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刘彬堂 《煤矿开采》2006,11(2):11-12,18
通过对耿村井田主要含煤岩系中侏罗统义马组的沉积特征分析,指出了该区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成煤机理,对煤炭生产和寻找后续煤炭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煤系页岩气的富集特征,充分利用钻井资料、野外露头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等数据,对泥页岩平面分布特征、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以及页岩储集层特征展开分析。吐哈盆地泥页岩发育情况良好,泥岩累计厚度最大值达到600 m,泥岩总有机碳含量均值达到了2.06%,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普遍高于0.5%,达到了成熟阶段,具备产气的能力。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泥页岩的物性特征变化范围很大,脆性矿物含量通常大于60%。岩石的硬度较大、脆性高,总体评价为较好—好等级页岩储集层。利用泥岩累计厚度、泥岩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等条件的约束,圈定了台北凹陷和哈密坳陷的部分区域是该区煤系页岩气勘探优选区。  相似文献   

3.
龙固井田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是一个重要的产煤基地。该文通过对勘探成果资料和生产资料对比研究,总结出矿区的煤质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田庄煤矿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是一个重要的煤生产基地。本文通过对勘探成果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对比研究,总结出矿区的煤质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三塘湖盆地马郎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油藏的形成条件,阐明了制约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根本原因。油藏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基础,发育广泛的区域盖层和较好输导体系,制约其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是储层的质量和油气运聚环节。储层主要以细砂岩为主,孔隙充填的薄膜状产出的泥质杂基进一步影响了储层的物性;晚燕山期构造抬升运动,一方面形成了油藏低压的特征,另一方面促使油气沿着多期活动的断层与不整合面在断层附近物性较好的鼻状构造带中聚集成藏,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的同期性,多少会影响油藏发育的质量。发育较差的储层和与构造抬升运动同期成藏的历史是西山窑组大型岩性构造复合油气藏难以经济有效开发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理论认为,U~(6+)在沿渗透性砂岩层迁移的过程中,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被还原成U~(4+)而沉淀、富集成矿。而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西山窑组下段含矿岩石价态铀分析结果表明,在氧化砂体中U~(6+)含量并非完全高于U~(4+)含量,在铀离子发生沉淀、富集的成矿界面U~(4+)含量较高,但U~(6+)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仅个别样品中出现了U~(6+)含量高于U~(4+)的现象,该现象的出现与成矿砂体岩性、地球化学环境中有机碳及地下水成分有较大联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烃源岩分布特征、有机质类型及丰度的研究,并根据自流井组烃源岩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川东北地区烃源岩性质,初步探讨了该地区烃类的形成条件,预测了进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南湾勘查区位于宁南煤田王洼矿区南部,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含可采煤层4层,为一、五、八、九煤,可采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结构以简单—较简单为主。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煤,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总体属低灰—中灰、中高—高挥发分、中等固定碳、低硫—中高硫、特低磷—低磷、中—中高热量煤,煤类以不粘煤为主、长焰煤次之,主要作为动力、气化、间接液化、煤化工等用煤。分析研究勘查区煤层的水分、灰分、挥发分、硫分、发热量等煤质指标与分布特征,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鸡西盆地的第三系鸡东群永庆组煤层的碳、氢含量、挥发分产率、粘结性、发热量及灰分变化,阐述鸡西盆地永庆组煤层的煤质变化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王金刚 《煤炭技术》2004,23(6):91-91
通过煤的碳、氢含量 ;挥发分产率、粘结性 ;发热量 ;硫、磷含量及灰分变化 ,简述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煤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邢台市隆东井田含煤地层属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物,通过对隆东井田大量基础性煤质资料的研究,系统分析了8号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变化规律,阐述影响煤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煤的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不同煤岩煤质的形成条件,采用煤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基于煤岩、工业分析和灰成分数据分析,探讨了鸳鸯湖矿区延安组主采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延安组煤以半暗煤为主,富惰质组,以低灰、低硫、低磷、特低氯为主,煤灰成分以Si O2、Al2O3为主。垂向上,由下至上镜质组含量先增后减,惰质组含量先减后增,成煤环境表现为氧化型—弱氧化型~还原型—氧化型。下段和上段煤层惰质组含量高,灰分高,主要受古河道影响;中段镜质组与惰质组相当,聚煤程度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平面上,北部靠近物源区,灰分、硫分高,发育河道和三角洲平原环境;中部为区域沉降中心,富镜质组,灰分、硫分较低,表明由三角洲平原向三角洲前缘、湖泊环境过渡;南部的灰分、硫分最低,富惰质组,碎屑物质减少,发育三角洲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13.
