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垦东凸起四周临近生烃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上第三系披覆沉积在中生界之上,在被覆构造背景下,发育了构造、岩性、岩性-构造等多种类型圈闭。垦东凸起可划分为3个油气运聚系统,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构造油藏为主。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亚段。断层发育程度、构造部位、储集层岩性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运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上第三系储集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2.
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垦东凸起四周临近生烃凹陷,油气资源丰富。上第三系披覆沉积在中生界之上,在披覆构造背景下。发育了构造、岩性、岩性—构造等多种类型圈闭。垦东凸起可划分为3个油气运聚系统,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构造油藏为主。主要含油层系为馆陶组上亚段。断层发育程度、构造部位、储集层岩性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运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上第三系储集层的空间展布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北坡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油气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油源、鼻状构造、砂体延伸方向及规模、断裂系统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置关系,将北部斜坡划分为三种成藏模式:汇集式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运聚-北东向断层调整油气运移方向,北西向断层控制聚集成藏模式和斜坡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分析总结了油气富集规律特征:①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②斜坡内带是形成低位扇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指出了核三下段、斜坡内带断层-岩性油藏、非构造主体部位岩性或断层岩性油藏、斜坡边缘浅层不整合油藏等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4.
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发现油气藏纵、横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运聚与断层的关系 ,认为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断层圈闭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的横向分布 ,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 ,指出垦东凸起油气勘探目标应以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油藏为主 ,与断层有关的岩性油藏次之  相似文献   

5.
单家寺西部上第三系油气藏描述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单家寺西部上第三系为盆地坳陷期的充填沉积,在馆陶组地层形成了超覆或披覆型油藏,在明化镇组形成透镜体状岩性气藏.针对该区储层薄、规模小的特点,应用物探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该区储层的成因、空间展布及成藏条件,进行了储层及其含油气性预测.探讨了适合本区上第三系油气藏特点的描述方法,以求对其它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6.
饶阳凹陷中部油气资源丰富,环主生油洼槽发育断裂背斜构造,东营组-沙-上亚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层系。东营组-沙-上亚段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的河道砂体,其成藏特点主要表现为油源断层控制油气分布,河道砂体控制圈闭形成及油气富集;构造油藏与岩性油藏共生互补,断裂背斜构造高部位以构造油藏为主,翼部以岩性油藏为主,翼部岩性油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分析断层与河道砂体的配置关系,该区主要有3种成藏模式,即河道砂体侧向尖灭成藏模式、断层负地貌河道砂体上倾尖灭成藏模式、低幅度背斜形态透镜状孤立砂体成藏模式。近两年,通过构造、沉积、储层等精细研究,刻画河道砂体展布,在大王庄-肃宁构造翼部落实了一批岩性圈闭,提供钻探的饶10x、宁75等目标均已成功,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效,展现了饶阳凹陷中部整体含油连片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7.
