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桐油是工业用油的主要原料,也是外贸上传统的出口物资,我国的桐油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过去我国一贯生产机榨桐油,近年来为了发掘桐油资源,开展桐饼浸出桐油的生产,以及浸出桐油的热处理.为了解桐饼的性质,不同加工方法制取桐油的品质,以及浸出桐油热处理对其品质的影响等,故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提要:1.桐饼的储藏性能差,饼中的石油醚萃取物随储藏时间和温度而减少,机榨桐饼储藏三个月饼中残油约损失80%,土榨桐饼约损失40%.2.浸出桐油热处理,一般需200℃60分钟;或220℃30分钟;才能保持透明流动状;  相似文献   

2.
唐克华 《中国油脂》2021,46(1):85-88
为探索利用桐油酶水解制备桐酸的合理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水解温度、水添加量和酶添加量对桐油水解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桐油水解率和α-桐酸保留率为指标,运用响应面法对桐油酶水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桐油酶水解制备桐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45℃、水添加量22%、酶添加量0.5%,在此条件下桐油水解率为90.15%,α-桐酸保留率为98.26%。  相似文献   

3.
提高浸出桐油质量防止桐油β异构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幼华 《中国油脂》1994,19(6):6-11
本文针对浸出桐存在的问题,对桐油浸出的主要工艺进行系统深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提高浸出桐油质量,防止桐油β异构从应从三个方面着手:①改进压榨工艺,减少桐饼中β桐油含量;②降低浸出溶剂中硫的含量;③采用简便可行的精炼工艺及时精制浸出桐油。本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工艺对桐油浸出加工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在无纯桐酸的条件下,研究食用植物油中混杂桐油的气相色谱析出法。本法准确、快速、重现性较好,最低检出浓度为20~30ppm。桐油是一种干性油,主要成份是桐酸的甘油脂,因桐酸有毒,不能食用。由于食用植物油脂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有时发生桐油的污染事故。为了确保油脂食用品质及食用安全,必要时需检查食用植物油脂中混入桐油的量。以往一直沿用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法、硫酸法、亚硝酸钠法等感观方法作定性试验。近年来,国内也有使用过薄层色谱检出法,虽能测定,但只能通过斑点大小与颜色深浅比较大致定量。随着气相色谱仪的普及,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普遍采用,用气相色谱法分析食用植物油脂中的桐油混杂比薄层色谱法检测更准确、灵敏度更高。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唐克华 《中国油脂》2020,45(10):73-76
为探索利用桐油高压水解制备α-桐酸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桐油水解率和α-桐酸保留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实验对高压水解桐油的水解条件(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和水油体积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桐油高压水解制备α-桐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水解温度230℃、水解时间4 h、水油体积比3∶1,该工艺条件下桐油的水解率为90.26%,α-桐酸保留率为93.01%。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该项工作为制订桐油国家标准服务。 二、样品来源:桐油样品由四川省、浙江省、湖南省、贵州省、陕西省、河南省提供,共65个(见表1)。 三、检测项目及方法 1.总桐酸——气相色谱法。 2.α-桐酸——气相色谱法。 3.β-桐酸——气相色谱法。 4.碘价——韦氏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桐油浸出生产,主要使用浸出食用植物油的6号溶剂,由于桐油与食用植物油化学组成及结构不同,因而浸出桐油收率低、油品质量也不稳定、普遍存在变性现象。本文根据桐油的特性,研究、筛选出了适用于桐油浸出的8号新溶剂、经试生产应用,浸出桐油收率较高、桐油质量稳定、无变性现象“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我县主产油桐,桐子年产量曾高达1800万斤,一般产量1500万斤左右,可产桐油500万斤,桐饼700万斤。桐油不仅是多种工业原料,还是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桐饼的利用率,去年我县推广应用了浸出制油新工艺。如果把全县的桐饼全部浸提一次,即可为国家增产桐油21万斤,价值50余万元。 但是,从桐饼中浸出来的桐油,含有较多的水份、胶粘体、类脂化合物、蛋白质、色素等,特别是在浸出过程中,溶剂中的有机硫促进桐油的β化,导致桐油的凝固点升高,在35℃以下多呈乳白色凝固状态。如不及时处理,油质有变劣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桐油中桐酸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油是我国特产油脂之一,我国桐油品质优良,干燥性能好,不仅是涂料工业重要原料,而且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我国桐油品质优良,其特点主要是胶化时间短。(一般不超过7分30秒),这是因为桐油脂肪酸组成中桐酸含量高之故。 桐酸是具有三个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三烯酸,一般情况下以α-桐酸形式存在,但在日光照射下,或有少量的硫、硒、碘等物质存在时,很容易催化发生异构化,使液态的  相似文献   