以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为研究对象,围绕西山窑组地层的层序地层细分与聚煤规律研究这一关键问题,充分运用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探讨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内西山窑组含煤岩系地层聚煤规律。综合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内的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根据地层叠置样式及岩相变化特征进一步在三级层序内部识别出低位体系域(LST)、湖扩体系域(EST)以及高位体系域(HST);在构建的层序格架内部分析其古地理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识别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相类型;盆缘到盆中心之间的滨浅湖-三角洲平原环境过渡区域是泥炭发育的最佳场所,其中在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的接触界面处有范围性的厚层煤发育;可容纳空间变化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平衡对煤层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湖扩体系域的早期和晚期成煤厚度大范围广,而高位体系域时期则相对较薄连续性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条湖凹陷西山窑组的聚煤模式,聚煤中心主要发育于湖扩体系域早期和晚期的湖泊和三角洲过渡部分。系统开展本次研究不但能够进一步了解西山窑期凹陷及全盆的古地理环境,还对该地区煤炭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野马泉煤田煤岩类型繁多,变质程度不一,工业牌号多种,且分布变化异常,通过对其成因及分布规律的分析,对煤田的进一步勘查及开发利用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煤炭技术》2016,(12):108-110
通过地层沉积特征识别,进行沉积相类型及地层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演化特征对煤层厚度及区域性展布的控制作用。最终,根据沉积控煤理论,确定了和田布雅、克孜勒陶、乌恰等地煤层发育较为可观。  相似文献   

16.
王金和 《煤质技术》2009,(6):17-18,26
简述瑶上矿区的概况,结合对地质资料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瑶上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指出了煤的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黄石地区处于大别山南麓,扬子地块东北缘,其沉积物必然敏感地反映扬子地块大地构造格架的演化和周缘山体隆升等信息。本次通过岩矿鉴定,进行物源和粒度分析,系统研究了采自黄石地区下侏罗统桐竹园组下部的典型砂岩样品。研究表明,样品中碎屑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及副矿物,以石英为主,少量长石,极少量岩屑并以沉积岩屑为主,少见云母,偶见辉石和普通角闪石等副矿物;碎屑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成分成熟度较高。物质组成及组构显示物源区为远源的"再旋回造山带物源"类型。粒度特征显示为稳定的曲流河沉积,沉积环境未明显受周缘山体隆升的影响。结合古流向资料,表明当时物源可能主要来自华夏板块内部,而来自附近大别山的物源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得出哆嗦公马矿区的聚煤规律,通过实测野外地层剖面及钻孔岩心观察,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研究了哆嗦公马矿区中侏罗世含煤岩系的岩相类型、沉积环境及煤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含煤岩系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三种沉积环境类型,区域上的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中。聚煤作用明显受古构造及沉积环境的控制,印支运动控制了侏罗系沉积基底的演化,燕山运动则影响了整个湖盆的发育,此时沿湖泊边缘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聚煤环境较为发育,从而形成了该区主采煤层下2煤及下1煤。富煤带呈北西-南东向的条带状展布,聚煤中心位于研究区东南部的ZK0-3及ZK11-3钻孔附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吐拉盆地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可溶有机质含量、热解参数、干酪根显微组分、干酪根元素、干酪根炭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了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研究表明:吐拉盆地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总体属于差-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多为Ⅲ型,少数为Ⅱ型;有机质处于高熟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彬长矿区延安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勘探资料及野外观察,对彬长矿区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及成煤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区煤系地层属河沼相内陆环境沉积,受古地理环境和同沉积作用控制,在低洼地区的泥炭沼泽环境下形成稳定的8煤和5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