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已发现油气藏纵、横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运聚与断层的关系,认为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圈闭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的横向分布,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指出垦东凸起油气勘探目标应以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油藏为主,与断层有关的岩性油藏次之。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新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文安斜坡带的馆陶组地层中,油藏类型为受断层控制的断鼻或断块油藏,油藏的分布受有效输导体系控制明显。该文从油气显示特征及有效通道空间、流体性质、含氮化合物等方面研究入手,分析了文安斜坡区油气有效输导体系及油气运聚的特征、规律,明确了新近系油气的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的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断层、不整合等要素组成,油气主要来自霸县洼槽沙一下亚段烃源岩,油气沿沙一上亚段、东营组和馆陶组的砂体、断层和不整合组成的通道运移,随运移距离的不断增加,运移层位逐渐变新,最终在文安斜坡带的新近系地层中成藏。  相似文献   

9.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东营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构造背景,东营组曲流河河道砂体发育,储层物性主要为中孔—中渗储层,东营组一段为区域性盖层,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运移方式以阶梯状运移方式和"T"形或网状运移方式为主,具有形成源外下生上储河道砂岩岩性油藏的良好条件。新近系明化镇期油气聚集成藏后,该区构造运动减弱,断层不发育,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区内发育两种典型的东营组河道砂岩岩性油藏成藏模式,分别是同生断层下降盘负向区河道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模式和构造翼部河道砂岩侧向尖灭岩性油藏模式。东营组河道砂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油气资源、构造和岩性三重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地区,受鼻状构造、断层和砂体的影响,该带以复杂断鼻断块、断层-岩性和断层-不整合油气藏为主.在划分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油藏类型和分析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北部斜坡的成藏模式,分为3类:汇集式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运聚成藏模式;斜坡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总结了北部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即是油气富集于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的鼻状隆起区,斜坡内带和凹陷中心则是形成低位扇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根据以上分析,该区带二次油气勘探存在3大领域,有望探明一定规模的石油地质储量,对油田的增产上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胜利油田惠民凹陷大芦家断块东营组构造与沉积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开发情况,指出了该区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认为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区域运移和聚集方向,临邑大断层下降盘形成的逆牵引滚动背斜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三级断层控制了油气聚集,地层和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2.
南堡凹陷沙三段致密砂岩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烃源岩和储层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生烃潜力法恢复了烃源岩的排烃历史,并从数值模拟的角度研究了储层孔隙度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具有良好的致密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中等-好的供气源岩和广泛分布的致密储层,烃源岩与致密储层紧密相邻,天然气成藏时间和储层致密时间配置较好。烃源岩的排气高峰时间是在馆陶期到明化镇早期,储层致密的时间是馆陶末期到明化镇早期。在生烃增压造成的气体膨胀力作用之下,天然气可近源聚集在紧邻烃源岩分布的致密透镜状岩性砂体中,形成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  相似文献   

13.
FL走滑型断陷油气富集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横穿非洲中部的中非右行走滑断裂在晚侏罗世开始发育^[1],早白垩世于其东端南侧形成苏丹的M盆地等一系列走滑型盆地^[2](见图1a)。长条状的FL凹陷位于M盆地东北端,近南北走向,面积约5000km^2,为典型的张扭性凹陷,整体呈反“S”形(见图1b)。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聚集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渤海湾盆地内各坳陷天然气探明储量、天然气成藏深度、天然气富集层位明显不同,文章从气源、盖层、断层和古构造背景等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主力气源岩沙三段泥岩、油页岩进入不同的热演化阶段是天然气富集程度差异的内在原因。区域性、地区性盖层与断层活动和古构造背景联合作用,控制了天然气的空间展布,盖层厚度越大,其延伸范围就越远,连续性越好,即使受断层破坏,其连续性比薄盖层要稳定,从而减少了因断层破坏引起的天然气散失。在盖层封闭能力相同条件下,构造活动较弱地区的盖层厚度对天然气藏长期保存起关键作用,断层活动影响到的层位即是天然气最终聚集位置,各坳陷中的古构造带是天然气运聚的有利指向。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沙一段区域性盖层和沙三段、明化镇下部-馆陶组上部地区性盖层遮挡下,形成了现今的天然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付广  吴薇  历娜 《天然气工业》2014,34(7):7-12
解剖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藏的控藏要素对于该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过去较少从徐西、徐中、徐东三大断裂入手来开展这一研究。为此,在精细解释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上述三大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采用三大断裂与天然气成藏条件叠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三大断裂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三大断裂共同控制了该区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煤系烃源岩的发育,烃源岩存在3个厚度高值区(最大厚度可超过1 000m),气源供给充足,三大断裂为天然气向上覆各套储层中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2三大断裂是徐家围子断陷地下岩浆在下白垩统营城组沉积时期向地壳浅部上侵的主要输导通道,其附近广泛分布火山岩体,并发育优质火山岩裂缝性储层;3三大断裂为火山岩中天然气的聚集提供了有效的遮挡条件,如果错断营一段火山岩圈闭的断裂两盘为火山岩储层与砂砾岩对接,断裂侧向封闭,则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钻探时为气层;当断裂两盘是火山岩与火山岩对接时,其侧向不封闭,就不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钻探时为水层。  相似文献   

16.
