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搜神记》是晋代重要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堪称中国小说的鼻祖。《搜神记》处在汉语演变的重要过渡阶段,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古汉语,语言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其材料大多数来源于民间,口语色彩较浓,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以汪绍楹校注的《搜神记》为研究底本,以其方言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方言》、《说文解字》、《方言注》、《尔雅注》等典籍,整理《搜神记》中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2.
<正> 一个拇指姑娘的民间故事在欧洲流传,于是就有贝洛尔的《拇指·汤姆》,格林的《大拇指》,安徒生的《拇指姑娘》的童话问世。它们产生的时间不同,叙述的方法各异,语种不一。但它们的题材相同,主题相近。德国人写了《灰姑娘》、《小红帽》的童话;法国人也写了这两个故事。这就说明优秀的民间童话不受国界和民族界限的限制,象江河流地一样自然延伸。同一个母体的民间童话故事,它可以在各民族间流传、渗透、逐渐融合成一个更为完善的童话故事,最后形成欧州的童话传统。中国古代童话也有这种情况。有些地方故事,逐渐演化成中国童话。这里包含着中国古代童话的源起问题和它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表现出中国古代童话的民族特征。试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3.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其《感应篇》中记录了一些颇有意义的"孝感"故事.这些故事的"孝感"形式表现为:母子间的心灵感应型;发迹变泰型;得以幸免于灾难型;帮助完成夙愿型及其他类型.孝子间的共通特征有:至孝、家贫、丧亲等.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对这些故事都有很大影响,从这些"孝感"故事中亦可窥一斑魏晋时期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一书,萃蒲松龄一生心血而成,其文学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之顶峰。蒲松龄学太史公笔法,仿干宝搜神记,搜集奇情异事,借狐仙鬼魅之形,抒孤愤幽怨之情。书中的情爱故事一反传统模式,多是“由欲生情”。典型化的情爱环境描写,以及情爱故事的描写中透着社会的投影,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沈有鼎先生是中国几位有成就的数理逻辑学家之一。他对经典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相干逻辑、模态逻辑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构造了“沈氏悖论”。沈先生在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中的最重要成果,是挖掘出《墨经》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的逻辑思想,揭示了以《墨经》逻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体系,把我国学者对《墨经》逻辑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方面,沈先生分析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哲学的民族”的观点。沈先生是一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的学者,是一位在众多领域里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学者。生活中的沈先生是一位十分可爱的老人。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传承,通过叙述、对比分析,从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两个方面对《楚辞》中的神话人物和《神谱》中的希腊神话人物进行对比研究,归纳出其异同与造成异同的原因。其相似原因在于古中国和古希腊对大自然崇高的敬畏;差异的根源在于《楚辞》中的神话人物中反映了东方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精神,而《神谱》反映了西方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7.
参照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所列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要点,比较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庸和平与开拓精神、内向性与开放性.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优势,同时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指出:“我不是探讨各种法的本身,而是其精神;并且,这种精神存在于法与不同事物可能有的各种关系之中。”法的发生、发展与一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对法的性质的认同以及对个人权利义务的定位有密切联系。从西方法律的三大特征来探讨西方法律精神中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9.
参照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所列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要点,比较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庸和平与开拓精神、内向性与开放性.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优势,同时也有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扎迪·史密斯是英国移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白牙》是一部具有浓厚多元文化色彩的作品,涉及了种族、阶级、移民、传统和文化等多重涵义。本文拟以一系列的二项对立结构来分析《白牙》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有色移民在当今主流社会的困惑与焦虑,民族身份认同的困难,从而揭示后殖民时期少数族裔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所受的压迫和歧视,同时展现史密斯倡导超越宗教、种族和性别的分歧,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乔晓光 《饰》2009,(4):46-51
教科文启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及《文化多样性国际保护公约》项目,旨在倡导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尊重。人类不同民族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不仅是本民族发展的情感源采,也是当今人类文明交流发展、互补共生的文化资源。本文通过不同民族间文化遗产的对话与融合,以中国剪纸与芬兰史诗《卡莱瓦拉》结合的艺术创作个案,梳理了源自文化遗产灵感的艺术创作思路。关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本土精神的针对性,同时也为人类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2.