10.
用浸出法从桐油饼中制取桐油,从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在川东产桐区逐步推广应用.但浸出桐油在品质上同压榨法制取的桐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用压榨法制取的桐油,在常温下呈橙黄色——淡黄色的液体,为α——型桐酸结构的桐油.而用浸出法制取的桐油,常温下一般呈白色固体,为β——型桐酸结构的桐油.这种桐油商业上称为变质油,外贸出口禁忌.因而阻碍了桐籽制工艺向预压浸出以至直接浸出等更先进的工艺发展.β——型桐油的形成原因,国内外不乏报导,主要一致的认为是因α——型桐酸受到硫及硫化物、碘、硒、紫外线等作用,改变了空间的排列结构,形成的一个同份异构体β——  相似文献   

11.
桐油是我区的传统出口商品,常年产量1.5至2万吨。用浸出法生产桐油,已有14年历史,生产浸出桐油的工厂由七九年的一个发展到现在的七个,日浸量由5吨发展到205吨,设备由罐组式发展到平转型。经过较长时期的生产实践,对浸出桐油的理化性质、变性原因、处理方法和今后设想,提出探讨性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石油醚作溶剂,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了油桐100个优良家系种子含油率,并采用GC法分析了桐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油桐含油率主要分布在50.00%~60.00%之间,最大值62.55%,最小值46.95%,平均值55.24%;桐油基本由桐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和亚麻酸组成,含量范围依次为75.23%~87.19%(α-桐酸69.83%~84.11%,β-桐酸1.66%~10.14%)、5.40%~9.03%、3.20%~9.42%、1.71%~3.64%、1.86%~2.96%、0.28%~0.79%,平均值依次为81.97%(α-桐酸78.07%,β-桐酸3.91%)、6.88%、5.88%、2.41%、2.30%和0.56%。研究表明:油桐优良家系种子均有较高含油率,不同家系的含油率及桐油的α-桐酸、β-桐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差异较大,而硬脂酸、棕榈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3.
运用均匀设计法研究桐酸与马来酸酐合成桐马酸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桐酸与马来酸酐合成桐马酸酐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原料摩尔比n(桐酸)∶n(马来酸酐)=1∶0.3、反应时间2.8 h、反应温度140℃,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合成的产物中游离酸酐含量为0.549%;各合成因素对游离酸酐含量的影响顺序为原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研究结果为以桐酸为原料的桐油下游产品开发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周静 《中国油脂》2021,46(4):118-122
油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油料植物,桐油在油漆、油墨、高分子材料、生物柴油开发等方面应用广泛,桐粕在有机-无机复合肥、脱毒饲料、天然毒素提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油桐产业稳步发展对确保国内供需平衡尤为重要。对2007—2018年世界及我国油桐籽生产、国内油桐籽产量和分布、湖南省油桐籽产量及分布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油桐籽的发展及对策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油桐籽、桐油及其副产品进一步开发利用,促进油桐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我厂广大工人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胜利制成了无压油浸设备,为纺专器材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使用无压油浸,主要原料是桐油。桐  相似文献   

16.
桐籽<也叫桐乌>是一种带壳工业用油料,脱壳后称为桐仁<或称桐白>.我省农民习惯以投售桐仁,所以在收购和加工全是桐仁.干燥的桐籽出仁率在57.5—71.5%之间,桐仁含油量一般在50~65%之间<由于受品种、树岭、气候和土壤的影响差异较大>.桐油中所含脂肪酸主要有α-桐酸、油酸、亚油酸以及少量的饱和脂肪酸,其中桐酸约占80%以上.桐酸分子式:  相似文献   

17.
以纯度为96%的α-桐酸作为对照,考察了从桐油中经NARP-HPLC分离得到的3组含共轭亚麻酸的甘油三酯对人体肿瘤细胞株ECA-109 (食管癌)、SGC-7901(胃癌)、Bel-7402(肝癌)、LS-174-T(结肠癌)、KB(口腔癌)和正常细胞株 L02(肝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发现α-桐酸对KB、Bel-7402和SGC-7901细胞的毒性明显弱于3组含共轭亚麻酸的甘油三酯.结果提示,除了α-桐酸的共轭三烯结构是桐油甘油三酯的细胞毒性的物质基础之外,含共轭亚麻酸的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对其抗肿瘤功效也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桐油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种好油桐,适时采摘桐籽,是发展桐油生产的根本途径。但是,近几年来,伸摘桐籽的现象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9.
浅析影响桐油色泽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顺权 《四川粮油科技》2000,17(2):18-18,20
降低桐油色泽的方法,因选用不同的设备、工艺而略异。对大规模生产中桐籽的收购、储存、生产工艺以及桐油储存中影响桐油色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陶仲武 《中国油脂》1999,24(1):9-11
桐籽在压榨过程中的出油率和加饼中残油率之和低于桐籽含油量的现象和在桐油分析工作中经常发现。经多次烘后的桐仁,测定含油量,比略加温,脱水后测定含油量要低0.3%左右,出现这一现象,是桐籽在加工过程中受温度的影响,产生热聚合作用,增大油分损失,使物料不能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