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地面数字电视的普及和推广.以及国家对地面数字电视投入不断加大,各地地面数字电视工程逐渐启动。在地面数字电视推广和发展过程中,覆盖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解决覆盖问题,成为用户和产业界共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大功率覆盖网、小功率覆盖网、宽带发射覆盖网等方式以及在这些组网方式中涉及的网络化产品和高效节能产品,在各地都有所探索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截止2005年年底.全国数字电视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413万.比2004年增长了325%。2006年.全国各地全面启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策略.将迎来全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高峰。思华科技在广电领域拥有多年经验,尤其是对于广电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思华科技认为,未来广电数字电视的发展必然朝着统一的TV门户、强互动性和高清等方向发展.以多样化的服务、多样化的内容、多样化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世界宽带网络》2008,15(4):58-60
数字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电视发展的趋势.有线模拟电视在国内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数字电视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有线电视的普及程度一直在快速提高,城市用户的使用率均在90%以上。从2004年起.各地开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搭建和市场的试运行.经过两年的探索.从2006年开始,国内的有线数字电视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随着各地有线数字电视的不断开通,如何推动数字电视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然而,数字化是广电系统的整体革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在接收终端方面,目前几乎所有消费者仍使用的是普通电视,并不会因为增加了机顶盒就可以提高清晰度;在节目方面,虽然数字电视的节目数增多了,但各地节目形式类似,所以节目质量并没有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 当前“整体平移”遭遇资金瓶颈。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广电总局英明指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可打破“无鸡生蛋、无蛋生鸡”的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实现“鸡生蛋、蛋生鸡”的良性循环,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电视发展道路。“青岛样板”大大加强了数字电视的模转数是不可逆转趋势的共识.推动了国家党、政各级把发展数字电视提升到进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高度.列入重点工程,各地政府正在积极稳妥地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物价、税收等优惠政策,这些都给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宏观支持.犹如注入了“强心剂”。在微观上,“青岛模式”也探索出了数字电视在付费电视以外的、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这无疑也给产业发展指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6.
国内数字电视的发展历史,自1998年国家有关部委联合成立高清电视小组开始.经历了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演示,2001年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地面)数字电视试点城市的设立和国家立项支持.2002年全国的先行者如苏州、上海、北京、广东(省有线)、深圳等搭建试验平台,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数字电视的新思路的政策调整以及数字化、信息化、整体平移等一系列的宏伟发展战略的出台.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曲折发展之路。全国各地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方兴未艾,产业初步成型.取得了很大成绩.业内同行努力实践,互相学习借鉴,正寻求数字化进程中的本质突破。但也应看到.时至今日.在这伟大变革中,我们仍然在艰难探索.谋求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数字电视各类增值业务快速发展趋势下.结合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需求.需要对软件接口标准统一及实施标准统一过程中与底层硬件之间相互的技术联系进行认真地探讨。本文结合安徽广电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和机顶盒集成的各项技术实践.为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技术发展及各地广电网络公司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供业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进程不断加快,数字电视的各项业务已经发展和普及,给各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随之带来的是新前端平台与旧有业务的融合问题.即模拟平台已有业务如何在数字平台上实现的问题。滚动字幕业务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宣俊 《中国有线电视》2009,(11):1127-1129
各县市在进入数字电视后整转时代,如何开拓市场,发展增值业务,成为摆在各广电网络公司面前的最大课题。从分析当前各地数字电视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出发,阐述了多种营销策略在数字电视整合营销中的运用,以期提高数字电视整合营销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政策、转换模式逐渐明朗,以及电信IPTV、直播数字卫星电视争夺电视用户市场,迫使各地加快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德清县广播电视台采用新建小区直送数字电视信号,县城原小区及有条件的村、集镇采用边进行网路改造、边逐个整体转换的方式,加快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目前已转换用户2.5万户,占总用户的20%,涉及11个村、5个集镇、12个小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电视的逐步试播.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中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数字电视频道或数字电视节目,用户购买了机顶盒就可以接收、解调数字电视节目,再接到模拟电视机去观看。人们开始购买HDTV—Ready高清晰度电视机.和高清晰度影碟机.因而为了能够提高数字节目播放的清晰度.也开始关心和探究各种数字信号传输的视频接口。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中国的数字电视已经成为继互联网之后IT行业最大的亮点之一,各地的媒体、制造厂商技术提供商以及运营商都期望能够成为这一轮“新经济”浪潮中的直接受益者.数字电视的业界焦点也逐渐从概念炒作、资本运作转移到商业运营上来,中视联等提出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开放平台和量身订制成为不同阶段的关注焦点。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经历了如下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技术的进步,全国各地数字电视的建设也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推广数字电视建设方面,各地也是不遗余力,先后涌现了“青岛”、“佛山”、“杭州”等各种模式。从各地数字电视发展情况看,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以推广机顶盒为主,不管是商业运营还是整体平移方式,手段大都是一种半强制用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数字电视机顶盒是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的过渡产品,也可以说它是一只中间件。它主要有两大功能:完成条件接收的权限管理和数模转换。由于国内现有流行的几大CA品牌,如进口的NDS,Nagravision,Irdeto,国内的中视联。天柏。算通等,他们在市场上有了各自的用户。因此各地所用的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条件管理系统不一样.相应即使是同一个品牌的机顶盒.销售到不同的地方都会出现订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信息》2008,(5):91-92
还有不到一百天,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借此体育盛事,中国国内正在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其中,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也从2007年10月起.在CCTV(央视)免费试验播出,除此之外.在奥运会前,中国各地将有大约30个城市开始播放(包括试播)地面数字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6.
王青林 《现代电视技术》2006,(11):102-104,108
全国一些省市正在进行移动数字电视的技术试验和试运营,由于各地采用的标准不一.地形特点不一,因此,如何建设设计单频网,各地正在进行积极地探索,本文介绍了青岛移动数字电视建设DMB-T单频网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潘崇来  王霖 《世界宽带网络》2005,12(9):44-44,46-47
近两年来.尽管数字电视的发展不能完全如人所愿.但所有数字电视工作者仍然积极探索.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从目前数字电视发展的现状来看,平移成为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平移能够帮助运营商在短时间内发展庞大的数字电视用户。那么如何在平移的过程中结合市场化的方式来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运营模式呢?我们认为内容是基础,只有向广大用户提供了”合适”的服务内容,数字电视才能真正吸引大家的眼球,  相似文献   

18.
浅析数字电视的发展及运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几年来,数字电视在不断的摸索前进,各地都在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目前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将近5000万,数字电视作为广电的一项新兴和细化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已从传统的收视率和到达率中逐渐脱离,更多的投入到个性化,产业性的利益中.  相似文献   

19.
论数字电视营销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离广电总局要求的2015年全面转换到数字电视的期限越来越近,全国各地数字电视的建设也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据统计,目前已经有一百多家各级网络公司完成了数字有线电视平台的建设。在推广数字电视方面,各地也是不遗余力,先后涌现了“青岛”、“佛山”、“苏州”等各种模式,为数字电视的推广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虽然在现阶段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体制的限制、资金的短缺等等,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家广电总局正大力推进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机顶盒由谁买单的问题,一家多台电视机使用多台机顶盒的合理收费问题.普及数字电视与开展付费数字电视的问题,全面普及机卡分离式机顶盒及前端系统的投入成本问题,认证加密多样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虽然政府大力推进和支持数字电视的发展,并建立了青岛、佛山等模式.力图用改变服务.增加节目等手段来加快数字电视的推进,但数字电视在全国发展的速度仍然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