从《周礼·考工记》中的周王城制,到明清北京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一脉相承又变化诸多.有考工记周王城、曹魏邺城、宋汴梁三种类型之说.纵观历代都城结构,往往并不只是单纯对周礼形制的模仿,而产生变化的诸多因素中,政治及官僚制度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都城规划是皇帝及其大臣思想的体现,也是政治制度的载体,故试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都城制度的变化相比较,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制度的影响甚至是控制.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可以很多方面体现出来,《新编大学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材,为中国的大学生展现了立体的西方文化,通过对《新编大学英语》中的文化体现的分析,探讨了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套教材使学生即了解西方的文化,又能够有鉴别地吸收其精华,客观地评价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4.
《搜神记》作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描述了各类神仙鬼怪的故事,有相当多的故事涉及到各类动物。关于狐的故事虽然不是最多,但是狐的形象类型比较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未卜先知的狐、学识渊博的狐、凶狠残暴的狐、媚惑淫邪的狐几乎涵盖了狐形象的各个方面。狐形象的多面性对后世传奇、志怪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隐晦地反映了作者对魏晋时期政治现状、社会百态的思考与认识,具有一定的史传色彩。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和和神国都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乌托邦,然而桃花源让人感觉“真实”,引起人们孜孜不倦的找寻,和神国却没有造成影响。本文试从《桃花源记》和《古元之》的文本中,寻找陶渊明、牛僧儒对其思想内核.的建掏特点,得出乌托邦何以“真实”和“虚幻”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齐民要术》“豆豉”之烹饪应用技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民要术》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它系统、全面地对中国中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进行了总结与记录。书中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古代食肴的制作技术,而且还记录了古代中原地区关于酒、酱、醋(即鲊)、豉等调味品的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就《齐民要术》中我国古人对于豆豉的应用技术进行初步的探讨,并由此延伸到对中国“豆豉”文化历史流变的梳理与对文化内涵的探研,同时借以阐述《齐民要术》中的“豉汁”与“清酱”、“酱清”及其与后世“酱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就宋应星《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第四卷《粹精》在谷植物种和加工方面所记的农业机械,溯源发明年代。总计二十余种农业机械中,其发明年代在三至四千年者有四,二至三千年者有六,一千五百至二千年者有七,一千至一千五百年者有三,少于一千年者只二。证明我国古代劳动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白马论》中“白马非马”这一特定思想的分析,阐述中国名辩学和西方传统逻辑学的不同。提倡把中国古代名辩学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分析,以还中国名辩学思想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冯鸣阳 《饰》2015,(2):44-53
《点石斋画报》以下简称《点》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石印画报。本文主要借用服饰的三个层次:实物服饰、意象服饰和象征服饰,以《点》中西方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分四个层次展开研究:第一,实物服饰—19世纪末西方女装的发展史实;第二,意象服饰—考察《点》中女装的表现内容,并通过与同时期的绘画、照片作对比,总结《点》中表现西方女装的特殊图像语言;第三,《点》中处理西方女性服饰的特殊手法;第四,象征服饰—《点》中的西方女性服饰虽存在误读,但表明了晚清中国大众对西方女性的关注。同时,《点》中的西洋女装从视觉上启发了中国女性对穿着打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中国女性的着装观念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简史》(英文原版)是冯友兰基于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缩写而成的。在对《中国哲学史》(源语)理解、史料选择,进而语言转换成《中国哲学简史》(目标语)的这个过程中,冯友兰身兼作者和译者双重身份,形成了自己对翻译的认识,即"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冯友兰这一翻译观点与西方解释学的翻译观不谋而合。从西方解释学的翻译观探讨冯友兰的哲学翻译观点,并分析其翻译策略和翻译观点形成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