付广  展铭望 《天然气工业》2016,36(10):28-34
关于断裂侧向封闭的地质条件前人曾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相关研究均未考虑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对断裂侧向封闭性的影响,致使活动期断裂的侧向封闭性少有被提及。为此,在断裂带填充物成分和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静止期断层岩侧向封闭机理,对活动期断裂侧向封闭的地质条件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活动期断裂侧向封闭的地质条件应是断裂为反向且断移地层以泥岩为主,才会形成断裂带填充物排替压力大于或等于油气运移盘储层岩石的排替压力,断裂侧向封闭。进而通过比较断裂带填充物排替压力与油气运移盘储层岩石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活动期断裂侧向封闭性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1号构造F1、F2、F3这3条断裂的侧向封闭研究中。结论认为:(1)在天然气成藏期(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晚期)F1、F2、F3这3条反向活动断裂断裂带的填充物以泥质成分为主,且其排替压力分别大于古近系东营组一段(F1、F3)、新近系馆陶组(F2)储层岩石的排替压力,在侧向上对天然气均是封闭的,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2)分析结果与目前Np101井、Np1-2井、Np1井分别在东一段和馆陶组和钻获工业气流相吻合,表明将该方法用于活动期断裂侧向封闭性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冀中坳陷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认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产油层段以曲流河沉积为主,河道砂体砂层厚度大、物性好,是有利的储集体;油气主要来自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和三段,油气供给较为丰富。上第三系油层具有埋藏浅、产量高、开发效果好等特征。油气藏可分为4类6种。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气资源的丰富程度、供油断层发育程度、圈闭位置、古河道砂岩储集性能及保存条件。油气分布于逆牵引背斜带、(凹陷内)挤压背斜带、披覆背斜带和斜坡带等4种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潜山油气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八面河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长期出露地表遭受淋滤剥蚀,使碳酸盐岩中溶蚀孔洞发育,加之构造活动产生的裂缝与溶蚀孔洞互相连通,形成了良好的风化壳储层。牛庄和博兴生油洼陷的沙河街组上亚段及沙河街组三段棕褐色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具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主要的烃源岩;孔店组二段灰、深灰色泥岩具良好的生烃能力,也是较为可靠的烃源岩。它们生成的油气经过由南部斜坡带的断层、新近系与古近系和古近系与中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以及古近系孔店组和沙河街组的砂体输导层组成的运移通道沿斜坡向上运移,到达八面河地区寒武-奥陶系潜山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后,受到馆陶组、沙河街组四段及孔店组的泥岩封盖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9.
随着正向构造带勘探难度的增加,洼槽区逐渐成为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而成藏机理的特殊性制约了洼槽区勘探的深入。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洼槽生烃能力、油气成藏时期、成藏动阻力条件以及输导体系等分析,探讨了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及模式。研究表明,饶阳凹陷富油洼槽区有效生烃范围大,热演化程度较高,存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纪明化镇组沉积期2期主要生烃及成藏过程;东营组沉积末期油气充注范围较小,储层物性好,成藏阻力小;而明化镇组沉积充注时期,储层物性差,成藏阻力大,但剩余压力大,油气成藏动力强。洼槽中心区的油气多沿源岩层系中的砂体、裂缝和小断层等进行短距离运移聚集形成岩性为主的油气藏;洼槽边缘区往往发育深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层,成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沿断层运移聚集形成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富油洼槽区存在"源内-两期成藏-隐蔽输导-短距离运移"与"源外-单期成藏-断裂输导-垂向运移"2种油气成藏模式,成藏动、阻力条件控制着洼槽区有效烃源岩层系内油气成藏的物性下限,而断层为主体的输导体系分布特征及有效性控制着洼槽区源外油气的分布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