的自组装,获得了长程有序的面心立方结构排列的光子晶体,并研究了其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可见至近红外波段存在非完全光子带隙;SiO2/Ag/SiO2球体自组装成的光子晶体并非完全密堆排列.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MoSi2的低温抗氧化能力,采用直接预氧化法制备了核壳结构MoSi2@SiO2粉体,研究了适宜的预氧化条件及MoSi2@SiO2的结构和低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经过800℃预氧化处理1 h可以得到原位包覆核壳结构MoSi2@SiO2粉体,SiO2壳层的形成是基于MoSi2的非选择性氧化以及氧化产物MoO3的挥发...  相似文献   

13.
以SiO_2气凝胶粉末和乙炔气体为原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SiO_2气凝胶的表面包覆碳层形成SiO_2@C核壳结构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SiO_2包覆碳前后的微观结构和形貌,采用X射线能谱证明了碳的成功包覆,采用热重分析法计算了碳包覆层的含量,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SiO_2包覆碳前后的晶体结构,采用N_2静态吸附脱附法测试了SiO_2包覆碳前后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另外,结合该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特点,分析了其作为保温隔热材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钙矾石(AFt,3CaO·Al2O3·3CaSO4·32H2O)因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结晶水而具备了用于制造阻燃材料的潜质.以Al2(SO4)3·18H2O和Ca(OH)2为原料,在200℃条件下通过水热反应进行钙矾石的合成实验,研究了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pH值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并使用改进的St?ber法在钙矾石晶体表面包覆SiO2壳层,制备AFt/SiO2核/壳结构.采用XRD、SEM、FT-IR、TG等方法对产物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通过水热法可以快速合成出高纯度,结晶性好的钙矾石晶体,pH=10是钙矾石晶体生长的适宜条件;SiO2壳层的包覆能控制AFt的脱水速率,也会降低AFt的含水率.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滑石粉为硬核、低熔点高熔体流动速率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软壳的核壳结构粒子的制备方法,并用该核壳结构粒子与回收PP进行共混改性,研究了核壳结构粒子对回收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加工流动性能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核壳结构粒子用量为30份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为16.1 J/m,拉伸强度为28.79 MPa,弯曲强度为39.01 MPa,弯曲模量为1 535 MPa;用滑石粉/低熔点高MFR的LDPE制备的核壳结构粒子填充回收PP后的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性较好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水性氟碳乳液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水性氟碳核壳乳液,无机/有机硅改性氟碳核壳乳液的制备方法,并从成膜性能、力学性能、热处理性能等方面介绍了氟碳核壳乳液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核壳结构材料表征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核壳结构共聚物进行了剖析,介绍了一些最常用的核壳结构表征技术.以大量文献为基础并结合笔者的经验.详细地阐述了这些表征技术的原理、方法、特点、局限性及改进方法,并结合核壳结构材料的应用,展望了核壳结构表征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硫酸铝、氢氧化钠和尿素为原料,采用分步沉淀法,实现了微波水热条件下制备核壳结构勃姆石粉体,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技术(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其形貌和晶型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粒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概述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粒子的制备方法、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介绍了它们在作为高分子材料的抗冲击改性剂和增韧剂、涂料和粘合剂等领域的应用,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采用XPS技术研究了Fe/SiO2核壳复合粒子的表面化学成分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表面化学成分仅由Si和O元素组成,表面Si存在4种电子结构,表面O存在5种电子结构。表面硅4种电子结构的Si2p电子结合能及归属为:102.91eV(51.18%)为Q4硅[Si(OSi)4],102.15eV(23.23%)为Q3硅[Si(OSi)3OH],103.98eV(18.70%)为Q2硅[Si(OSi)2(OH)2],101.35eV(6.89%)为Q1硅[Si(OSi)(OH)3];表面氧5种电子结构的O1s电子结合能及归属为:532.85eV(52.07%)为Q4硅基团中的氧,531.80eV(19.93%)为Q3硅基团中的氧,533.90eV(17.09%)为Q2硅基团中的氧,534.75eV(7.65%)为Q1硅基团中的氧,530.55eV(3.26%)为与金属铁核相互作用的氧。531.80和530.55eV的氧原子数(19.93% 3.26%=23.19%)与102.15eV的硅原子数(23.23%)非常相近,这不仅表明与金属铁核相互作用的表面氧为Q3硅基团中的氧,而且说明表面氧与金属铁核相互作用后O1s电子结合能会因为Fe给电子能力较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